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1年11月15日 · 所謂「喜喪」即:逝者必須滿足「全福」、「全壽」、「全終」三條;且三者缺一不可,比如滿足了「全壽」、「全終」,而自己卻是無兒無女,少子少孫的;或者滿足了「全福」、「全終」,沒到七十歲便逝世的,還有滿足了「全福」、「全壽」,但卻是非正常
2019年7月9日 · 所謂「喜喪」,是指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也就是全福、全壽、全終。 而定州市磚路鎮這戶村民辦的「喜喪」,是家中102歲高齡的老人去世了。
2022年11月1日 · 《禮記》將喪禮也分為不同級別,為國君和為父母或是一般親屬服喪都有不同的規定。 但不管是那一種,都是要進行十分嚴肅和悲傷的儀式。 比如國君死後,臣子在服喪期間是不可以飲酒作樂的。 父母死後,子女服喪也同樣如此。 但並不是每一種喪禮都是需要用悲傷和自律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的,在儒家提倡的哀傷喪禮外,還有一種喪禮叫「喜喪」。 道家名人莊子可以說是史上第一個辦喜喪的人。 莊子的妻子死後,他的朋友惠子前來弔唁。 惠子來到莊子家中後,看到莊子雙腿岔開坐在地上,正在敲著鼓打著盆唱歌。 惠子覺得莊子這樣實在太不像話了,就出言斥責他: 「你的妻子與你生活一生,為你生兒育女,如今她離去你不但不悲傷,反而如此作為,實在是太過分了!
而且喜喪有著嚴格的規定,首先就是年紀需要在八十歲以上;其次便要德高望重,福壽雙全,家族人丁興旺的老者,在死後才能夠被稱之為喜喪。 如果老者符合這樣的標準,在去世之後,才能夠叫做喜喪,其子孫後代不僅不會悲傷,反而會在家中大擺筵席,邀請四方親朋共同前來慶賀,共同祝願家中老者壽終正寢,家族興旺。 人活七十古來稀,放在今日來看,已經沒有什麼稀奇了。 在科學技術和醫療手段的支持下,活到七八十歲已經非常常見了。 但在古代,由於缺乏有效的醫療手段,再加上天災人禍的影響,能夠活到七十歲實屬罕見。 活到八十歲的人更是萬里挑一了,因此活到八十歲之後而離世,對於古人來說也是一種奢求。 其次便是所謂的德高望重、福壽雙全、人丁興旺。 在古代,尤其是地方鄉鎮之中,一個家族人口的多少,興旺與否,是非常重要的。
3 天前 · 不少人將活到八九十歲去世的老人稱為「喜喪」, 以此來勸告老人的子孫不要太過悲傷,高壽去世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但其實, 很多人所謂的「喜喪」其實是「老喪」, 也就是老年人活到年齡很大才去世,而「喜喪」其實還有更多含義。 一、老喪非喜喪. 俗話說,世事無常,我們一生中會遇見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事情, 在無常的人生中,能活到壽終正寢的老人已經屬於少數。 但其實,部分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後,可能已經十分痛苦,有的老人終日臥在床上,已經失去了離開家門的熱情。 有的老人去世時被病痛折磨,身上插滿了管子,可謂是十分痛苦。 還有的老人因為年紀太大,已經沒辦法為子女創造價值, 所以被幾個孩子推來推去,無人贍養。 可以說,這樣的老人晚年並不幸福。
2024年8月30日 · 「喜喪」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喪禮文化,更是中國人對生死的深刻理解和智慧體現。根據2019年的一項調查,約有62%的中國人對「喜喪」表示支持,認為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家屬更好地面對失去親人的現實。
2023年2月6日 · 若要被稱作為「喜喪」,大多都是活了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甚至是百歲老人,最低也要七十以上,不過,通常「喜喪」的入門年齡都是八十歲以上。 除了「全福」與「全壽」之外,還要「全終」! 「全終」也很好理解,意思是指老人能夠善終、無疾而終,圓圓滿滿的過完一生,最終壽終正寢,則稱之為「全終」。 其實在傳統文化中,人們是很忌諱非正常死亡的,一般發生意外從而去世的人,會被人們稱作為不得善終,從古至今,不得善終都是一句較為狠辣的詛咒。 古代也稱一些不得善終之人為橫死之人,他們非常忌諱橫死之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甚至不能讓這類人進入祖墳。 因此,不得善終的老人,也是達不到「喜喪」的標準。
6 天前 · 在「大喪」與「小喪」的框架內,還有「凶喪」與「喜喪」的概念。 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時,子孫未成年或未婚配,或者子孫無後,這被視為不吉利,喪禮便需體現出極度的哀痛。
在古代,喜喪的標準並沒有固定的定義,但一般來說,七十歲被視為「古稀之年」,往往是判斷一個人是否達到 喜喪標準的起點。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喜喪」意味着逝者的「 福壽全歸 」,也就是說,逝者在生前擁有福氣和長壽。
禮儀的誕生本來是為了方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通過各種各樣的禮儀規程從而實現了人際交往的有序、有度、有規範。 而中國在此基礎上又將更多的文化內核融入各種禮儀當中,使得禮儀更具有文化內涵也更具有文化象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