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桃園藻礁是以無節或殼狀 珊瑚藻 為主要的造礁生物,經由其體內鈣化作用沉積 碳酸鈣 所建造之生物礁體。 曾擁有27公里藻礁海岸的桃園,因為北邊的 工業污染 與 填海造陸 的影響,僅存南邊約7公里較為健康的藻礁區域,由北而南分別包含: 白玉藻礁 、 大潭藻礁 及 觀新藻礁 (目前被規劃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 [1] 。 歷史. 史前時代. 該地生物礁約於7500年前開始生長,此時主要是以 石珊瑚目 為主;而以珊瑚藻為主的藻礁約於4400年前開始發育,可能是因為當時環境開始不適合珊瑚生長。 [2] :68-69. 現代.

  2. 桃園藻礁是以無節或殼狀 珊瑚藻 為主要的造礁生物,經由其體內鈣化作用沉積 碳酸鈣 所建造之生物礁體。 曾擁有27公里藻礁海岸的桃園,因為北邊的 工業污染 與 填海造陸 的影響,僅存南邊約7公里較為健康的藻礁區域,由北而南分別包含: 白玉藻礁 、 大潭藻礁 及 觀新藻礁 (目前被規劃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 [1] 。 歷史 [ 編輯] 史前時代 [ 編輯] 該地生物礁約於7500年前開始生長,此時主要是以 石珊瑚目 為主;而以珊瑚藻為主的藻礁約於4400年前開始發育,可能是因為當時環境開始不適合珊瑚生長。 [2] :68-69. 現代 [ 編輯]

  3. 本種目前之地理分布紀錄為台灣與印尼。 在 台灣 為高雄 柴山 沿海、桃園 大潭 一帶的 潮間帶 [8] ,以及台東縣宜灣漁業資源保育區及鄰近海域 [3] 。 模式棲地西子灣沿海的族群因中山大學停車場擴建而絕跡柴山沿海的族群也因為柴山崩落地形的演變隨時都有可能消失 [9] 。 目前在桃園大潭藻礁區的族群為已知數量豐富且穩定的族群 [8] ,在台東縣宜灣漁業資源保育區及鄰近海域的柴山多杯珊瑚群體估計達數公尺長 [3] 。 在印尼,本珊瑚的發現地點並不清楚。 文獻報告指出在荷蘭機場檢查進口自印尼的活石時,發現活石上有未曾紀錄的附生珊瑚,以 DNA 條碼比對後確認為柴山多杯孔珊瑚 [6] 。

  4. 建造目的是為自國外進口 液化天然氣 (LNG)經儲存、加壓、 氣化 及計量後,以天然氣管線送給鄰近的 台灣電力公司 大潭發電廠 新增#7、#8、#9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以及 北臺灣 其他燃氣電廠、工廠鍋爐及民生家庭用氣需求,屆時臺灣北、中、南各有一座接收站。 該接收站初期規劃年營運量為300萬噸。 [1] 沿革. 背景. 行政院 推動「增氣減煤」能源轉型政策,天然氣需求幅度增加。 台灣中油 評估決定於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區、工業專用港位址興建北部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於2015年2月提出「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投資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並於同年9月經行政院核定,興建第三座接收站。 [2] 規劃.

  5. 2007年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副研究員劉靜榆揭露下,發現 台灣中油 天然氣 管線會破壞桃園海岸藻礁。 2008年潘忠政成立「 大堀溪 文化協會」調查在地文史生態,開始抓環境污染源。 為了改善觀音區諸多污染議題潘忠政參與了防治盜採砂石防治傾倒廢土與垃圾河川汙染整治保護藻礁等議題保護桃園觀音鄉的環境對於污染環境與破壞環境保護的開發案進行抗爭。 [8] 2008年,德商 英華威 欲在觀音、新屋海岸線廣設 風力發電機 組,潘忠政與地方團體擔心將大量砍除 防風林 ,因而起身反對。 潘忠政說,如果風力發電機組像英華威描述的潔淨、零汙染,請英華威在 凱達格蘭大道 也設一座,「我就閉嘴」 [9] 。

  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藻礁 是由 藻類 形成的 岩 或石塊。 生長在海洋或淡水湖泊的大型底棲藻類死亡後鈣化的體遺骸,經過長時間與週遭表層 無脊椎動物 粘結或膠合,加上 礦化作用 所形成富含 碳酸鈣 的生物體,稱為藻礁。 目前發現的藻礁主要組成種有 紅門 的無節 珊瑚 (non-geniculate Coralline algae,例如臺灣的 桃園藻礁 )及 綠藻門 的仙掌(Halimeda spp.,例如 堡礁 和 加勒比海 的環部份組成)。 [1] 與珊瑚礁差異 [ 編輯] 藻礁的形成速度較 珊瑚礁 慢,如枝狀珊瑚一年可生長10公分,但殼狀珊瑚一年僅能生長0.1公分。 [2] :66.

  7. 案20有關於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遷離 大潭藻礁 等能源議題獲得部分在野黨支持及執政黨、 台灣基進 的反對,而案18和案19有關於 美國萊豬進口 及公投綁大選議題也與執政黨、台灣基進的立場相反。 [12] 政府現行政策 [ 編輯] 現今位於 新北市 貢寮區 的 龍門核能發電廠 ,又稱第四核能發電廠,從未啟用。 能源政策 [ 編輯] 關於核能 [ 編輯] 主條目: 核四 和 核四商轉公投. 依 經濟部 公告,政府目前能源轉型朝向「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目標。 在綠能方面,政府推廣並擴大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動 太陽光電 及 風力發電 ,目標於2025年讓再生能源發電占總體發電量20%。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