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2月5日 · 不同依附類型伴侶,如何面對衝突?. 圖/Vic@flickr, CC BY 2.0. 除了溝通方式之外,不同依附模式人,面對衝突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安全型人在面對衝突時,通常能夠較有效率地解決衝突,也比較容易在衝突時找到妥協平衡點。. 除此之外,他們也 ...

    • 人民與政治人物的遊戲
    • 不信任的困局
    • 貪腐、族群、與政治信任
    • 未來的陰影

    這樣概念之下的政治信任是一種序列性的動態賽局,如下圖所示: 在這賽局中,人民先決定信任或不信任政治人物。人民如果不信任政治人物,政治人物不能出任公職,這情況基本上雙方之間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就 game over 了,雙方各得0分,也可說是維持現狀。人民如果信任政治人物,投票支持他擔任政府公職,則政治人物在公職期間可以選擇承擔人民信任或辜負人民信任。如果政治人物承擔人民信任,不負所託為民服務,則民之所欲獲得實現,而政治人物繼續獲得支持,雙方各得10分;但如政治人物為一己之私而辜負人民信任,則他或可攫取暴利(25分),人民卻損失慘重(-15分)。 這個動態賽局其實是一個「雙人單邊囚徒困局」。(註:關於典型的雙人雙邊囚徒困局,請參閱下面參考書目所列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在囚徒困局中,參賽者可以選擇「...

    要了解為什麼這個賽局是囚徒困局,首先要懂得一些賽局理論的基本概念: 1. 納許均衡:沒有參賽者願意「單方面」改變策略的策略組合。 2. 伯瑞多最佳結果:參賽者無法「同時」改進的賽局結果。 3. 困局:納許均衡不是伯瑞多最佳狀態的局面。 這個信任賽局有一個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人民不信任政治人物,也就是導致(0,0)結果的策略。這是因為人民如果信任政治人物,則政治人物辜負人民信任比承擔人民信任獲利較大(T>R),因此自私的(也就是賽局理論所謂「理性」的)政治人物將會選擇辜負人民。可是人民也看得出來政治人物獲得信任時會辜負人民,而使自己蒙受損失(S<0),因此理性的人民便不會信任政治人物。因為不信任政治人物的理性人民不會單方面改變策略,所以「不信任」是一個納許均衡。 –0...

    人民信任政治人物的方式主要是透過選舉,包括投票、捐款、參加造勢集會等政治參與。政治人物承擔信任的方式主要是秉持操守、不貪汙、及信守競選承諾。在西方民主國家,人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與對其他專業人士相較,是相當低的。據2014年12月英國Ipsos MORI民調顯示,只有16%的受訪者信任政治人物會說真話,在18類的專業人士中為最低,而次低的是政府各部的部長們(19%)。同一個時期的Gallup民調則把美國國會議員列為11類專業人士中誠實和操守標準最低的:只有7%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有「極高/高」的標準。在政治信任低迷的時代,人民的政治冷漠可想而知。 一般認為:貪腐是政治信任低迷的主要原因。以美國為例,2014年間,Gallup世界民調在美國調查的結果有高達7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存在著廣泛的貪腐現...

    囚徒困局的解決方法之一,根據密西根大學政治學者羅伯特‧艾瑟羅德(Robert Axelrod)廣為人知的理論,是把單次賽局變成重覆性賽局;這對單邊或雙邊的囚徒困局皆然。上述信任賽局變成重覆性賽局的方法,是在人民信任,政治人物承擔/辜負信任之後,讓人民能夠再次行動來決定是否繼續信任政治人物,這樣賽局重覆下去,直到人民不信任為止,也就是一旦人民不信任,就game over。 因為重覆性賽局牽涉到未來,理性的參賽者必須把現在和未來的收益一併計算作為行動的依據;相對於現在的收益,一般須要對未來的收益打折扣。每一回合折扣的幅度用一個參數,0<ω<1,來代表下一回合1分在現在當下的價值。折扣參數越接近1代表未來越重要;反之,折扣參數越接近0代表未來越不重要。當折扣參數等於0,未來完全不重要,賽局也就等同...

  2. 2019年9月6日 ·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是 1989 年由美國精神科醫師斯提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提出人際模式互動溝通模型。 這個理論概念源自於 TA 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團體中會因為各種環境、情境因素,進而被迫扮演三種角色:迫害者(Persecutor) 、拯救者(Rescuer) 受害者 (Victim) 。 迫害者(Persecutor):傾向把別人看得比較低下、較差,容易貶低別人。 拯救者(Rescuer):與迫害者相同地方是把別人看得比較低下,但他試圖從較高位置幫助人,他傾向認為「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受害者(Victim):認爲自己比較低下、較差,傾向尋求迫害者貶低自己,或是尋求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認為自己無法幫助自己。

  3. 2015年4月7日 · 一段關係問題,是彼此互動出來,執著於誰對誰錯,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而是讓這些遺憾事件,走入了關係破裂第三步驟── 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

  4. 2012年11月10日 · 研究發現92%的情侶承認他們曾經騙或隱瞞過另一半[4]。我們之所以不敢跟對方說這些事情的主因並不是自己花名在外養了小三小四或是同時和許多人走很近怕對方傷心而是不確定自己和對方的關係」(Relational uncertainty)。

  5. 作者/蕭子喬. 一年一度國際婦女節又到了,在倡導性別平權今日,2020 年度國際上倡議主題為「An equal world is an enabled world」,不脫「平等」概念。 細緻來看今年主題,其實有「equal(平等)」「enabled(賦權)」兩個關鍵詞。 什麼是真正「平等」真正「賦權」呢? 在婦女節這個時節,我們認為是一種「 創造實質平等,讓每一個女性(或無論什麼性別人)都有權成為自己 」。 那麼身為一位女性,如何在婚姻這件事情上,離實質平等更近一些呢? 這篇文章就讓我們從電影《她們》來窺視婚姻對女性影響,以及現今女性在婚與不婚中如何自我賦權。 越來越不想結婚? 女性認為婚後難保有「自我」 近 30 年來,越來越多人晚婚甚至不婚。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6. 2021年4月11日 · 譯者|廖建容. 為孤獨壯大聲勢的另一個社會變化是普遍存在的不信任與分裂的氛圍。 雖然這種對立是許多因素造成的,但社交疏離是一個重要的根源。 如同健康的連結能幫助我們解決人際關係中的挑戰,強韌的人際連結能幫助我們解決社會面臨的挑戰。 全世界的社群都忙著處理各種迫切的問題,像是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貧困,以及種族與經濟領域的不公平待遇。 這些議題需要靠對話與合作來解決。 儘管我們的生活方式愈來愈多元,然而,不論是在網路世界、還是現實世界, 我們卻愈來愈傾向於只和自己的同類(例如外表、觀點和興趣相似的人)接觸。 這會使我們很容易在不認識別人的情況下,只根據他們的信念或背景,將他們視為和自己沒有關係的人。 這會形成一種疏離的螺旋,造成公民社會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