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林孟寬. 文字/郭正偉 攝影/吳尚鴻. 「很多人都說,吃過這顆絲瓜就回不去了。 」瓜農林孟寬介紹辛苦育成的水果絲瓜掩不住滿臉的笑意與自信。 他伸手觸摸檢視懸在瓜架的圓胖絲瓜,映照正午日頭,煥發出清澈綠光。 這顆難得能生食的水果絲瓜,嘗起來鮮脆輕甜;原本絲瓜特有的厚重瓜味變得若隱若現,甜度堪比水果,是近年蔬果市場裡饕客搶購的嘗鮮食材。 採訪前一日颱風剛過,氣象預測接下來幾日雲林大雨機率偏高。 一路戰戰兢兢祈禱好天氣的我們,甫抵達林孟寬的「小紅蕃農場」,夾在雲雨之間的日光即不早不遲輕輕滲出,幸運! 跟著林孟寬一起駐足藤、葉攀生的絲瓜棚下,視線向外拉開,才發現整座網室沾染著一層亮晃晃的微光,或大或小的水果絲瓜一顆顆懸垂,場面接近魔幻。

  2. 2024年4月15日 ·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 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環境資源經濟學家,專注研究如何把農業與林業換出更多的環境效益,例如造林碳匯轉換碳權;掌握植樹造林負排放技術,是企業詢問度最高的碳權達人。. 碳權(現稱「減量額度」)大致可分為兩種,其一為由 ...

  3. 20180327. 文/ 林慧貞 攝影/ 黃世澤. 衛生紙價格之亂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也牽引出臺灣木材長期依賴國外、難以掌控價格的窘境,為了提升現在不到1%的木材自給率,2016年農委會曾委託林業試驗所進行「林業振興計畫」,希望5年內國產木材能達到3%,除了調查人工林,林試所發現,臺灣219萬公頃森林中,竹子就佔了11%,要提升木材自給率,勢必不能忽略竹產業。

  4. 立法院新會期今(22)日開議,邀行政院長陳建仁率相關部會首長就「專案進口雞蛋」議題專案報告,一早有3名年輕人在立法院研究大樓外拉起「農為國本 不是鬥爭工具」布條,訴求農業不是政黨提款機,散布不實資訊政治人物應儘早澄清;農為國本不是鬥爭工具,各黨派應團結促進台灣農業發展。 他們強調,今天的行動只是開端,日後不排除有進一步抗爭。 這次行動參與者包括臺大農業經濟學系碩士生陳泉潽,以及多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 發起訴求年輕人以新聞稿說明,自從2018年北農風波以來,農業經常淪為各黨派政治鬥爭的工具。

  5. 除了極端氣候的挑戰,農村人力不足與高齡化也是一大困境。 青年從農意願低落,使農民的智慧傳承變得更加困難。 針對此議題,臺大團隊嘗試以「動態作物栽培曆」結合智慧溫室,達成栽培知識傳承的目的。 動態作物栽培曆是以作物生長為核心、精準栽培為目的之可預測性作物管理模式。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林巧敏解釋,「網紋洋香瓜分為三個生長期,分別是營養生長期、授粉小果期與果實肥大期,從定植到採收大概三個月。 可以根據栽培曆中累積積溫判斷作物目前生長階段,並預測其採收期。 」在臺大智慧溫室中,透過溫室環境監測系統,動態栽培曆能即時蒐集網紋洋香瓜日生長溫度,將其整合為作物實際積溫線,與理想積溫線作對比,以因應當前生長現況進行動態調整。 無須人為判斷,系統會自動提醒栽種者當日農務施作細項。

  6. Nieqo Soqluman示範捆小米束。 (攝影/郭正偉) 2023年為聯合國農糧組織所定國際小米年,以推廣現已逐漸消失的傳統禾本科穀物為主要目的。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特別策劃「國際小米年傳統穀物與部落文化」展覽,並攜手卡里布安村的布農族人提供品種種原,包括紅小米、分岔小米等5種部落常見品種,與其他小型穀物「超級食物」臺灣油芒、龍爪稷,栽植於台北植物園內,藉推廣部落傳統作物與知識,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作物多樣化與生態性耕作。 台北植物園民族植物區種有多種原住民傳統穀物。 (攝影/郭正偉)

  7. 此篇將分析臺灣甘藷在不同種植條件環境下的土壤肥力、產能產量,並以土壤數據資料與甘藷藤所提供的養分量,提供建議的施肥劑量。 執行栽培管理改善甘藷低產 農改場分析數據探究土壤資料. 以一家在臺灣相當有名氣的甘藷產業為例。 透過集團栽培於2019~2021年的甘藷產量及土壤肥力分析資料,探討在甘藷產業上是否有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減少碳排的空間。 集團驗證各農戶甘藷單位面積產量狀況。 表一資料為該集團於2020、2021年,分別將51及45個產銷履歷農戶的資料換算出的單位面積產量。 資料顯示最高產量為最低產量者的3.02~3.25倍,其平均值高於中量值,顯示產量在平均值以下者超過50%,這意味著需要了解其低產的原因及提高產量的對應對策。 (重製/余孟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