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4日 · 該論文的多數受訪者都認為,只要場合是歡樂的,且在場其他人都在笑,口譯員沒有不能笑的道理;有人更指出,在適當的場合笑反而是更自然的表現,代表口譯員也融入講者所營造的氛圍與對話。. 不過,也有兩位受訪者B和H的看法不同。. B表示,口譯員可以笑 ...

  2. 2024年5月10日 · 當年金馬獎的黑馬陳哲,沉澱6年後才拍了下一部片。《熱帶雨》從女性視角出發,探討情慾、階級、血緣和華人傳統,一個35歲男導演,細膩地訴說了一個默默受苦的女性故事。

  3. 2024年5月4日 · 當時小組記者 張平宜 有志追索中國涼山彝族的痲瘋村故事,她於2000年左右找林國彰一起見證那個被世界遺棄的邊緣村落。 他們看見一群已痊癒的痲瘋患者以及他們健全的後代,被遺棄在偏遠山村,失學、無身分、無社會福利。 日後張平宜投入這個社群的扶植、發起公益團體,林國彰一家人也成為志工,經常回返、用相機記錄當地改變。 因為採訪中國痲瘋村的關係,有感於對台灣 樂生院議題 的責任,林國彰再以2年時間,將週休二日用於往返新莊採訪。 前者發表為「被痲瘋烙印的小孩」系列照片,曾參與2004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並刊登於《經典》雜誌(2005年7月號);後者則與張平宜合作出版為 《悲歡樂生》 一書,成為記錄痲瘋病史之重要資料。

  4. 2024年5月1日 · 當年,在台東卑南鄉杉原灣這片東台灣獨特的美麗沙灘上,被蓋起了「美麗灣渡假村」這個名不符實的水泥怪獸,不僅有環評爭議,而且也罔顧在地阿美族人的意志。 2012年7月最後一週,全台藝文界人士湧入此地,以文件展覽和音樂詩唱的方式,挑戰並抗議這場官商共演的爛戲。 那時我掌管媒體的影音部門,懷著素樸的正義感前來記錄並拍攝這場公民運動,與眾多公民團體和歌手的訪談十分順利,其中也包括了與巴奈的採訪。 基於當時(也包括現在)的影像媒體「慣習」,記者必須讓受訪者簽下授權書,方便媒體得以把訪談內容編輯、重製、改作、發行、公開播送,並永久使用受訪者影像及錄音,這是為了日後重複播出或衍生的商業行為,不必重頭來過再次爭取授權的便宜行事。 當時沒有太多思索,我訪談後就直接拿出一份授權書請巴奈簽名。

  5. 2024年5月5日 · 「老查某」是貓也是人。 時隔18年,已是剪接師的蔡晏珊回頭處理青春時代的影像素材,從DV帶裡打撈記憶,重新敘說白蘭和她的公娼姊妹,一群女人們的抗爭和生活記事。 2024.5.5. 導演. 紀錄片. 血汗勞工. 勞權. 產業. 社運. tidf. 家庭. 社會觀察. 歷史. 親密關係. 政治宣傳遠比戰爭更泯滅人性──柏林影展3部烏克蘭電影中的反思與希望. 當現實遠比虛構殘酷,如何述說戰爭的故事? 2月在柏林影展首映的烏克蘭電影,從戰前的貪汙、媒體亂象、烏東人難言的身分認同,到開戰後俄軍的殺人動機,不只讓觀眾看見導演豐沛的創造力,也看到烏克蘭不滅的希望。 2024.4.15. 紀錄片. 電影. 德國. 藝術.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文化. 戰爭.

  6. 2024年5月6日 · 「根據經驗,當學生看不見是誰在評分,加分與扣分音效產生的效果會更好。聽見音效時,學生會立刻自我審查自己的行為。他們稱之為『Dojo效應』。學生只要一聽到聲音,的就會『正襟危坐』認真念書。他們心想,『是我嗎?我現在這樣做對嗎?

  7. 2024年4月25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The Real Story【S4EP12】 媽媽藏藥、癌細胞復發、升學之戰,17歲少年與他的「隱形隊友」如何走過抗癌的每一關? (攝影/余志偉) 一個17歲的男孩如何勇敢抗癌? 當對抗疾病之路缺少家人支持,又有哪些重要的陪伴力量? 3年前,尚未成年的嘉源確診血癌,但母親因對西醫不信任,抗拒孩子在醫院治療,嘉源則希望繼續治療,不僅全面地蒐集醫療資訊,更在鏡頭前錄下自己想接受診治的意願。 他強烈想活下來的聲音,也讓醫院、民間到政府匯集出一群「隱形隊友」。 其中,最不為人知也不可或缺的,是穿針引線帶入各種資源、當起嘉源原生家庭與醫院間「安全氣囊」的社工蔡孟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