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1年11月15日 · 所謂「喜喪」即:逝者必須滿足「全福」、「全壽」、「全終」三條;且三者缺一不可,比如滿足了「全壽」、「全終」,而自己卻是無兒無女,少子少孫的;或者滿足了「全福」、「全終」,沒到七十歲便逝世的,還有滿足了「全福」、「全壽」,但 ...
而且喜喪有著嚴格的規定,首先就是年紀需要在八十歲以上;其次便要德高望重,福壽雙全,家族人丁興旺的老者,在死後才能夠被稱之為喜喪。 如果老者符合這樣的標準,在去世之後,才能夠叫做喜喪,其子孫後代不僅不會悲傷,反而會在家中大擺筵席,邀請四方親朋共同前來慶賀,共同祝願家中老者壽終正寢,家族興旺。 人活七十古來稀,放在今日來看,已經沒有什麼稀奇了。 在科學技術和醫療手段的支持下,活到七八十歲已經非常常見了。 但在古代,由於缺乏有效的醫療手段,再加上天災人禍的影響,能夠活到七十歲實屬罕見。 活到八十歲的人更是萬里挑一了,因此活到八十歲之後而離世,對於古人來說也是一種奢求。 其次便是所謂的德高望重、福壽雙全、人丁興旺。 在古代,尤其是地方鄉鎮之中,一個家族人口的多少,興旺與否,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喜喪為90歲或再往上,自然地老去且無疾無病,也可稱為「老喪」。 在家人置辦葬禮的時候不僅不需要通過哭喪來表達對死者的悲傷,還需要大擺幾日的宴席歡喜地送走。 ... 通常「喜喪」的大辦與一般辦喪事的形式並不相同,假使我們看到披麻戴孝的人哭喪著經過就能夠辨認出有人離去的事實,但看到充斥著喜慶氛圍的「喜喪」反而不一定能夠辨別。 實則也並非難以理解,人終有一死,但 如若能夠在餘生不遭受疾病的困擾,兒孫滿堂且幸福美滿,又可以活到高壽,在某一日的清晨中伴隨著鳥鳴聲悄然離去實乃一件幸事。 這樣的情形也是目前來說最少的一種可能,普通人每天都在經歷著各種意外,因為早年的不注重身體容易導致晚年的疾病纏身,所以也就愈發顯得「喜喪」的難得。 ...
2024年8月30日 · 「喜喪」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喪禮文化,更是中國人對生死的深刻理解和智慧體現。 根據2019年的一項調查,約有62%的中國人對「喜喪」表示支持,認為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家屬更好地面對失去親人的現實。
3 天前 · 不少人將活到八九十歲去世的老人稱為「喜喪」,以此來勸告老人的子孫不要太過悲傷,高壽去世已經是非常難得了。但其實,很多人所謂的「喜喪」其實是「老喪」,也就是老年人活到年齡很大才去世,而「喜喪」其實還有更多含義。
2022年11月1日 · 《禮記》將喪禮也分為不同級別,為國君和為父母或是一般親屬服喪都有不同的規定。 但不管是那一種,都是要進行十分嚴肅和悲傷的儀式。 比如國君死後,臣子在服喪期間是不可以飲酒作樂的。 父母死後,子女服喪也同樣如此。 但並不是每一種喪禮都是需要用悲傷和自律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的,在儒家提倡的哀傷喪禮外,還有一種喪禮叫「喜喪」。 道家名人莊子可以說是史上第一個辦喜喪的人。 莊子的妻子死後,他的朋友惠子前來弔唁。 惠子來到莊子家中後,看到莊子雙腿岔開坐在地上,正在敲著鼓打著盆唱歌。 惠子覺得莊子這樣實在太不像話了,就出言斥責他: 「你的妻子與你生活一生,為你生兒育女,如今她離去你不但不悲傷,反而如此作為,實在是太過分了!
2023年2月6日 · 要滿足「喜喪」的標準,一般都是有著以下三種條件,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福壽雙歸」,即全福,全壽、全終。 此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全福」 是指死者生前家族人丁興旺,是一個繁榮的大家族,並且死者本身在家族中,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就比如說某個大家族中的族長。 這類人壽終正寢,長命百歲,故稱之為「全福」。 「全壽」 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指去世老人的壽命,是否符合長壽老人。 古語有云:「人到七十古來稀」,從古至今一般能活到七八十歲以上,就能夠稱作長壽老人了。 現代的生活條件比起古代要好了太多,因此人們的平均年齡也比古代高出很多,但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長壽老人。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活過了百歲,只不過是普通百姓不能相比的,因此拉低了平均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