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其他人也問了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
子宮內膜增生怎麼辦?
肥胖會導致子宮內膜癌嗎?
子宮內膜癌患者孕激素治療的緩解率為何?
2024年9月19日 · 什麼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位於女性骨盆腔的中央,兩側連接著輸卵管和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 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粘膜,稱為子宮內膜,是受精卵著床並開始孕育生命的地方。
- 什麼是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種類有哪些?
-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如何確診?
- 子宮內膜癌有前兆嗎?子宮內膜癌症狀有哪些?
-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 子宮內膜癌最新治療趨勢?
- 子宮內膜癌照護上有要注意的地方?有飲食禁忌?
- 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有哪些?何時該做進一步檢查?
- 子宮內膜癌預防重點?
子宮內膜癌常被跟子宮頸癌混淆,兩者並不同。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屬子宮體癌最常見的一種。子宮體癌可分為位於內膜的子宮內膜癌,以及位於子宮肌肉層的子宮惡性肉瘤。該癌為歐美女性最常見的婦癌,台灣則於 2011 年竄升為婦癌發生率之首。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的引發原因可能是排卵週期不正常或是無排卵,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期細胞,再進一步轉變成癌細胞。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指出,子宮內膜癌又可細分幾種類型,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較為少見,但十分惡性。 其中,肥胖為類內膜型腺癌主要危險因子。由於脂肪組織製造過多的雌激素,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風險。 加...
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不同,目前尚有效的篩檢方式,不過有超過九成的子宮內膜癌會有異常出血的現象,是重要警訊,可及早就醫確認。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及不孕症主治醫師尤星策提醒,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有家族史的病人也應提高警覺。【推薦閱讀:子宮內膜癌手術等5種治療及副作用,5症狀是子宮內膜復發前兆】 診斷方式主要分成下列三項: 1. 骨盆超音波檢查:用於確認子宮內膜是否有異常增厚,異常增厚可能代表發生病變。 2. 子宮鏡:用子宮腔內視鏡,觀察子宮腔內病變,可用於組織切片檢查。 3. 子宮分段搔刮術:將病患麻醉後,以細小刮匙先刮取子宮頸組織,再進入子宮腔刮取子宮內膜並進行檢驗,可看出是否有侵犯子宮頸的現象。
異常出血是最主要的症狀,九成子宮內膜癌都會發生;此外,也可能因腫瘤壓迫出現下腹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 婦產科醫師一致提醒,若有發現經血突然變多、更年期停經後出血、月經週期突然不規則、兩次月經之間有不正常出血、滴滴答答流不停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子宮內膜不正常增厚,建議至婦產科就診。【推薦閱讀:預防子宮內膜癌避吃3類食物 術後飲食3原則比喝雞精好】
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依據期別與病患狀態,決定是否切除子宮、卵巢及相關病灶;其餘輔助性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細節如下: 1. 手術治療:包含子宮及兩側輸卵管和卵巢切除、骨盆腔體液的細胞學檢查,另外必須依疾病程度摘取骨盆淋巴結、主動脈旁淋巴結和部分的腹網膜。 2. 化學藥物治療:為全身性療效,利用口服或是注射藥物,制止癌細胞分裂並殺死癌細胞的療法,可有效延長病人生命。 3. 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常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一起使用,達到更好效果。 4. 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如果細胞有荷爾蒙接受體,則可能可使用荷爾蒙療法。 5. 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
依據不同的期別和年齡,搭配的治療方式也有別。賴瓊慧醫師指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類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 2.6%,五年存活率 97.9%。 她舉例,研究顯示,第 1A 期類內膜型腺癌的病患僅用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超過九成;第 1B 期若是病患超過 60 歲,則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可改善存活率,但對於 60 歲以下則無明顯差別。 針對晚期轉移、復發性的病患,可搭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多項標靶藥物,比傳統化療更能提升存活率,為近年治療的重要進展。【推薦閱讀:子宮內膜癌手術,可保留子宮、卵巢嗎?微創手術真能開乾淨?】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他表示,大部分手術後不太會出血,頂多開完刀後一個月內發生,或術後接受放射線電療過程中才可能出現,但療程結束後就會明顯改善。此外,也要定期追蹤,盡量減少服用荷爾蒙藥物。 飲食方面尤其禁止刺激性高的食物。如果體力允許,可在醫師指示下多活動身體,回歸正常生活後飲食也需注意,避免生活壓力,並定期到醫院複診。
子宮內膜癌好發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五十到六十歲女性、排卵異常、肥胖、糖尿病患者。但由於子宮內膜癌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賴瓊慧醫師建議,無論青少年還是更年期女性有異常出血,就要及早就醫。 主要危險因子如下: 1. 荷爾蒙和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患有多囊性卵巢、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或是初經在 12 歲前/55 歲後停經者,都有較高的罹患風險。此外,賴瓊慧醫師提醒,乳癌病人長期服用 Tamoxifen,以及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但未充分使用黃體素等狀況,也需密切追蹤。 2. 肥胖:女性體重若超出理想體重的 30%,子宮內膜癌罹患率會比一般人高出 3.5 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馨世在《親愛的荷小姐》書中也指出,肥胖引起的十大癌症,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相較於 BMI 正常的婦...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子宮內膜癌的生活預防在於運動與飲食,控制體重降低風險。具體預防重點如下: 1. 減重:肥胖增加罹癌風險,尤其是子宮內膜癌,身體質量指數 BMI 應控制在 18.5 及 24 之間,定期檢測體重與腰圍。 2. 規律運動:運動可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提升免疫力,能降低罹癌風險。 3. 飲食控制:飲食西化、精緻化,攝取高脂肪食物容易造成肥胖。應多吃綠色蔬菜、全穀類食物如燕麥、糙米、藜麥,適度攝取新鮮水果,但須注意糖分。地雷食物則要避開高油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等。尤星策醫師也提醒,油炸食物可能含人為雌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可能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4. 勿自行補充荷爾蒙:台灣婦癌醫學會提醒,應與醫師討論停經後補充荷爾蒙的必要性,但切勿自行買藥服用。
2024年9月25日 ·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見癌症,好發於 50 歲以上女性。症狀包括異常出血、經血變多、停經後出血等。若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第一期子宮內膜癌存活率可達 9 成。治療方式包含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等。
2023年9月27日 · 子宮內膜癌是指子宮內膜所發生的癌病變,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若及早在第一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存活率可達9成。 在2022年衛福部癌症等級報告指出子宮體癌已排名在十大癌症中,其中子宮內膜癌佔子宮體癌的9成。
2022年5月30日 · 子宮內膜癌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症。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每年已超過 1700 例新增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治療除了手術,還有哪些方式?子宮內膜癌治療後要注意哪些復發前兆?
2022年4月19日 · 什麼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體的內膜所產生的癌症,好發於年齡超過50歲的婦女。 而且9成以上患者會有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另外伴隨骨盆腔及背部疼痛,較晚期則會出現膀胱及腸道的症狀。
2023年10月11日 ·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 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