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9年3月9日 · 相當於西醫的過敏性鼻炎。 鼻鼽最早見於《素問‧脈解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後世醫家對此病的論述也較多,如金代《劉河間醫學六書》中說:“鼽者,鼻出清涕也。 ”對鼻鼽的病因,明代《證治要訣》說:“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 病因: 鼻鼽的原因主要是:肺氣虛弱,衛表不固,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噴嚏流清涕;此外,脾虛則脾氣不能輸佈於肺,肺氣也虛,而肺氣之根在腎,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風邪得以內侵。 故鼻鼽的病變在肺,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係。 辨治: 鼻鼽治療方法有多種: (1)肺氣虛寒。 宜溫補肺臟、袪散風寒,方用溫肺止流丹加減。

  2. 十三、安神藥. 心神不寧之症,每多虛實夾雜,心火亢盛,邪熱內擾,或肝陽上升者,多偏於實;而心血或肝陰不足以及七情所傷者,多偏於虛。. 在治療上又區分為二:. 1.重鎮安神 --.常用藥物如:龍骨,牡蠣等。. 2.養心安神-- 常用藥物如:酸棗仁,夜交藤 ...

  3. 1.腎俞. 【穴道名稱】:腎俞。 【身體部位】:腰部穴道。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治療效果】:滋補腎氣,強化腰背,聰耳明目之功效,為人體元氣的根源。 主治腎臟病、男科病、婦科病、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 【穴位找法】: 1.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下)凹窩左右各旁開一寸五分,就是本穴。 穴位前面與肚臍平齊,穴位背面與命門齊。 2.兩胯骨最高點(髂膌)齊的為第十六椎,依此往上兩個椎體即為第十四椎。 【穴道按摩DIY】: 1.(按摩手法):推按法。 2.(力道節奏):正坐或站立,雙手伸背後輕輕握拳,以第2掌關節上下推按穴道 10秒鐘,休息5秒鐘。 3.(反覆進行時間):左、右各約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2.委中. 【穴道名稱】:委中。 【身體部位】:足部穴道。

  4. 正常的頸椎是靠頸椎椎間盤、韌帶、頸部肌肉、肩部肌肉之間的張力與拉力的平衡來完成支撐的力量,若此種平衡失調,就會產生肩頸痠痛的症狀。 肩頸肌肉筋膜發炎. 【肩頸痠痛】常見於坐姿不良,頸部長時間固定姿勢,肩頸肌肉長期緊繃,沒有適度休息有關,最常見的病因是落枕、肩頸肌筋膜炎。 其它如骨質疏鬆症、頸椎骨刺、肩頸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凸出等亦會造成肩頸痠痛,則需區別診斷。 肩頸痠痛中醫病因. 肩頸痠痛屬中醫「痺症」範圍,其病因有3類: (1)急性外傷,瘀阻氣滯。 (2)外受風、寒、濕邪,肩頸使力不當,誘發痠痛。 (3)肝腎虧損,不能滋養筋脈,低頭工作,氣血呆滯,痰濕阻遏經絡,不通則痛。 本病多為本虛標實,宜滋補肝腎、疏經活血、溫陽通絡來改善肩頸部的僵硬痠痛。 【肩頸痠痛針灸穴道-按摩DIY】:

  5. 文章回覆 (0) 十五、消導劑. 《二十一類科學中藥解析》.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篇介紹【消導劑】:能消積理氣、建脾胃之方劑。. 含胃散、枳朮丸、保和丸、健脾丸、枳實消痞丸。. 【消導劑】:. 能消積理氣、建脾胃之方劑。. 含 ...

  6. 此為汗後或下後,餘邪入肺之證。. 因為餘邪化熱,壅遏於肺,故呼吸喘促。. 「熱」,指表即體表之熱而言,所謂「無熱」,即指僅是體表無熱,但熱在裏,故不惡寒而想熱,並有煩渴、喘咳等症狀。. 本證之脈,多為浮數或滑數。. 方中麻黃能發散表邪 ...

  7. 功效:祛濕化滯,健脾和中。. 利水燥溼,止瀉消脹,脾胃不和。. 因急性腸胃炎而下痢者,並伴有腹痛,腹脹,口渴浮腫,尿液減少等症;急性胃炎,急性腸炎,急性腎炎,水腫。. 本方為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用於平素有水毒,因傷食或中暑濕 而下利者。. 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