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寶林茶室中毒案為2024年臺灣一宗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3月下旬, 臺北市 信義區 遠百 信義A13 寶林茶室疑似處理食物不當導致滋生 唐菖蒲伯克氏菌 ( 學名 : Burkholderia gladioli ),並分泌 邦克列酸 (英語: Bongkrek acid ),導致19日起 [6] 有多名食客食物中毒就醫。

  2. 6 天前 · 背景 [ 编辑] 宝林餐饮为 马来西亚人 黎仿轩(英语: Barney )创立,前身为 咖啡馆 ,在2021年1月转型为 素食 马来西亚菜 餐厅截至2024年3月已有五家分店其中两家涉事被通报分别为 远百 信义A13 的宝林茶室 [8] (该店面租约于3月31日到期 松 ...

  3. 2013年10月20日 · 有食客在台北馬來西亞餐廳「寶林茶室」飲食而中毒,截至4月1日10時00分止,共造成31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5 人重症轉送加護病房救治 [306] [307] 2024年3月 漢來島語自助餐食物中毒 台北「漢來大飯店」的「島語自助餐廳」有民眾一家六口用完餐後 ...

  4. 2015年莫三比克啤酒中毒事件,是指2015年1月9日在莫三比克發生的集體食物中毒案,事件造成75人死亡,230人不適。 事發地點位於該國太特省 卡布拉·巴薩區 ( 英語 : Cahora-Bassa District ) 的齊迪馬(Chitima)的一場葬禮。 與會者因飲用受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汙染的私釀 小米啤酒 ...

    • 成因與診斷
    • 預防與治療
    • 種類
    • 中毒案例

    肉毒桿菌中毒通常有幾種情形:肉毒桿菌芽孢在土壤與水中都很常見,當它們暴露於缺氧且符合特定溫度的環境下時,它們就會開始製造肉毒桿菌毒素。食物性肉毒桿菌中毒指的是患者吃了被肉毒桿菌素汙染的食物;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則是因為肉毒桿菌在嬰兒的腸道中繁殖,並釋放肉毒桿菌素,通常這種情形只發生在免疫機轉尚不完全的嬰兒(六個月大以前)如蜂蜜可能被肉毒桿菌芽孢所汙染,受汙染的蜂蜜對成年人無害,但肉毒桿菌芽孢卻可能在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身上生長並釋放肉毒桿菌素而致病;創傷肉毒桿菌症則在街頭濫用藥物注射毒品的人身上較為常見,但一般而言,只要肉毒桿菌進入缺氧的傷口中,它就會開始釋放毒素。肉毒桿菌並沒有人傳人的能力,診斷肉毒桿菌中毒的條件是在患者身上找到肉毒桿菌素或肉毒桿菌。

    預防肉毒桿菌中毒首重食物保存。毒素在大於攝氏85度的狀況下加熱超過五分鐘就會被破壞,或者將pH值控制在4.5以下。一歲以下孩童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蜂蜜,因為蜂蜜可能被肉毒桿菌芽孢所汙染,對成年人無害,但卻可能在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身上生長,並釋放肉毒桿菌素而致病。治療方法是給予抗細菌藥(英語:Antitoxin);抗生素則可以用在創傷肉毒桿菌症;而針對那些無法自主呼吸的個案,則可能需要為期數月的呼吸器支持。有5-10%的個案可能死亡。肉毒桿菌中毒可能發生在其他動物上。

    肉毒桿菌中毒由幾個不同的方式引起。肉毒桿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各處,比如土壤和動物糞便中。食源性肉毒桿菌中毒由人類吃進含有毒素的食物所引起。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由肉毒桿菌在腸內生長並釋放毒素所致。通常,年齡不到半歲的兒童容易發生。傷口性肉毒桿菌中毒經常在那些注射毒品的人身上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孢子進入傷口,並在無氧條件下釋放毒素。它不直接由人與人之間傳播。醫生藉由尋找有關的毒素或細菌來證實肉毒桿菌中毒。

    1986年9月28日,發生台灣第一起有完整紀錄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例,當天早晨台灣彰化市中華西路的印刷廠1名工人和4名建教合作班學生在吃了廚工陳張翠鑾準備的蔭花生罐頭後嘔吐、腹痛、下瀉,最後造成廚工不治身亡,2人命危。調查發現罐頭來自南投縣的生寶公司,生寶公司為節省成本,僅以攝氏100度的蒸汽蒸煮1小時。29日,彰化福興鄉男童洪正泰和其祖母許賴幸(68歲)吃下問題罐頭,最後祖母隔日不治身亡,男童急救後恢復意識。接著在12月4日彰化福興鄉母女中毒,12月9日新竹縣竹北鄉一名婦人中毒。整起事件共造成9人A型肉毒桿菌中毒,其中2人死亡。 台灣於1987、1990、2006及2008年在山地部落發生食用醃山羌肉、醃山羊肉或醃鳥肉等食物,而導致B型肉毒桿菌中毒。台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7年10月將「肉毒...

  5. 富春茶社又名淮扬第一楼,位于中国江苏省 扬州市古城中心的得胜桥巷,始创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 是淮扬菜系传统名店之一,被列为国家特级酒家、中华餐饮名店。 名菜 茶——魁龙珠,用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加上扬州的珠兰窨制而成。 ...

  6. 名稱 [編輯] Bongkrekic Acid 中國大陸的通用譯名「米酵菌酸」。原先於台灣並無特別翻譯,起初多直接引用中國譯名,2024年3月台灣發生寶林茶室中毒案後,因原名容易使當地民衆誤認爲「米酵菌酸」與米相關而引起誤會,[9] [10] 部分專家如王必勝、姜至剛等人建議改譯為「邦克拉克酸」或「椰黍菌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