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孫中山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4 天前 ·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註 1] ),名文,後化名中山樵 [8]。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 [9]。廣東 香山翠亨鄉(今中山市 翠亨村)人 [8]。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尊稱孫中山為國父 [10]:707 [11]:218。

  2.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註 1] ),名文,後化名中山樵 [8]。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 [9]。廣東 香山翠亨鄉(今中山市 翠亨村)人 [8]。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尊稱孫中山為國父 [10]:707 [11]:218。

  3. 4 天前 · 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注 1] ),名文,后化名中山樵 [8]。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 [9]。 广东 香山翠亨乡(今中山市 翠亨村)人 [8]。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10]:707 [11]:218。中国内地尊其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8]、“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 英雄、中国 ...

  4. www.president.gov.tw › Page › 49國父 - President

    English. 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人。 因在日本宣傳革命時,以「中山樵」自稱,後國人習稱中山先生。 香港西醫書院畢業。 光緒20(1894)年創立興中會,揭示振興中華的宗旨,開始革命救國大業。 光緒31(1905)年改組成立同盟會,並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建國理想,歷經十次失敗,在宣統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終告成功,史稱「辛亥革命」。 中山先生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國之日,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誕生。 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首先組織國家最高民意機關──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國家基本大法。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為政舉措
    • 主要著作
    • 家系歷史
    • 人物軼事
    • 人物評價
    • 後世紀念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中文名:孫文

    •外文名:Sun Yat-sen

    •別名:中山、逸仙、載之、日新、中山樵、帝象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童年時期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出生。他成長於一個貧困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後,家境有所好轉。 1875年(光緒元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艱苦探索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光緒九年),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他對祖國的貧困落後頗感不滿。居翠亨期間,在他倡議下,村里採取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皆為籌辦”。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1892年(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同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鑑察”為誓詞。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2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康德黎等營救脫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

    投身革命

    1904年(光緒三十年)11月,孫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華僑青年接受他的倡儀,舉行會議,成立了興中會,選舉劉祥(商店司理)、何寬(銀行經理)為正副主席。孫中山起草了《興中會章程》,強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的嚴重性,規定以“振興中華”作為立會的主要宗旨。他還起草入會的秘密誓詞,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建立新制度為目標的民主革命綱領。興中會成立後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會,會員增至百餘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曾組織會員進行軍事訓練,向愛國僑胞募集資金,以為反清武裝起義作準備。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繫。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於反清革命。孫中山領導的對改良派的批判,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有力的思想準備。從1906至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都因缺乏民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政治

    •三民主義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建國方略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製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畫。 •聯俄容共

    經濟

    在經濟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民族

    在1890年代,孫中山同梁啓超、譚嗣同、張之洞等,俱以傳統的“華夷之辨”的民族觀來看待近代問題。至1900年代,以梁啓超為代表的在野知識界引入西方帶種族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倡導“民族主義救中國”,激盪“排滿”思潮。1906年,孫中山對日人說出“中國革命目的在於滅滿興漢,中國建國在長城以內”這樣的話語,正是這股以“排滿”為核心內容的“民族主義救中國”思潮的產物。 至辛亥年前後,梁啓超、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觀念均有極大的進化。梁啓超於1905年首次提出“中華民族”一詞,與“排滿”思潮決裂。孫因現實需要(革命黨人以“排滿”為發動民眾的重要工具),雖然在辛亥前從未公開批評過“排滿”,但1912年元旦發布的《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主張“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與梁啓超的意見已頗為相近。自此之後,保有“滿洲主權”也成為了孫中山不可動搖的一條底線。 1920年,在對上海國民黨人講話時,孫氏的民族觀再次進化。孫否定了自己辛亥年提出的“五族共和”之說,轉而倡導所有民族融和為一個中華民族:“現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如美國,本是歐洲許多民族合起來的,現在卻只成了美國一個民族,為世界上最有光榮的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可惜的是,孫的這種民族觀,並沒有被歷史繼承下來。

    詩詞

    《挽劉道一》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這是孫中山唯一流傳下來的完整的詩。詩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瀏醴起義烈士劉道一。

    祖居

    孫中山祖籍在廣東省東莞縣上沙村(今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上沙社區上沙村),其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約公元1350年)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因而與東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璣巷遷來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禮讚公搬遷至香山(今中山市)。根據孫中山故居“孫氏家譜”所載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東莞上沙鄉居住,五世禮讚公才從上沙遷走,先輩的族譜仍以上沙作為“故鄉”。 右圖為孫中山於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與東莞孫氏宗親的合影。 (家系歷史圖冊圖片來源於) 上圖:2012年5月26日,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與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後裔在廣州曹崇恩雕塑公園共同栽下一株博愛、希望之樹——白玉蘭。

    名字

    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孫中山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 此外,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不實。 清政府官方檔案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註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尊稱

    孫中山病逝後,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鐘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余,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以表尊崇。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在政府公家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則未以官方名義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的國父為孫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從未稱孫中山為國父。 (孫中山與宋慶齡圖冊圖片來源於)

    遺囑

    孫中山臨終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預立了三份遺囑,這三份遺囑是《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前兩份遺囑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致蘇聯遺書》則是由孫中山以英語口授,他的蘇聯顧問鮑羅廷等筆錄。孫中山口授遺囑時,在場的宋子文、孫科、孔祥熙、邵元沖、吳敬恆、戴恩賽、何香凝、鄒魯、戴季陶等人都作為證明人在遺囑上籤了字。孫中山本來也要簽字的,但是,因為聽見宋慶齡在鄰室悲泣,他不忍心讓宋慶齡傷心,這天就沒在遺囑上籤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時,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遺囑上補簽上自己的名字。 孫中山《遺囑》的全文是: 孫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當時的中國處於軍閥割據混戰四分五裂狀態,段祺瑞堅持召開“善後會議”,實行軍閥間的重新分贓,使中國繼續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孫中山則極力謀求和平統一主張召開有各界民眾代表參加的國民會議,決定國家的統一和建設大計,並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擺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束縛,從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孫中山在遺囑中諄諄以此為囑,把希望寄託於“喚起民眾”,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之心。 孫中山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盡瘁,他臨終時遺留下的私產,除了衣物書籍外,只有一幢南美華僑贈送給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號孫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遺囑》寫道: “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衣物書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成長,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孫中山晚年得到蘇聯的幫助,俄國革命的成功給他很大的鼓舞,他親自製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強調“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孫中山臨終前夕,再次把希望寄託於蘇聯,特地口授了《致蘇聯遺書》。這份遺書的中文譯文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合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時轉向於你們,轉向於我黨及我國的將來。 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遺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遺產。帝國主義下的難民,將藉此以保衛其自由,從古代奴役戰爭偏私為基礎之國際制度中謀解放。 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於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囑咐國民党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到此項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我深信,你們政府也必繼續前此予我國之援助。 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取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 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孫逸仙(簽字)”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周恩來: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朱德:孫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充分地表現了堅決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難和失敗,他在遭受失敗後,又整頓好革命隊伍,重新走上戰場。孫中山先生能夠隨著歷史的變化不斷地進步,由早期的主張推翻皇帝、建立民國而進到晚年的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導民主革命而進到主張實現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是在前進的。

    •劉少奇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江澤民:在1996年孫中山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在我國各族人民和一切愛國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先生代表著一個時代。”

    紀念大會

    2015年11月8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鞏固和發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致力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屆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2016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馬英九以中國國民黨最高從政黨員身份,到台北孫中山紀念館向中山先生銅像獻花致敬。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於11月11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大會。

    紀念幣

    2016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即日起陸續發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孫中山孫中山 - Wikiwand

    孫中山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註 1] ), 名 文 ,後 化名 中山樵 [8] 。. 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 [9] 。. 廣東 香山 翠亨鄉(今 中山市 翠亨村 )人 [8] 。. 1940年4月1日, 國民政府 通令尊稱孫中山為 國父 [10] :707 [11] :218 。. 中國內地 尊其為「偉大的 ...

  6. 孫中山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 名 文 ,後 化名 中山樵 。. 廣東 香山 (今 中山市 )人,中華民國創始人和國父,也是20世紀初期以及近代中國一位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改革家、理論家、思想家、經濟家,其一手創建的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