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0日 · 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全國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受理民眾申請登記民眾必須投保勞工保險或就業保險於申請登記當日前6個月內保險年資合計滿2個月以上且最近一次的月投保薪資在23,800元 ()以下者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將推介符合資格的民眾至各政府機關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通知錄用及上工民眾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 ,可撥打 24 小時免付費客服專線 0800-777888 ,由專人提供諮詢服務,亦可至「台灣就業通」網站 ( https://www.taiwanjobs.gov.tw/ )查詢相關資訊,或電洽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分署,瞭解更多申請資訊 ( 各分署聯絡資訊如下) 。 (1)北基宜花金馬分署: (02)8995-6399 # 1412 。

  2.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署長施貞仰表示近來疫情衝擊國內就業市場許多勞工朋友可能因此縮減工時及減少工作機會為降低薪資減損對勞工生活造成的影響,「安心即時上工計畫於上路首日即提供超過1萬個工作機會遍及全臺各地包括文書整理環境清潔整理及防疫相關工作如為民眾量額溫環境消毒等鼓勵部分工時勞工及非典型勞動者到公部門打工每小時按基本工資158元核給工作津貼每月最高工作80小時每月最多核給12,640元每人最長以補助6個月為限歡迎勞工朋友多加利用也請各地方政府及中央部會盡快安排民眾上工

  3. 2021年6月17日 · 2021/06/17 12:39. 勞動安心即時上工計畫申請登記管道。 (圖由勞動部提供) 〔記者李雅雯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本土疫情衝擊就業市場勞動部拋出安心即時上工計畫2.0版維持原有釋出公部門工時工作機會外將上工期限從6個月拉高為1年從事防疫相關工作另加給防疫津貼修正後計畫明18日公告生效常見QA如下: Q1:安心即時上工計畫的辦理目的? A1:為協助受疫情影響的勞工,透過「安心即時上工計畫」,由政府提供符合公共利益的計時工作並核給工作津貼,降低薪資減損對其生活造成的影響。 Q2:計畫如何執行? A2: (1)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受理勞工申請登記。 (2)由各地方政府與中央機關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提出能促進公共利益計時工作機會。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全國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受理民眾申請登記民眾必須投保勞工保險或就業保險於申請登記當日前6個月內保險年資合計滿2個月以上且最近一次的月投保薪資在23,800元 ()以下者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將推介符合資格的民眾至各政府機關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通知錄用及上工民眾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安心即時上工計畫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客服專線0800-777888由專人提供諮詢服務亦可至台灣就業通網站 (https://www.taiwanjobs.gov.tw/)查詢相關資訊,或電洽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分署,瞭解更多申請資訊 (各分署聯絡資訊如下)。 (1) 北基宜花金馬分署: (02)8995-6399#1412。

  6.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對國內就業市場之影響透過安心即時上工計畫」,協助受疫情影響之勞工參與由政府提供符合公共利益之計時工作並核給工作津貼及防疫津貼降低薪資減損對其生活造成之影響。 二、 申請資格: 年滿十五歲以上之下列勞工,得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申請登記. 勞工應於本計畫實施期間屆滿前二個月完成申請登記,進用人員上工期間不得逾本計畫實施期間。 三、 申請方式: 可透過線上、電子郵件、傳真、郵寄或電洽公立就業服務機構預約送件等方式申請,由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受理民眾申請登記,推介符合資格之民眾至公部門從事計時工作。 四、 補助標準: 五、 實施期間: 自109年4月13日起至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時止 (即至112年6月30日止)。

  7. 安心即時上 工計畫線上 申辦流程 欲使用安心即時上工計畫線上申辦功能者可按以下步驟 進行申請: 1. 前往勞動部網站的疫情紓困專區。 2. 進入勞工類別,點選任一勞工之身分別。 3. 點選安心即時上工計畫措施說明圖卡。 4. 進入計畫網頁,點選線上申辦

  8. 安心即時上工計畫- 用人單位及進用人員工作管理疫情防護指引. 一、 用人單位: (一) 對有發燒或有急性呼吸道症狀者進行管理並留存紀錄,主動鼓勵其在家休息。 (二) 調整上工時間,以減少人員之間面對面的接觸。 (三) 進用人員工作時間及地點採彈性及分流措施,並採空間區隔及調整。 (四) 置備必要的防疫物資並提供正確的使用方式,定期清潔或消毒工作環境及場所物件。 (五) 建立體溫量測及篩檢等出勤管制措施,並實施訪客或承攬商等門禁管制措施。 (六) 對於確診個案近期從事工作或進出之工作場所,應加強地板、 牆壁、器具及物品等之消毒。 (七) 辦理防疫相關安全衛生措施之宣導或教育訓練,並留存紀錄,宣導自我防護並遵守社交禮節及保持社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