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寧波市 ,簡稱 甬 ,有時亦簡稱 寧 [註 1]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和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參 6] 。 寧波市位於浙江省東部, 長江三角洲 南翼,北臨 杭州灣 ,西接 紹興 ,南靠 台州 ,東北與 舟山 隔海相望,全市陸地面積9365.58平方公里 [註 2] [參 7] [參 8] 。 寧波建城於738年 [參 9] ,但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 新石器時代 [參 10] 。 寧波擁有長期的經商傳統, 寧波商幫 是全國聞名的商幫 [參 11] 。 航運和對外交流歷史悠久,最遠可以上溯至 戰國 ,是 海上絲綢之路 的重要門戶。 鴉片戰爭 之後,寧波成為通商口岸,這客觀上促進了寧波的近代化。

  2. 宁波市 ,简称 甬 ,有时亦简称 宁 [註 1] ,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參 6] 。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 长江三角洲 南翼,北临 杭州湾 ,西接 绍兴 ,南靠 台州 ,东北与 舟山 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9365.58平方公里 [註 2] [參 7] [參 8] 。 宁波建城于738年 [參 9] ,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 新石器时代 [參 10] 。 宁波拥有长期的经商传统, 宁波商帮 是全国闻名的商帮 [參 11] 。 航运和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至 战国 ,是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门户。 鸦片战争 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这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

    • 浙江省
    • 鄞州区宁穿路2001号
  3. 寧波市 ,簡稱 甬 ,有時亦簡稱寧,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長江三角洲 南翼經濟中心和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寧波市位於 浙江省 東部, 長江三角洲 南翼,北臨 杭州灣 ,西接 紹興 ,南靠 台州 ,東北與 舟山 隔海相望,全市總面積9365平方公里。 寧波建城於738年,但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 新石器時代 的 河姆渡文化 。 寧波擁有長期的經商傳統, 寧波商幫 是全國聞名的商幫。 航運和對外交流歷史悠久,最遠可以上溯至 戰國 ,是 海上絲綢之路 的重要門戶。 鴉片戰爭 之後,寧波成為 通商口岸 ,這客觀上促進了寧波的 近代化 。 在中國實行 改革開放 政策以後,寧波經濟由於 臨港產業 和 私營經濟 的帶動而迅速發展。

  4. 其他人也問了

    • 歷史
    • 地理
    • 行政與區劃
    • 區域規劃
    • 文化
    • 社會
    • 交通
    • 軍事
    • 旅遊
    • 知名人物

    遠古至五代

    今天鎮海區所在的區域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鄰近的甬江南岸小港橫山下曾發現人類居住痕跡。7000年前海侵時期,鎮海所處的平原多位於海平面以下,海退後成為鹽鹼沼澤,後經過多年圍墾,方才達到當下的面貌。 鎮海於春秋末被納入越國版圖。秦代因地處句章縣東端因而稱為句章東境。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因所屬鄞州改為鄮縣,因而改稱鄮縣東境。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鄮縣東境始設望海鎮,為鎮海建置之始。897年,望海鎮治城修建完畢,其中包含抵禦東海潮水的後海塘。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吳越王錢鏐因鎮海有漁鹽之利,於望海鎮築城,未幾改為定海縣,時轄清泉、靈緒、崇邱、金塘四鄉,為建縣之始。其中的清泉鄉位於今鎮海區境內。五代中原的移民遷入定海縣,使得鎮海的人口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 鎮海的海防價值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凸顯。132年(東漢陽嘉元年),為防範曾旌起義軍,浹口(今鎮海口)首設戍駐兵。這是鎮海海防的開始。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定海縣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至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定海縣轄有清泉東鄉、清泉西鄉、靈緒鄉、崇邱鄉、靈岩鄉、泰邱鄉、海晏鄉7鄉,成為上縣。其中的清泉東鄉、清泉西鄉、靈緒鄉位於今鎮海區境內。此時,鎮海成為寧波通往日本、韓國的必經之路,曾一度為兩浙路市舶司所在地。北宋時,一度大食、古邏、閣婆、占城等地貿易,均須經由定海至明州進行。日本民船也曾數次因風浪進入甬江避險,獲得官府救助。利涉道頭一時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碼頭,其所經營的定海江南渡一直延續至現代的鎮海渡。鎮海的造船能力在此時也有較大的提升,能夠建造萬斛的大船,並出使高麗。以學者沈煥和鎮海學宮的建立為代表,鎮海的學術文化開始萌芽。鎮海的海防地位在這一時期進一步提高。1132年(宋高宗紹興二年),定海縣設立沿海制置司,成為中國最早的海軍衙門。元世祖忽必烈派遣范文虎發動第二次元日戰爭,艦隊亦從定海縣啟航。

    明清時期

    明代初年,昌國縣被併入定海縣,隸屬於明州府。明代海上貿易屢屢受到海禁興廢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倭寇活動的干擾。1523年(明嘉靖二年),日本使者宗設謙道和宋素卿在寧波互相鬥殺,並攻定海城,是為寧波之亂。這一事件直接導致明州市舶司被廢,倭患愈演愈烈。嘉靖年間,浙江海盜王直等與倭寇串通,使得定海倭患日趨嚴重,沿海多地遭到劫掠。俞大猷、盧鏜、戚繼光等名將曾先後在鎮海抗擊倭寇,王直最終被殲滅。在此期間,盧鏜於招寶山巔建威遠城,今存。寶陀禪寺由普陀山遷至招寶山,寺院幾經興廢,延續至今。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定海縣更名為鎮海縣,同時分原昌國縣地域建立新的定海縣。在此之前,由於南明與清朝的戰爭,清政府曾遷舟山民眾至定海、鄞縣,泰邱、海晏等鄉亦受影響。直至鄭克塽降清,海禁方才廢弛。由於史上城塘屢屢為風災所廢,1751年冬,知縣王夢弼主事,改建後海塘為夾層石塘,今存。這一時期,鎮海的商業和貿易有了較大的進步,漁民在寧波雙街(今江廈街)成立了全國最早的漁業團體組織南蒲公所。南門外也建立了最初的稅關以管理對外貿易。隨著寧波商幫的興起,以桕墅方家為代表的鎮海籍商人開始嶄露頭角。鎮海的教育也有了較大...

    鎮海區境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寧紹平原東端,東經121º27'至121º46',北緯29º53'至30º06'之間。轄區南面以甬江中心線與北侖區為界,西靠江北區,東瀕灰鱉洋,北接慈谿市,區境西北-東南長約23公里,東北-西南寬約13公里,陸地面積245.9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1.74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2.21公里。全區有平原22.94萬畝,山地5.43萬畝,水面3.79萬畝,呈現「一水二山七分地」的格局。

    鎮海區於1985年成為寧波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其政治體制與中國大陸其他市轄區政府基本相同。鎮海區人民政府成立於1985年11月,以原鎮海縣政府機構重組產生,行使鎮海區境內的行政職能。中國共產黨是鎮海區唯一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寧波市鎮海區委員會(中共鎮海區委)成立於1985年9月,對區內重大決策有決定權,實際權力大於鎮海區政府。至2016年底,中共鎮海區區委書記為林雅蓮,鎮海區人民政府區長為魏祖民。 鎮海區1985年建區時設城關、俞范、貴駟、莊市、駱駝、澥浦6個建制鎮,臨江、河頭、長石、汶溪4個鄉。1992年鄉鎮合併後,改為城關鎮、駱駝鎮、莊市鎮、貴駟鎮、澥浦鎮、河頭鄉5鎮1鄉。至2015年,鎮海區下轄5個街道、2個鎮,共含29個社區,60個行政村。5個街道為招寶山街道、蛟川街道、莊市街道、駱...

    鎮海設區之後,城區主要以老城(招寶山街道)為中心發展。但進入20世紀後,寧波開始推進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並於2004年通過了《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在這一規劃中,鎮海區所轄區域西南部分屬於三江片,東部屬於鎮海片。根據這一規劃,寧波市規劃局編制了《寧波市鎮海區分區規劃》,將鎮海區分為6個片區。其中,區境東部的鎮海片包含老城次分區、濱海產業次分區和澥浦次分區,區境西南的三江片包含鎮海新城南區次分區、鎮海新城北區次分區和機電工業次分區三部分。 在這6個分區中,老城次分區承擔居住、商貿、辦公功能,同時承擔港口物流、老城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功能。濱海產業次分區利用現有工業設施,發展大型臨港工業和國家級石化基地,同時利用海鐵聯運形成物流樞紐港。澥浦次分區承擔生活居住功能,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相互獨立。鎮海新城...

    飲食

    鎮海區居民的主食為米飯,菜餚俗稱「下飯」,主要的蔬菜為油菜、莙薘菜、薺菜、芹菜等,雪裡蕻(咸齏)為常見配菜,有「三日不吃咸齏湯,腳骨有點酸汪汪」之說。菜蕻干、醃冬瓜、莧菜股為當地特色蔬菜。除蔬菜外還常有海鮮,黃魚、帶魚、鯧魚、彈塗魚、烏賊、蟹、蝦等海鮮及干製品也常作為菜餚。民間傳統,就餐以吃米飯為主,有「下飯嘸告飯吃飽」[注 1]之說,但這一習慣已有所改變。民間喜飲熱黃酒,請客吃飯時常常勸酒。餐間食用點心,有年糕、麻糍、湯圓、圓子、金團、米饅頭、灰汁團等米食和大餅、油條等麵食。歷史上曾一度缺乏水果,當地特產的金柑、橘子多作為祭品。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水果產量的增加和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水果在日常食物中的比例有了較大增加。

    民風民俗

    鎮海民風多有互幫互助之風,傳統鄰里平日互贈禮品,一時有難則醵錢相助。出門在外,則同鄉互相幫扶,因而歷史上鎮海人往往成為寧波幫的中堅。同時,傳統的鎮海人有闖蕩天下的民風,因而在外經商、務工多有成就。與此同時,鎮海民風崇尚儉樸,崇尚「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從小教育孩童愛惜糧食,同時不捨得丟棄剩菜剩飯,舊衣褲在無法穿著後多作鞋底或拖帚,有「做人家」之說。 鎮海的節令風俗總體上與中國其他地區類似,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立夏、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較受重視,民間佛教信仰普遍,亦有禮佛風俗。舊時大年初一不開火,不動刀剪,為器物放假一天。初二起出門拜歲。元宵節除張燈之外,也有吃菜湯果、圓子、丫頭羹的風俗。鎮海人重視清明,遊子多歸家掃墓,同時有「做清明羹飯」之俗。立夏時有煮豇豆糯米飯、焐茶葉蛋作為立夏飯、立夏蛋,同時吃三四寸長小筍(稱「腳骨筍」)的風俗。端午則有插艾、吃粽子、女婿送節禮的風俗。中秋與寧波其他區縣一樣,有過八月十六的風俗,傳統上有聚吃湯果、月餅的習俗。重陽時則有做米饅頭,組織郊遊等活動。此外,招寶山上寶陀寺供奉不肯去觀音,因而有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次禮佛活動,...

    方言

    鎮海通行的方言為鎮海話,為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方言,由34個聲母和50個韻母構成。由於鎮海建置於五代,因而鎮海話的聲母系統中保留了大多數中古聲母和塞擦音。同時,隨著時間的演變,鎮海話的韻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同的變化途徑在寧波話(市中心方言)和鎮海話之間形成了細微的差異,語言上更加接近古音。但由於歷史上鎮海長期為寧波轄縣,兩地居民來往頻繁,因而鎮海話與寧波話仍十分接近。語法上,與甬江小片其他方言相同,鎮海話也有賓語前置和重疊詞現象。自從1949年以來,由於普通話教育的推廣和外來人口的增加,鎮海的不少年輕人已經無法使用鎮海話。為此,鎮海區檔案部門開展了對鎮海話的建檔工作,而區內部分學校也開展了鎮海話的教育。

    人口

    原鎮海縣境域內的人口統計始於1227年(宋寶慶三年),當時縣域內共有56492人。明宣德至天順年間,人口約有4.3萬人,成化年間恢復到60207人。此後,由於倭寇不斷入侵,戰亂頻繁,人口在3萬至3.8萬之間波動。清代康熙年間以後,在稅收等政策的鼓勵下,鎮海人口出生率有了較大提高,至雍正年間人口已達到先前的2倍以上。1910年,鎮海縣人口總數為320702人。至20世紀40年代,由於抗日戰爭,人口流散,縣內人口下降了19.5%,城區人口更流失了將近7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戶籍和生育政策等原因,人口增長迅猛,1949年至1985年增長了75%。除出生外,20世紀70年代隨「四大工程」遷入的人口也占到了一定的比重。鎮海區與北侖區劃江而治之後,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此時遷入人口成為鎮海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至2020年11月,鎮海區常住人口達到51萬人。 2005年,鎮海區常住人口為22萬人,而登記外來務工人員則達到了19萬人,實際人口則遠超這一數字。鎮海外來人口多來自浙西以及省外的安徽、四川等省區,所從事的行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且福利待遇、勞動保障等條...

    宗教

    鎮海區境內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和基督新教。 742年(唐天寶元年)高僧維實在達蓬山建立的佛跡院為鎮海境內首座佛寺。鎮海區境內的佛寺分布於城區(含招寶山)、區境西北山區和原官道兩側。招寶山有佛教場所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元代密宗所刻六字真言至今留存。而招寶山頂寶陀禪寺為時任總制胡宗憲為防止普陀山觀音塑像被倭寇損壞而遷來,招寶山觀音得以聞名,至今仍有每年定時參拜的習俗。區內西北山區為鎮海主要佛教群集地,曾先後建起寺庵32座,汶溪一帶山間舊時甚至有「西天佛國」之稱。而舊時官道兩旁及河橋梁堍頭寺庵則多設有跨路涼亭,供行人休憩。至2008年,鎮海區境內有官方承認的佛教活動場所8處。 鎮海基督新教傳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0年,最初傳入的教派為循道公會,此後浸禮會、聖道公會、基督徒公會等教派紛紛傳入。鎮海城區三角地曾建有城區唯一的基督新教教堂,但因面積過小,在政府協調下搬遷至威海路。至2008年,鎮海區境內有官方承認的基督教堂9處,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基督教徒約2500人。

    教育

    鎮海教育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104年(宋崇寧三年)建立的鎮海縣學。明清兩代,鎮海建立了超過10所書院以及眾多的學塾,清末時近代學堂興起,至民國時期更有200餘所全日制小學建成。至21世紀初葉,鎮海已建立從學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直到成人教育的教育體系,並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普及。至2016年,鎮海幼兒入園率達到100%,小學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高中入學率99.3%,高考一本錄取率達43.4%。鎮海中學成為鎮海教育的品牌,先後成為浙江省第一所合格重點中學,全國百強中學和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學校。與此同時,海外捐資辦學也成為鎮海教育注入了大量資金,興辦從學前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各種教育設施,同時捐款設立各項獎學金。龍賽中學即為捐資建校的代表,由香港寧波商人包玉書捐建於1993年,2007年成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除公辦教育外,鎮海的民辦教育也在21世紀初的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鎮海位於東海之濱,歷史上曾長期依靠水運。鎮海擁甬江口之利,港口航運歷史悠久,有「寧波外港,浙東門戶」之稱,對外貿易和交往頻繁。20世紀70年代以來,鎮海港得到重振,並成為寧波港重要的港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鎮海區內公路運輸發展迅猛,並完全取代了內河運輸在鎮海交通中的地位。由於港口和臨港工業的發展,鐵路和管道運輸亦成為重要的貨物交通方式。

    鎮海口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重地,從東漢起即駐軍,歷來浙東凡有戰事,鎮海口屢有波及。公元400年,孫恩起義軍登陸浹口(即甬江口),此後攻至紹興地區,沿途攻陷句章、餘姚,後兵敗。明代抗擊倭寇時,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在鎮海指揮作戰,鎮海民眾曾修建俞大猷生祠以紀念。都督盧鏜於招寶山巔建威遠城,保存至今,並在此後多次戰爭中發揮作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7月,英軍占領定海後進犯鎮海口,伊里布委屈求和,禁止民間抗英,英軍退去。此後,林則徐也層調職鎮海,籌辦防務,一個月後左遷伊犁。1841年9月,英軍再陷定海,10月10日鎮海陷落,清朝欽差大臣裕謙自殺殉國。中法戰爭時期,1885年(光緒十一年)2月12日,法軍將領孤拔率法艦7艘侵入大戢洋面。3月1日至3月20日,屢次進攻鎮海口,均被擊退。6月26...

    鎮海區境內擁有多處自然、人文旅遊景觀。招寶山有「東南第一山」之譽,山中有明代從普陀山請來的「不肯去觀音」像及各種佛教遺蹟,也有包含歷代抗倭、抗英、抗法、抗日遺蹟的鎮海口海防遺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九龍湖風景區則以十字路水庫為基礎,包含3平方公里水域、周邊生態農業旅遊和達蓬山上眾多的人文遺蹟,其定位為度假旅遊、會議旅遊和生態觀光旅遊。莊市街道境內則有寧波幫文化旅遊區,其中包含展示寧波幫發展史和成就的寧波幫博物館,展示寧波幫形象的寧波幫文化公園,「世界船王」包玉剛故居,傳媒大亨邵逸夫的故居邵逸夫故居和葉澄衷創辦,為多位鎮海籍寧波幫人士啟蒙之地的葉氏義莊。位於澥浦鎮的鄭氏十七房則是寧波幫中發源最早、綿延時間最長的商業家族澥浦鄭氏的族居,以建築群規模龐大,馬頭牆、旗杆林立,龍河水常年不干為其特色...

    鎮海是寧波商幫的重要發源地,同時也是寧波商幫最大的聚居地。從明代的十七房鄭氏家族開始,鎮海出現了葉氏、包氏、邵氏等眾多商幫家族。在此之中包括五金大王葉澄衷,影視大亨邵逸夫,世界船王包玉剛,中國日用化工工業奠基人方液仙等商界巨子。除商界外,鎮海也在科技、文化界誕生了不少人才。鎮海擁有近20名鎮海區籍兩院院士[注 3],其中有細胞學泰斗貝時璋,核物理學家楊福家,計算機專家倪光南等人,涉及各個學科和領域。文化界的鎮海名人則有浙東學派晚期代表姚燮,近代文學家唐弢,中國電影先驅者張石川,科幻作家倪匡等人。鎮海同時也是寧波的僑鄉,擁有上萬名僑胞(含港澳人士)。這些僑胞曾多次捐資幫助家鄉發展教育和福利事業,同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事業奔走。

  5. 江北區 (寧波市) /  29.89047°N 121.5526°E  / 29.89047; 121.5526. 江北區 是 中國 浙江省 寧波 市下轄的一個區。. 轄區面積208.16平方公里。. 江北區是寧波的文化重地,包含千年古鎮 慈城 和見證寧波開埠歷史的 老外灘 。.

  6. 寧波地理. 寧波市 位於 中國東部 沿海,東經120°55'到122°16',北緯28°51'到30°33'之間,北臨 杭州灣 與 嘉興 、 上海 相望,西靠 四明山 與 紹興 相接,南臨 三門灣 與 天台山 與 台州 相連。. 寧波陸地面積為981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758平方公里,總面積19574 ...

  7. 寧波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波江北岸 ,攝於20世紀20年代. 寧波 三江口 ,攝於2007年. 寧波歷史 可以追溯到8300年前的 井頭山遺址 。. 距今7000年前的 河姆渡文化 載寧波形成了多處遺址。. 春秋戰國 時,越王 勾踐 始建句章城。. 秦朝 時,寧波屬會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