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 回頂端. 字詞:,注音:ㄕˋ,大部+12畫 共15畫 (次常用字),釋義: [形] 1.盛、大。 《說文解字.皕部》:「,盛也。 」《商君書.墾令》:「然則商賈少,民不能喜酣,大臣不為荒飽。 」 2.驚視樣子。 《廣韻.入聲.昔韻》:「,驚視貌。 」 [動] 發怒、惱怒。 《漢書.卷五二.竇嬰傳》:「有如兩宮將軍,則妻子無類矣。 」 [名] 1.用茜草染成紅色。 《詩經.小雅.采芑》:「四騏翼翼,路車有。 」 2.姓。 如漢代有奭偉。

  2. (1) (会意兼形声。 从大,从皕,皕亦声。 皕 ( bì ),二百,表示多。 本义:盛) (2) 同本义 [flourishing] ,盛也。 ——《说文》。 按,此燕召公名。 尔百姓其亦有安处,在彼宜在天命,囗及恻兴乱予保其介。 ——《逸周书》。 朱右曾 校释: “,盛” 。 # 赤色 [red] 路车有。 ——《诗·小雅·采芑》 帓郃有,以作六师。 ——《诗·小雅·瞻彼洛矣》 (3) 突然或逐渐消失状;消散样子 [disappearedly] 然四解。 ——《庄子·秋水》 (4) 又如:然 (消散样子)

  3. 字詞:瀲灩,注音:ㄌㄧㄢˋ ㄧㄢˋ,釋義:1.水滿溢樣子。 南朝梁.何遜〈行經范僕射故宅〉詩:「瀲灩故池水,蒼茫落日暉。 」元.李治〈摸魚兒.為多情〉詞:「香瀲灩銀塘,對抹胭指露,藕絲幾縷。

  4. ︿. 回頂端. 字詞:瑱,注音:ㄊㄧㄢˋ,玉部+10畫 共14畫 (次常用字),釋義: [名] 古代繫於冠冕兩側,垂在耳旁,用以塞耳玉飾。 《說文解字.玉部》:「瑱,以玉充耳也。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 」晉.杜預.注:「瑱,充耳。 」唐.孔穎達.正義:「禮以一絛五采橫冕上,兩頭下垂,繫黃綿,綿下又縣玉為瑱以塞耳。 」《戰國策.齊策四》:「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 」也稱為「充耳」。 [動] 充填。 《文選.郭璞.江賦》:「金精玉英瑱其裡,瑤珠怪石琗其表。

  5. 漢語字典提供詳細的關於奭的意思和奭字的解釋主要包括奭字的基本釋義詳細釋義奭字五行奭字筆劃奭字部首奭字同音字奭字筆順奭字注首等詳細關於奭的意思說明

  6. 字的解释释义异体字音韵方言部首笔画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源字形

  7. 字的解释释义异体字音韵方言部首笔画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源字形

  8. 國語大辭典中單字注音為ㄕˋ拼音為shì部首為大15筆畫意思是[]1.。《說文解字皕部》:「盛也。」《商君書墾令》:「然則商賈少民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2....

  9. 拼音 shì. [形] 1.盛、大。. 《說文解字.皕部》:「,盛也。. 」《商君書.墾令》:「然則商賈少,民不能喜酣,大臣不為荒飽。. 2.驚視樣子。. 《廣韻.入聲.昔韻》:「,驚視貌。. [動] 發怒、惱怒。.

  10. 字詞:貉,注音:ㄇㄛˋ,豸部+6畫 共13畫 (常用字),釋義:[名] 古代中國稱北方一支外族為「貉」。《孟子.告子下》:「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