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18日 · 分享本文. 近幾年,各地接連出現極端氣候,《 美聯社 》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和芝加哥這兩年都出現嚴重的暴雨,不但阻斷交通,還淹沒部分社區。 隨著氣候變得越來越極端、且難以預測,我們需要更好的天氣預測技術,協助我們提早掌握氣候變化、做好防災準備。 對此,新的 AI 技術或許能提供解方。 華為與北京清華大學(以下簡稱北京清大)研究團隊皆在英國科學期刊《Nature》發布論文,分別談到華為研發的 AI 模型「Pangu-Weather」、與北京清大打造的 AI 模型「NowcastNet」,如何加快天氣預測速度和精準度。 華為 Pangu-Weather 模型:更快速、準確地進行天氣預測.

  2. 2017年11月29日 · 這件事情透露出北京城現在絕對是全面陷入快遞調度問題了十五分鐘把人全家趕出家門斷水斷電禁止燒煤供暖像對待垃圾一樣活生生把整個家庭轟出住處太多令人髮指的視頻四處流傳看了就要掉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_c48fnPg6s. 北京發出的撤離通知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五年前首都綜合治理辦公室做過統計,北京城光是朝陽、海淀、豐台、石景山四個區,就有超過70萬城中村人口, 最少十萬人在這次清退行動中流落街頭,被轟出住所的真實人數很可能在30萬人左右(其中一個城中村宣布清退了2300人,乘以總計230個城中村,這個算法會接近50萬人)。

  3. 2024年4月24日 · 2024-04-24. 分享本文. 如果生活在台灣的你最近覺得天氣不是熱到令人抓狂就是冷到令人皮皮剉同時還常常遇到超大暴雨跟狂風那麼這其實並不是你的錯覺因為台灣所身處的亞洲近期正式成為了全世界天災最多的地區。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公開的《2023 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亞洲在過去的一年之間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地區,經歷了更多的天氣相關災害,報告甚至還指出,天災的風險在未來只會持續上升,並且危及經濟發展與人身安全。 從熱浪、洪水到強烈風暴,氣候變遷使世界各地的各種氣象災害都變得更加嚴重,但由於石化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持續增加,亞洲的整體升溫速度快於全球平均,2023 年亞洲地表的年平均溫度為有紀錄以來第二高,甚至比 1991 到 2020 年的平均值高了 1.87 °C。

    • 小時候讀古文的疑惑
    • 為何冬天打雷代表不祥?
    • 氣候改變歷史!
    • 明清颱風路徑與今日大不同
    • 甲骨文暗藏商代氣候的密碼
    • 大工程──歷史氣象資料庫
    • 推薦閱讀

    氣象學家王寳貫,從小有個特別的興趣,就是閱讀古文。他說,小時候父親買了很多古書,「他其實自己沒有時間看,都是我在幫他看!」於是,《史記》這些書,他在小學就已經讀過了。 小時候讀古文,王寳貫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冬天打雷不祥?他始終無法得到解答。進入台大地理系氣象組(大氣科學系的前身),問老師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曉得。 直到他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留學,終於有了解惑的契機。那時,他看到中國大陸氣象學者竺可楨寫的一篇文章,談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其中有條曲線,是利用古代文獻中「物候」現象的資料,拼湊出的中國歷史上氣溫演變曲線。 物候現象,例如燕子的來去、河水是否結冰。通常燕子應該某一天到,但今年燕子比較晚到,可能就代表今年氣候比較冷。若今年河水異常結冰,也表示氣候較冷。

    王寳貫看到竺可楨的做法,覺得非常有意思,真的可以從古代文獻來研究氣候。於是,他動身翻找二十四史,花了很多功夫,把氣象相關的資料找出來。目的就是解答多年的疑惑──為什麼冬天打雷是不祥的徵兆? 整理了史書中關於冬雷的紀錄之後,王寳貫把過去 2000 年中每 30 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最初猜想,冬天打雷應該是在比較溫暖的年份,因為溫暖的時候對流比較旺盛,產生雷雨,就會打雷。 沒想到,跟竺可楨的曲線一比之下,結果跟王寳貫預期的剛好相反,而且那個關係還好得很!也就是說,冬雷多的時候,都是冷的年份,如下圖所示: 那為什麼冷的年份容易出現冬雷?目前還沒有定論,但王寳貫有個暫時的解釋:冬天產生雷雨,表示對流旺盛,但這個對流不一定是「熱對流」,而可能是冷鋒的對流。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

    天氣乾冷的時候,農作物收成相對也較差,老百姓沒東西吃,只好搶糧倉,發生社會動亂。王寳貫舉例,明代末年進入「小冰期」,氣候變得乾冷,發生大規模的旱災,民不聊生。因此,李自成、張獻忠成為「流寇」的背景,應與小冰期的氣候背景有關。 王寳貫說,也許明末的皇帝不是真的比較糟,而是運氣不好。相反地,大家會說唐太宗很英明,但現在知道唐代氣候溫暖,因此唐代的盛世可能也與此氣候條件有關。 天氣乾冷,也與戰爭的頻繁有關。王寳貫曾與一位中國大陸學者合作,當時那位學者在加拿大工作,統計了歷代戰爭的次數。他們發現,戰爭的次數,與冬天打雷的次數,呈現統計上很高度的相關。冬雷多的時候,戰爭就比較多;而且冬雷多的時候,中國歷史上的邊界就相對南遷。這顯示天氣乾冷的時候,漢人與北方民族可能產生較多摩擦。

    王寳貫還曾經依颱風登陸站點,統計過明末清初的颱風路徑。他發現,當時的颱風幾乎都停留在廣東沿海一帶,不會北上到福建、浙江。 這個結果和現在的氣象理論吻合:颱風需要溫暖的海面才能維持,但是明末的小冰期氣候較冷,海面也就比較冷。於是,颱風只要往北一點,就沒有足夠的溫暖海面供應水氣、能量,很容易消散掉。 此外,王寳貫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從古代詩文裡,也可看出東亞季風區的特性。 南宋詩人趙師秀,在 《約客》這首詩這樣寫:「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如果只看了那首,會以為黃梅時節每一家都下雨。可是,南宋時期另一位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又寫道「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看了這首,卻會以為黃梅天氣應該都很好。但是,南宋時期又有一首詩寫說「熟梅天氣半晴陰」,梅子熟的時後,天氣半晴半陰,...

    不僅是歷史文獻的紀錄,中研院引以為傲的甲骨文藏品,也有人拿來做氣候方面的研究。當中國學者關注古文字的意思時,德裔美籍學者魏復古(Karl August Wittfogel) 從一個很有趣的思路來研究甲骨文,即是試圖從 317 片有時間記載的甲骨片推斷古代氣候的資訊。 魏復古看了上萬片甲骨,蒐集具有天氣紀錄的卜辭。其中一項有趣的推論是這樣的──現在中國北方冬天不太會下雨,然而商代的卜辭中,冬天仍然常問未來幾天會不會下雨,這表示商代的氣候應比現在暖濕。 除此之外,魏復古還從打仗的季節,推出乾季、雨季的時間,因為下大雨的時候並不適合打仗。他的結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是提供了許多有意思的思路。

    王寳貫幾年前回到中研院之後,展開了一個更龐大的計畫,把氣象相關的歷史記載,製作成資料庫。 這套系統,將結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范毅軍研究員製作的中國歷史 GIS 地理資訊系統,讓學者可以很容易地查詢歷史上某時、某地的氣候資訊。目的就是做一個開放的資料庫,每一個人都可以用。這個資料庫即將上線,未來將造福許多領域的學者。例如想要了解古代社會的動亂是否與氣候有關,或想了解疾病的發生與氣候、環境背景的關係,都可以利用這套系統。

    【日本考古師騙全國】假歷史被寫進教科書!他靠偷埋石器,讓日本歷史「假」提前 70 萬年 【德國誓言消除歷史毒瘤】24 小時都在蒐情資!東德秘密警察曾為 600 萬人建監控檔案,德政府下令最嚴懲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本文經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冬天打雷為什麼是不祥之兆?氣象學家有解釋〉。首圖來源:Photo by Leon Contrerason Unsplash。)

  4. 2021年4月14日 · 什麼時候會下雨? Tomorrow.io 把全世界的「手機」變氣象觀測器,準度不輸氣象局. 創新拿鐵. 2021-04-14. 分享本文.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台灣面臨近 56 年來最嚴重乾旱每個人都在問到底什麼時候會下雨傳統上氣象局會根據氣象衛星觀測站等資訊預測天氣但這只能預測大範圍的天氣為了提升氣象預測的精準度新創 Tomorrow.io 採用物聯網、大數據、AI 等技術,將我們的手機變成氣象觀測儀器,讓氣象預測可以精準預測到下一條街,下一分鐘的狀況。 或許,這也能推測什麼時候會下雨呢! (責任編輯:郭家宏) 本文經 創新拿鐵 授權轉載. 作者:Hayden. 台灣正大旱臨頭,大家水桶搶翻天,現在最關心的話題,是何時才會降下甘霖。

  5. 2017年9月12日 · 因為「字母」兩個字聽起來像是洋人的玩意兒,「注音字母」在1930更名為「注音符號」。. 稱北京方言為「國語」的用法,隨著國民黨來台,便在台灣一直沿用下去,如國中小教科書的語文課本便叫做「國語」或「國文」課本,注音符號也成了小學生學習「國字 ...

  6. 2020年11月19日 · 輕颱閃電掃過台灣尾,氣象局發布今年首度陸上颱風警報,有不少民眾「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盼望它能帶來雨水,替缺水的西部地區解渴。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未來颱風數量可能會較過去減少 40%,東亞與西北太平洋氣候會變得更乾。 研究員林傳堯透過模式模擬發現,未來中部海域佈滿離岸風場,將影響大氣循環及水氣蒸散,若有特定路徑的颱風從西南側侵襲往西北移動,西部沿海的降水量可能減少約兩成。 颱風減少、春季雨季量也減少. 環變中心最新研究 指出,未來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西北太平洋高壓會變強、颱風數量會減少達 40%,東亞與西北太平洋的氣候將會變得更乾燥。 「高壓增強,颱風會減少,導致高壓更強。

  1. 相關搜尋

    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