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森林永續經營,接軌國際標準,導入全球多數國家認可的森林驗證體系──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 TM )認證制度,歷經5年努力,國有林總體認證林地面積超過120萬公頃,達林業保育署轄管林地面積的7成5,林業署表示,希望今年達成162萬公頃全區認證的目標。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熱帶天然林持續遭受濫伐甚至毀林的嚴峻挑戰,臺灣超過98%的木材仰賴進口,其中至少3成來自熱帶國家的天然林;國內有不少面積的人工林,應提升國產木材自給率,減少對熱帶國家林木的依賴。 他並指出,由於臺灣過往曾有長期砍伐天然林的歷史,啟動人工林的經營與收穫,必須先取得國人的信任與支持。

  2. 國內第一臺水稻種子品種辨識機 辨識效率提升44%. 游 昇俯. 20210421. 種苗改良繁殖場與中興大學合作開發「水稻種子品種辨識機」,提升水稻種子品種辨識效率。. (攝影/記者游昇俯). 我國以三級良種繁殖制度為水稻優良品種進行品質把關,但水稻品種檢定 ...

    • 購買水果時 品質是消費者最在乎的事
    • 傳統品質判定效果有限 還會額外損耗果實
    • 非破壞性檢測方法與原理
    • 市面上可見的非破壞性檢測儀器
    • 臺灣應善用此技術 有助農產運銷品質的提升

    試著回想一個情境,當你走進一家水果行,各式各樣的水果井然有序地堆置在架上,這時你可能會根據對水果的偏好、個人或家庭的需求、價格的高低,以及是否有促銷活動等來決定要走到哪種水果面前,接著你會從同種類的水果堆當中,根據外觀、質地及重量挑選你覺得品質、風味最佳的那幾顆,並再三向店員確認是否好吃後才會心甘情願地付錢。 這種情境是多數消費者都遭遇過的經歷,也反映出品質是消費者選購水果時最在乎的事。雖然一般能藉由水果外觀條件的判斷而挑選,但關於風味或果肉有無變質卻難以得知。同樣對於銷售通路來說,水果品質的穩定度也將影響收益,但對於品質的管控,也僅能透過篩選上游供應商和進出貨的管理,無法百分之百確保商品品質無虞。 此外,消費者為了應對水果品質的不確定性,經常重複拿取每顆水果,更習慣按壓、輕敲看看,這些行為...

    由於果實的生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就算是來自同一棵樹的果實,在大小、成熟度及品質上也很難完全相同,因此在水果供應鏈上通常會進行多次的選別和分級,將品質、大小相近的果品進行分群,剔除不具商品價值的果實。除了可以幫助生產者將各等級的產品交給合適的通路,並藉此提高獲利之外,同時也能降低通路業者的管理成本及對顧客的溝通成本。 此外,依據市場需求與運輸、儲藏條件採收熟度適當的果實,對於生產者而言相當重要。成熟度較低果實有較高硬度與較低呼吸作用速率,較能忍受運輸過程中的碰撞和擁有較長的儲藏壽命。然而如木瓜與酪梨等更年型水果,因其需要經過後熟作用,採收時必須要選擇一定成熟度的果實,才能自然釋放乙烯催熟自身,否則會變成無商品價值的啞巴果。 初次的品質判定發生在果實採摘階段,農民會判斷果實成熟度和檢查外觀是否...

    為了協助生產者以非破壞性方式準確分級,現在已開發出利用聲波、超音波、近紅外光線、植物葉綠素螢光、核磁共振等原理進行測量,再搭配傳統檢測方式,建立相對應糖度、酸度、硬度、成熟度等品質指標的模型,來做為後續非破壞性檢測的依據。 一、聲波、超音波檢測 聲波檢測原理是利用物體振動產生的震動訊號,並從訊號中找出代表農產品品質的特徵而分類。聲波在前進的時候,介質分子會因疏密的分布產生不同訊號,故稱為疏密波。聲波及超音波皆可用以檢測農產品的性質,如傳統上拍打西瓜,以清脆聲來判斷果實密度較高口感品質佳,而超音波在裂縫表面有不同的散射及相異的傳播速度來檢測內部有無空洞。 二、近紅外光檢測 光波照射物體時,會依物體分子與原子間不同能階而產生反射、吸收或部分通過物體的特性,所形成能量差異與波型亦不相同,形成獨特的...

    眾多的果實內部品質檢測方法中,以近紅外分光分析法最為普遍;蘋果產業則普遍使用葉綠素螢光測定。以這兩種技術開發出的品質檢測商用儀器,目前已廣泛應用在國外的作物供應鏈當中。舉例如下: 一、DA meter Del ta absorbance meter®(簡稱DA meter)是一款由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Alma mater studiorum – Università di Bologna)所開發的可攜式非破壞性採收指標工具,其原理為偵測果實表皮在670nm(接近葉綠素a的吸收高峰光譜)與720nm(背景光譜)兩種波長的吸光度差別(IAD值),進而推算果皮表面現存葉綠素濃度。當IAD值降低為0時就代表果實已完全成熟。因此,如果利用此工具建立單一品種於當地逐年的採收資料庫,則此IAD值理論上可以...

    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在國外已成功運用在蘋果、柑橘與芒果等水果的品質判定。此外,國外已著手開發以非破壞性檢測技術進行果實營養成分的測定,未來將可提供消費者更豐富的水果營養成分資訊,若能配合在包裝或文宣上加以標示,可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並提高商品的販售價值。 臺灣在非破壞性檢測技術研究與開發上也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然目前未見商業化的設備與技術大量應用,若能參考國外成功案例,搭配過去熱帶水果採後儲藏品質研究的成果,開發適合臺灣水果使用的非破獲壞性檢測儀器,提升水果的到貨品質並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損耗。 (參考文獻請逕洽作者)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8月號 1. 標籤 2. 水果品質檢測 3. 非破壞性檢測技術 4. 葉綠素螢光檢測 5. 近紅外光檢測 6. 超音波檢測 1. facebook...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農傳媒. 20180326.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宜蘭因二期作不種稻,湛水涵養地力的農田提供鳥類覓食、休憩空間,堪稱鳥類天堂,但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碩士生呂立中研究發現,近年農村住宅需求節節高昇,人為建物和道路會嚴重衝擊宜蘭農田鳥類的多樣性,距離建物越近的農田,鳥種類和數量越少,建議在兼顧人們居住需求下,適度集中住宅,免得一棟一棟分散的建物壓縮到鳥類生存空間。 建物距離對鳥類影響大. 呂立中是森林環境暨資源系碩一研究生,就讀大學部二年級時迷上賞鳥,三不五時便騎著機車到宜蘭,賞鳥同時,也觀察到宜蘭建物越來越多,大三時便開始研究建物對鳥類活動有何影響,一路延伸成碩士論文題目,由於早已建立基礎,因此當研究所同學還在找題目時,2016年他就開始到宜蘭樣區做實驗。

  5. 為了支持農村自發性地改善其面臨的挑戰,2019年歐盟發起「智慧鄉村21計畫」 (Smart Rural 21 Project),鼓勵有意願的農村申請,通過之後將委派專家協助發展策略,並與其他村子互訪交流,彼此學習。 此計畫提供了一套工具協助村子討論如何轉型,分別就前期準備、方案設計、執行推動提出9個步驟的指引。 在準備階段,首先要邀請社區參與,讓居民對於改善問題有興趣,並了解計畫可帶來的支援。 第二步,需描繪地方脈絡與利害關係人的樣貌,以了解地方的狀況,不論是透過統計資料、調查或涉及更多參與、互動的方法都可以,這是智慧農村的重要基礎。 有了基本的認知後,便可以組建地方支持團體,邀請相關人士參與討論,以讓社區的需求能被滿足。 因為策略為參與者所共商、共有,日後動員或執行時會更有效率。

  6. 20220215. facebook. line. twitter. 陳玠廷帶領農科院團隊執行農村再生計畫,近年因應地方創生政策之推動,先後出版《農村發展指引手冊–創生中的關係人口》」、《農村發展指引手冊2–關係人口經營策略》。 口述/陳玠廷 採訪.整理/張哲誌 攝影/李文揚. 在談論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地方發展遇到的困境,簡要來說,就是人力資源不足,其中又可從「量」跟「值」的角度來看。 全球有許多非都市的地區人口持續地減少,導致區域內社會、經濟功能萎縮,此時即使有良好的改革政策,也因缺乏人力而很難落實;除此之外,能否順利找到對的人來地方發展也是關鍵,而這就關係到我們對地方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才能進一步討論哪些人是我們要找的對象。

  7. 臺南農改場育成苞舌蘭新品種「臺南5號」將由中興大學新化林場栽培推廣。. (攝影/游昇俯). 在臺灣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的原生苞舌蘭,因原生棲地受到濫墾及颱風的破壞,導致90%原生種消失,因此被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極度瀕絕(CR)等級物種。. 農業部臺南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