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地磚隆起 木地板 相關

    廣告
  2. 締造歷史紀錄的磚家,全台直營16組團隊,完工30萬戶、臉書18萬網友推薦,榮獲全國百大優良評鑑. 半天完工 十年保固 無塵施工 全台16組團隊 無外包 "真"十年保固

  3. 地磚隆修補、空心灌注,施工保固,免費估價-40公分每片500/60分公每片$600. 地磚爆裂、縫黑、地面髒,免挖免換,用膠料修補,免費估價-40公分每片500/60分公每片$600

  4. 全台破百間經銷商、四間直營門市,歡迎至展示中心親自選購,現場鑑賞實體時尚質感,找到專屬設計. 台灣進口商第一手代理,現貨一應俱全、專業服務團隊、快速模擬完成實景,值得您信賴的美利德磁磚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2日 · 實施20年的平地造林政策即將在2021年到期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首度宣示期滿後平地造林政策將走入歷史。 然而回顧20年造林成效,卻和一開始發展林業、景觀功能的目標大相逕庭,主要造林區屏東、花蓮種植的桃花心木、印度紫檀,樹圍僅有一個手掌寬,根本難以進入木材市場,部分造林位在人煙罕至的堤防邊,景觀功能付之闕如,甚至造林地中間還種著香蕉,讓人分不清平地造林的經營目標。 未來台糖、經濟部工業局有意在造林期滿後砍樹發展綠能、闢建工業區,更令人質疑,政府至今已投入124億元的造林政策彷彿只是南柯一夢。 週休二日來到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隨處可見父母帶著小孩,徜徉在森林中乘涼。

  2. 2023年5月28日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下簡稱文資局)的年報中特別提出大木匠師的問題:「大木作修復技術人才的需求最為殷切,但是這類人才的凋零及技術斷層卻也是最為明顯。 」文資局期望解決人才斷層問題,鼓勵年輕世代投入相關領域。 木結構修成鋼筋水泥? 「修舊如舊」的難題與突破. 台灣雖有古蹟修復意識,但執行成果卻往往受限於經費與發包制度。 圖為新竹市迎曦門(東門城)。 (攝影/杜川東) 1960年代,台灣開始有修復古蹟的意識,但是整修成果,回看起來卻是失敗的。 台南赤嵌樓原來是木結構的樓閣,卻被修成一座鋼筋水泥;新竹東門城上的木結構城樓也變成鋼筋水泥;即使到了1990年代,位於台北植物園的欽差行台,修復後柱變成為水泥,甚至刷上一層紅色,要仔細察看才能發現。

  3. 2019年9月17日 · 和興樂學遊學中心前身是南投縣中寮鄉和興國小921大地震全毀而重建的學校之一重建後成為全台第一棟全木造的小學曾獲得遠東建築獎921校園重建特別獎」,是媒體鎂光燈下的焦點。 2001年重建完成後14年,和興國小終究不敵少子化浪潮,全校生不到20人,2015年併入永樂國小,由永樂國小代管。 廢校一年多後,經由縣府以活化校舍名目招標,由鄭俊文得標經營和興樂學遊學中心。 但鄭俊文撐了3年,以退場告終,南投縣府重新公開招標。 濕氣中的綠建築,維修成本高、活化限制大. 身處潮濕多雨的中寮山區,學校木造建築在維護上相當困難。 (攝影/謝佩穎) 20年前,木造森林小學是和興國小的亮點;20年後,木造卻是讓校方以及後續經營者最頭痛的麻煩。

  4. 在書中,她訪談爬樹的人、和樹生活的人、在蘭嶼種樹的人、在藝術裡遇樹的人、相信樹的人,以及,曾經家離樹木這麼近的人──紹興南村居民與華光社區護樹志工。. 本文節選自《相信樹的人》第三章〈家離樹木這麼近的人〉,從紹興和華光社區居民對樹的 ...

  5. 921的震爆點位於九份二山,山的東西兩側,地方創生的命運大不同。 (攝影/吳逸驊) 921大地震後,時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人的「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簡稱全盟)扮演連結政府與民間資源的關鍵角色,災後補助38個社區成立「社區聯絡站」,由外來團隊與在居民合作,與災民一同參與、討論關於重建的想像。 其中8成集中在災情最嚴重的南投縣;20年過去,多數團隊已離開,僅留下少數持續耕耘或轉型。 這場由921開啟的生態社區理想與實踐的蓬勃與失落經驗,為台灣「地方創生」提供了座標。 中寮和興村的起落. 在和興有機文化村擔任導覽解說員的詹淑瓊。 (攝影/吳逸驊) 位在九份二山震爆點的傾斜屋。 (攝影/吳逸驊) 和興的創生如今面臨荒涼的危機。 (攝影/吳逸驊) 埔里桃米里的成功.

  6. 2022年11月14日 · 台灣的非都市土地,依區域計畫法劃分為共計有11種使用分區、19種用。如果土地被劃分為「農牧用」,依法可從事農業活動,如果在農牧用地上營造人工林或自然長出森林,地主想要砍伐,都不會受到《森林法》的限制。

  7. 八八風災由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 世界展望會與慈濟基金會負責永久屋興建,當時行政院做出兩個關鍵決定:一是不蓋中繼屋、直接蓋永久屋;二是降低永久屋興建門檻、50戶就能興建。 如此決策下,紅十字會在五里埔蓋「小林一村」、90戶;慈濟災後20天快速規畫「杉林大愛村」,小林人初時抵制,後因自建案遲未獲政院回應,擔心無處可居者只好遷入,一共60戶,諷刺的是,入住者無奈以「小愛小林」的自嘲,如今成了正式地名。 災後2年,府院同意專案興建仿舊小林村落形式的「小林二村」,由村民參與設計規畫,取名「日光小林」。 然而,266戶小林遺族,自此分隔三。 現在,會去哪裡找「同鄉」聊聊、聚聚? 小林人一談起這,就哽咽無語。 守公祠的人. 劉秋民(47歲,板模工人) 劉秋民站在兒時常玩耍的小林村旁角埔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