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31日 · 事實上存在主義者有一個正面的意義。 他們說,即使人活在一個並不是為自己而安排的世界(就像當時被德國統治的法國),他們仍然能夠依靠自己的理念存活下來。 存在主義者不僅秉持這樣的理念而且企圖出版書或文章來宣揚這個理念用以抒解跟他們一樣面對著這不美滿世界的受難者在這方面存在主義者像很多時代的宗教例如基督教一樣起了安撫受苦人心的作用。 附錄二: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荒謬」的本質. 「是的,這個世界是荒謬的,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這段話也許最適合陳述存在主義者的共同想法。 然而當存在主義者開始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就不再有一致的看法。 沙特後來似乎主張,人們必須在政治上做正確的抉擇(起碼必須做抉擇,即使不一定正確)來救贖自己。

  2. 2024年4月29日 · 七等生就算不是台灣小說最後一個存在主義者也是最極端的一個因為極端所以銳而薄而扭曲而纖細文字和人都疾馳在剃刀邊緣——你會擔心他的小說會崩壞在詩的誘惑之中一如你看削廋的靈魂》,你會想這個人怎麼會沒有自殺掉。 這樣的有才華又偏激的人,在1960、70年代出道的文藝青年裡並不少見,不過後來有一半踏實下來與現實和解、緩緩坐上現實提供的交椅;另一半由自戀而自命不凡,以名士風度也建設了終南捷徑。 像七等生這樣狂狷獨立不媚於世的,竟能倖存不折,你不得不佩服其硬度。 傲則易於妄。

  3. 2011年3月19日 · 按照存在主義的講法人生沒有意義 ,至少一開始是沒有的。 人無法選擇自己如何出生、要不要出生。 每個人都是無端被「拋 擲」到這個世界上。 是以存在先於本質,最初的最初,你只是沒有意義的一團存在而已。 而人的任務,就是要在最初的無意義當中找到意義,以尋回自己的本質。 小說的初始,李龍第搭車前往電影院等待他的妻子晴子;並且在等待的時候,買了兩 塊嵌有葡萄乾的麵包和一朵香花。 這一切的行動,都處在一個既有的意義網路之中:他在 等待他的妻子,他愛她(或是她的黑眼珠),所以買了她喜歡的麵包和香花。 然而一場突 如其來的大雨切斷了李龍第原有的意義聯繫。 大水逼得他爬上了孤立無援的屋頂,那上頭 沒有一個他認識的人,那上頭與他原有的生活情狀完全無關。

  4. 七等生的創作與讀者之間正存在著審美距離創作形式之隱晦與主題 之怪異與讀者先驗的期待不同是否具有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 我們可 以從歷來對於〈我愛黑眼珠〉的評論中一窺究竟,關於各種主題內容的探 討中,約可分成幾種說法: (一)非道德說 舉凡負面評論〈我愛黑眼珠〉的文章大都是以其小說人物李龍第抉擇 妓女,捨棄晴子而予以譴責,其所採取的詮釋論點雖有不同,均可歸結於 違反倫理道德的範疇,其中以葉石濤、劉紹銘、陳明福、高天生為代表人 物: 葉石濤〈論七等生的《僵局》〉8是首先針對〈我愛黑眼珠〉的主題提. 7參見姚斯〈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文,收入姚斯與霍拉勃合著,周寧、 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年9 月,頁31。

  5. 七等生的作品以 小說 為主,以隱遁小角色作為抗議台灣社會總體壓力的象徵。 代表作品有《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重回沙河》等等,其中小說作品《沙河悲歌》、《結婚》亦曾改拍同名電影、電視劇等。 國內外學者和研究生論文超過百餘篇,允為台灣當代文學最重要作家之一。 2020年10月24日因癌症病逝,享壽81歲。 [3] [4] 主要著作. 1969年第一本小說集《僵局》出版 (林白出版社) 1970年《放生鼠》 (大林出版社) 1972年《巨蟹集》 (新風出版社)、詩集《五年集》 (自費,林白出版社) 1973年《離城記》 (晨鐘出版社) 1975年《來到小鎮的亞茲別》 (遠行出版社)

    • 2020年10月24日(81歲)
  6. 其他人也問了

  7. 存在主義鼓勵人們遵循自己真心信服的價值觀而非外界灌輸的來生活並把這種美德稱為 本真 (authenticity)。 尼采 和 齊克果 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 人本主義 , 雅斯貝爾斯 和 海德格 、 保羅·沙特 和 卡繆 是其代表人物。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 文學 ,例如: 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 和 卡繆 ; 精神分析學 ,例如: 賓斯萬格 (英語:Ludwig Binswanger) 和 羅洛·梅 ;和 神學 ,例如: 保羅·田立克 。 定義的相關問題和背景[編輯] 事實上,儘管存在主義一般被認為起源於齊克果,但首位採用了「存在主義」這一名詞並將其用於自我定義的哲學家是 沙特 。

  8. 2021年2月25日 · 所謂存在主義式思維的特點在於: 以作為主體的人 (man as subject) 而非自然或作為事物的人 (man as object) 作為起點與關注對象; 所謂作為主體的人」,並非指傳統哲學裏著重的抽象思維主體 (thinking subject) ,而是具體地存在於世界中、包含不同面向(意志、情感、身體)的個別存在者 (existent) ; 相較傳統哲學家致力追尋人之所以為人的普遍天性或本質(通常是理性),存在主義者著眼於描繪出人在具體生活中展現的獨特存在方式的不同面向。 從人出發,不同存在主義者各自發展出自己關於人的存在模式的獨特理論。 雖然存在主義者沒有一套共同接受的學說,但Macquarrie指出幾組他們皆會深入探討的基本課題: 與人的行動有關:自由、選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