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近年發生多起「情殺」,這種『愛不到就殺了你』的可怕心態,彷彿 是社會不定時炸彈;為什麼加害人總認為被害者有義務滿足自己對關係的想像 或是對性的期待?為何當他們「被拒絕」時會失控犯案,甚至認為自己有權奪 走對方生命?

  2. 現場及傷患處理 (1)現場控制及二次災害預防 事故發現人/當事人在考量本身安全狀況下,除應立即採取必要之措施,並通知事故發生場所主管對現場進行緊急預防災害擴散措施、必要之急救或醫 療處理,以降低災害危害並預防二次災害之發生。

  3. 國外研究發現平均每7 分鐘有1 個 孩子被欺負,在美國每4 個孩子就有1 個被霸凌,造成8%學生因害怕而平均1 個月缺課1 天,紐西蘭75%學生1 年內 至少被霸凌1 次,英國21%至27%學生 經常被當成出氣筒被霸凌,這樣的數據 比例突顯霸凌行為的普遍及嚴重性。

  4. 重要,否定他、質疑他,並不會讓事情改變;傾聽,才能讓孩子吐露得更多。 親子關係就是壓力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李四端深知父母難為。 例如,「親子關係本身就是壓力,因為父母對子女有所期待,父母永遠無法做孩 子的朋友,」他一語道破。

  5. 7.主要照顧者因入監服刑、失蹤或長期住院等問題,致使學生(含幼生)有未獲適當照顧之虞。 8.主要照顧者突然長期委託不特定他人照顧學生(含幼生)。 9.主要照顧者經常讓12歲以下學生(含幼生)獨自在家或委託不適任者照顧。 10.學生(含幼生)家長為未成年生子。

  6. 一個孩子玩遊戲時因膝蓋受傷的痛而哭了,但下一次再玩這個遊戲時,他會警覺自己而更進步一些些,因為,他已經從痛苦中學會了一些東西。 再深入去探討「痛」層次,我們會發覺,「痛」也幫助了孩子強化了挫折能力,很少孩子因為遊戲受傷,就再也不接觸同樣的遊戲,他們雖然經驗了肉體的創痛,但是,他們的內在意志卻被增強了,以至於他們會再一次的想克服困難,去挑戰之前的「失敗」。 幼童時期很少有機會經驗「痛」的孩子( 被過度保護),成長後往往經不起挫折。 現代,我們看到大多數的孩子,都在避免經驗疼痛或疲累的狀況下長大,這是不好的,沒有甚麼比體驗生理疲累或疼痛更好的事,透過疼痛,我們才能覺知自己如實地生活在這世界上。

  7. 還是混亂的根源? 從前,在一座山上住著一戶獵戶,每隔幾天父親都會帶著兒子上山去打獵,並設置陷阱捕捉山雞,雖然捕獵技術高超,但父親每次只從陷阱中捉一隻回家,因為他認為:「若是貪得無厭,總有一天山上的山雞就會全被捉光,再也沒得捉了。. 」 兒子也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