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26日 · 「大局為重」、「息事寧人」的文化不只在社會,也發生在校園。 近10年校園的性騷案平均每年1,500案,但專家學者評估,受害學生仍會因師生權力關係而難以啟齒,黑數比想像中更高;具備即時通報與調查程序的性平會,長久以來則因架構在學校行政體系內,難以擺脫人為干預色彩、達到全然獨立,常使受害者得不到公正的答案。 回望歐美、日本與韓國,#MeToo運動的展開也進一步揭開「#MeToo後真相時代」,進入尚難以修復的性別對立與獵巫。 遲來的台灣#MeToo運動很痛,但這是改革的過程。 立法院在#MeToo延燒數週後,決定加開臨時會,要在7月底完成性平三法的修法。

  2. 2017年3月12日 · 「我們不會去否定她的感覺,會去聊那感覺怎麼產生的? 是什麼讓她產生這樣的感覺? 知道了之後,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詮釋。 」她解釋,羞愧感就是一個很主觀的感受,她很難完全改變阿嬤們原有的認知,但試著和她們談談羞愧感的來源,接著再告訴她們現在的人或婦援會怎麼看待她們,或許無法完全抹滅羞愧感,至少能平衡一些。 婦援會社工師督導楊麗芳。 (攝影/林韶安) 讓阿嬤們訴說創傷經驗,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練習,「我剛開始也會覺得,一直講這樣的事情到底對她們好還是不好? 是不是二度傷害? 或她們根本不想講,為什麼要逼她們講? 但其實敘說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的過程,當她可以講出那個經驗的時候,內心也就是整理了那個經驗,是可以療癒的。

  3. 2021年11月18日 · 《美國女孩》台灣|2021. 入圍第58屆金馬獎項:劇情長片、新導演(阮鳳儀)、女主角(林嘉欣、方郁婷)、新演員(方郁婷)、原著劇本(阮鳳儀、李冰)、攝影(Giorgos Valsamis)共7項. 2003年,移民美國5年的莉莉因罹患乳癌,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芳安從洛杉磯回到新店,與疏離多年的丈夫宗輝團聚。 芳儀因為中文障礙在班上成績嚴重落後,被同學戲稱為「美國女孩」。 橫衝直撞的她面對母親生病深感無力,最渴望的就是回到美國。 隨時擔心癌症惡化的莉莉不能諒解芳儀的各種叛逆行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張關係一觸即發。 在文化衝突、經濟、疾病等壓力之下,莉莉與芳儀的衝突節節升高,並在芳安於 SARS 期間被醫院隔離時達到高峰。

  4. 《報導者》透過專家採訪與資料整理,理出性騷擾重要的關鍵十問,希望這十問能提供在各場域的每個人,理解性騷的光譜,以及目前「性平三法」的基礎內容和申訴管道;在保障未臻成熟的此刻,每個人可以為打造性別平等的社會,一起努力做到什麼。 編按. 7月2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7月31日三讀《性別平等工作法》(原名《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修正案,《報導者》依據新法更新文章,以便讀者了解性騷擾申訴與救濟最新規定。 詳細修法內容與過程,可閱讀: 〈#MeToo催生新版性平三法:5大修訂重點更有助被害人嗎? 是否有漏洞? Q1:性騷擾為何頻頻發生? 性騷擾從何而生? 在多個政府單位擔任性平委員的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莊喬汝受訪時直言: 「來自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5. 2019年3月24日 · 由林君陽執導、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大慕影藝製作,這部10集的電視劇從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點,延伸出加害者家庭、受害者家庭,各自在巨大的黑暗創傷中蹣跚前進、追尋稀微希望之光的故事。 第一集,賈靜雯、溫昇豪飾演的受害者家屬,和陳妤飾演的加害者家屬,在電視新聞台狹路相逢,把立場對立的兩方拋入慣於製造立場的新聞場域中。 《我們與惡的距離》像是一把鋒銳的手術刀,在所謂正義的表面劃出一道又一道的縫隙來,每個人心中竄流不息的小奸小惡如膿血汩汩流出。 我們與惡,若即若離。 即時媒體氾濫、鄉民正義當道,當我們轉開電視收看劣質新聞、或在臉書留言辱罵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法庭上是否總是鐵證如山? 死刑判決是否沒有瑕疵? 槍響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6. 2022年12月9日 · 《不一樣的月光》是今年甫獲頒第59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陳潔瑤,11年前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與其後續的長片作品《只要我長大》及《哈勇家》,並稱為她的泰雅三部曲。 電影以溫馨喜劇的調性回訪與解構1938年的「莎韻之鐘」事件──17歲泰雅少女莎韻(Sayun)在協助日籍老師田北正記搬運行李下山的過程中,不幸失足溺水,事發後台灣總督為表揚其事蹟,頒贈當地一只桃形銅鐘,即稱莎韻之鐘。 這段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被日本政府利用為「理蕃政策」成功的事例,並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樣本。 在《不一樣的月光》中,來自台北的影視企劃,為了「尋找沙韻」的電視節目主題,來到宜蘭南澳的泰雅部落取材,期間目睹與拍下「有人掉下來」的意外,並隨著泰雅青年與阿公踏上回老部落的路。 沒有「偶(像)包(袱)」地跨足歷史與原民部落.

  7. 2023年4月10日 · 慘淡經營兩年多的餐飲旅宿業要迎來疫後復甦曙光時,沒想到人才不歸隊,年輕人消失,職缺率創史上新高,也是目前僅次於水電燃氣最缺工的行業。 擁有84萬就業大軍的餐飲旅宿業,2021年的薪資中位數為36.8萬,是台灣僅高於教育業(學齡前、教育補助)的低薪產業。 在加薪2成仍追不上台灣全體勞工薪資中位數50.1萬的情況下,業者號稱「加薪搶工」,究竟會有多少成效? 《報導者》進入餐飲旅宿服務現場發現,缺工重災區出現在台灣最富有的城市: 新竹縣竹北市。 去年竹北連開兩間新購物中心,預計今年再新增一家,但從開幕之時,百貨餐廳就飽受求才之苦。 業者用加薪、補助房屋津貼、幫員工找宿舍,甚至以薪資比其他縣市高2成條件,企圖從外縣市調人,成效卻不彰。 一位業者說:「缺工率還高達7成,1個人要當3個人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