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和媽媽住進檢疫所的Renee生病前4天因為高燒喉嚨痛比較辛苦但她覺得沒有比自己以前吃壞肚子拉肚子的時候難過。 」她每天在檢疫所裡線上上課準備接下來期中考補考。 以下是Renee自己講述的COVID-19確診和發病的心聲: 【這篇文章,你也可以用聽的】 0:00. 中文讀報. 【10歲感染者心聲】COVID-19沒有那麼可怕,但我可不想再遇見它一次! 0:00. 法文讀報. Voix d’une patiente du Covid-19 de 10 ans. 0:00. 印尼文讀報. COVID-19 tidak begitu menakutkan, tetapi saya tidak ingin bertemu dengannya lagi. 0:00. 日文讀報.

    • 方法1:阻止病毒在體內複製
    • 方法2:增強人體抗體反應
    • 方法3:阻止身體過激的發炎反應
    • Q1:一年多來covid-19治療藥物使用狀況如何?有了疫苗後為何還需要藥物?
    • Q2:為什麼研發抗rna病毒藥物這麼困難?
    • Q3:國內的藥物研發進度為何?
    • Q4:為什麼目前藥物研發都以輕症、早期治療為主?
    • Q5:不同族群的投藥方式是否不同?
    • Q6:藥物發展未來的挑戰是什麼?
    • Q7:中藥對抗病毒的角色和功效?

    台灣現通過/使用藥物: 原用途:前兩款皆為藥物新用(repurposing),即原為未上市的非正式使用藥物。瑞德西韋原是抗伊波拉病毒的研發藥物,在2020年10月取得美國FDA核准上市,但即便如此,臨床試驗研究卻認為效果不顯著;莫納皮拉韋則為流感新藥,已證實對流感有效,期中分析結果認為可降低輕症患者住院與死亡率,美國於2021年12月23日宣布通過緊急授權。 國際潛力藥物: 目前證據認為無用藥物: 使用方式:口服為研究最大宗、鼻噴、吸入劑次之;瑞德西韋為針劑。 使用時機:發病最初期使用,輕症、無症狀時使用。口服藥物相較其他藥物,成本與費用較低,未來應定位在最普遍使用的藥物。指揮中心規定,若患者有肺炎、未達重症標準,但不符合單株抗體使用條件時,也可使用瑞德西韋。 研究現況:抗病毒藥物是目前國際...

    台灣使用藥物: 其他核可藥物: 原用途:單株抗體是透過純熟的純化技術,將痊癒者血液中的B細胞,分析出哪一類抗體可以抵抗病毒進入細胞。只要找出哪一個B細胞製造的抗體最能抵抗病毒,就可以大量製造有效抗體,製備成「單株抗體」,以靜脈注射方式,打入感染者體內。常用於治療癌症、腫瘤,打進體內的抗體會去結合、破壞癌細胞。 目前證據認為無用藥物:禮來Bamlanivimab單抗(原本在2020年11月通過美國緊急授權,但後證實因病毒突變已失效,因此在2021年4月16日取消緊急授權)。 國內外單株抗體研發現況:國內包含亞諾法/偉喬生醫、中研院、國衛院/國防醫學院、台大/Sparx、長庚/高端,目前都在臨床前開發階段。國外則有AZ、新加坡的Tychan、中國的Brii Bioscience目前正進行三期臨床...

    台灣使用藥物: 原用途:類固醇屬於普遍的免疫疾病治療藥物,從輕症到重症都會使用;免疫抑制劑則多為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由於此類藥物是用來抑制人體過激的免疫反應,而非針對病毒,臨床效果顯著。 其他核可藥物: 國際/國內潛力藥物: 使用方式:針劑、口服、鼻噴 使用時機:感染後期,若確診者病情惡化,出現細胞風暴時使用,一般為發病一週後使用。 研究現況:由於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都不是針對「病毒」本身,而是針對身體的免疫反應投藥,因此不需要完全針對病毒量身打造,這也是目前COVID-19的藥物中,最有效的類型。 例如,台灣使用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一款常見的類固醇老藥,英國BBC更指出,這是唯一的「救命藥物」,其餘免疫抑制劑如安挺樂(Tocilizumab )、愛滅炎(Baricitin...

    COVID-19爆發至今近2年,藥物的使用上多方嘗試,從流感藥物、瘧疾老藥,到目前具有潛力的輝瑞Paxlovid,就曾是抗SARS藥物加上HIV藥物。多數的舊有藥物在經過臨床使用後發現,效果並不明確;但同時也有近百種愈來愈專精、針對SARS-CoV-2而研發的藥物正在試驗中。 藥物研究如火如荼,疫情也因為疫苗,漸漸變得稍微可控。一開始就負責照護確診患者的部立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說,打了疫苗後確診的患者都是輕症、無症狀,相較沒打疫苗前的感染狀況,差異很大。他表示,以部桃為例,自2021年7月之後確診入院、有打疫苗的個案,截至目前12月底,沒有任何重症的案例,最多就是咳嗽、有痰;平均採檢陰性的天數,也比沒有打疫苗的人,減少2~4週。 但接種疫苗後仍被感染的比例依然高,10月25日,指揮中心表...

    比起對抗細菌的抗生素等藥物,要研發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自古至今都是難題,尤其是針對RNA病毒的藥物。主要原因有3項: 第一,RNA病毒的多變性。RNA本身的結構特別不穩定,複製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錯誤累積起來就會形成變異。以SARS-CoV-2這隻病毒來說,這是一隻有3萬個核苷酸的巨大RNA病毒,加上大規模的傳播,複製次數一多,突變次數也大幅增加。 當病毒不斷變換模樣,藥物就更難「對症下藥」。此外,如果用藥量太大,也可能讓病毒產生抗藥性,訓練成可以抵抗藥物、更強大的病毒。因此一旦不夠謹慎,抗病毒藥物還會成為助長病毒的原因之一。 第二,抗病毒藥物的專精性高。每一種病毒的特性都不同,對抗某種病毒的藥物,通常就無法適用在另一種病毒身上。因此在COVID-19疫情初期,還沒有研發出專屬藥物之前,科學...

    國內目前有10多家藥廠積極進行COVID-19的抗病毒藥物研發。多數是採口服藥物,其次為針劑注射、鼻噴以及吸入劑形式。 其中,進度最快的是藥華藥的P1101,這是一款注射型長效型干擾素,過去是用來治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olycythemia Vera)的藥物。2021年8月底,衛福部核可藥華藥的三期試驗申請,台灣5家醫院開始進行試驗收案,主要提供給輕、中度患者使用。 另外,逸達生技的FP-025,有別多數藥物是在病程初期、輕症時使用,則是一款針對重症治療的藥物,尤其是針對呼吸窘迫(ARDS)、以及肺部發炎、肺纖維化的患者,希望達到降低死亡率的效果。2021年7月在美國展開二/三期臨床試驗,11月底通過美國獨立資料監視委員會(IDMC)會議審查,預計將於2022第一季完成二期收案。 昱厚AD...

    謝興邦表示,藥物包含抗病毒藥物、單株抗體,都是在病毒感染初期,阻止病毒在體內持續複製的治療方式,因此是「以輕症治療,避免病況惡化」為主。 這跟接種疫苗的效果不同。疫苗可以提供民眾第一層的保護,即有效降低感染病毒後轉重症的風險,但接種疫苗仍有一定比例的民眾會感染病毒,大規模隔離的政策難以因為疫苗接種而有所改變。 而抗病毒藥物的發展,正是可以結束大規模隔離的有效方法之一。「口服的抗病毒藥物,是最方便的治療方式,一旦驗出陽性,馬上吃藥,可以降低病毒量,也不用住院佔用醫療資源,也許5天之後再驗一次,如果Ct值高、超過30多就沒有傳染力;如果還是陽性有傳染力,那就再使用單價較高的單株抗體,這些都還算很早期的時候,多層預防走向住院或重症,」謝興邦說。 科學家們同時也在研究,什麼樣的人容易從輕症轉變成重症...

    抗病毒藥物與單株抗體,都是在病程的前期提供,但台灣並非所有病人都給予藥物,判斷的標準是什麼?鄭健禹說,台灣目前的投藥方式,是以「族群」以及「病程」作為醫師的判斷標準。 判斷指標1:平時無風險因子、病況輕,無需給藥 若一個確診患者是一個完全健康、沒有任何高風險因子,病況也很輕時,就會以支持性療法來治療,有時甚至不需給藥,最多補充一點營養,因為患者可以靠自己的免疫系統打敗病毒。 判斷指標2:輕症患者,高風險族群才給單株抗體 判斷指標3:送院時病患的「血氧濃度」下降,再給瑞德西韋 當病人血氧濃度下降到94%,或需要供氧治療,代表病患已從輕症慢慢走向惡化,甚至可能會轉為重症,此時醫師就會馬上使用抗病毒藥物(目前僅瑞德西韋),再視醫師經驗決定是否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 判斷指標4:類固醇、免疫抑制劑...

    藥物研發的過程困難,但研發成功之後,也得擔心是否會有失效的問題。此次疫情過程中,禮來Bamlanivimab的單株抗體,原本在2020年11月通過美國緊急授權,但後證實因病毒突變而失效,美國因此在2021年4月16日取消緊急授權。 由於單株抗體是作用在病毒容易突變的棘蛋白上,因此失效也在科學家的預料之中,目前就採取至少使用兩種以上的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來解決單一抗體失效的問題。 那麼其他治療藥物呢?施信如説,也有失效的可能,但因為不是作用在容易突變的及蛋白上,失效的速度會比單株抗體來得慢。她舉例,流感藥物早期研發時,採用一種「金剛酸」類藥物,但不久後對所有種類的流感病毒都失去效用。後來研發出「克流感」,但這款藥物也對2009年之前的季節性流感沒有效用,所幸後來出現2009年新型流感,也...

    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出「清冠一號」(NRICM101)複方藥物,如今以膳食補充品的方式熱銷國外,國內也自2021年5月起通過緊急授權,核可藥廠內銷。這是一款什麼藥物?對治療COVID-19有用嗎? 清冠一號是由10種中藥材組成,包含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薄荷、桑葉、防風、炙甘草、荊芥、栝蔞實、厚朴。中醫師全國公會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表示,清冠一號的10種藥材都屬溫和,並非劇烈性藥物,一般情況下食用也沒有副作用風險。 重點1:國外熱銷,但國內則屬「處方藥」 2020年5月,中醫藥研究所公告專利技轉招標,國內8家藥廠都完成非專屬授權,並以膳食補充品(保健食品)方式外銷約40個國家。但國內則因2020年疫情穩定,病例太少,無法認定明確的臨床證據,因此指揮中心並未核可加進治療指引中。 直到...

  2. 2022年1月27日 · 台灣本土的情況也是如此。 根據指揮中心1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台灣共406例Omicron境外移入,其中超過半數、221人無症狀,另185人輕症、3人中重症。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三名患者分別為20多歲台灣男性、30多歲外國懷孕女性,以及50多歲台灣男性。 分別出現血氧降低及輕微肺炎、雙側肺炎,以及血氧降低症狀,三人雖在病程裡出現中、重度症狀,但治療改善狀況良好,兩週內就解除隔離,都未進入加護病房。 但也有國家,如丹麥,疫苗接種率86%,Omicron的住院率仍有1.2%,只比Delta株的1.5%略低一些。 馬偕兒童感染科醫師邱南昌認為,國外的狀況值得台灣借鏡,現在Omicron病毒是使COVID-19疫情走向流感化、或是新一波危機?

  3. 所以唾液採檢最重要的是民眾自行吐口水的方法要很確實吐口水的過程中仍有傳染風險所以要先確認周遭沒有人再來洗手消毒後擦拭檢驗盒吐口水前先清喉嚨用清水漱口並將口中的痰吐掉等口中比較乾時閉上嘴巴等待12分鐘讓

  4. 2020年4月27日 · 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 從1921年正式在人體施打後,已上巿百年,為了預防肆虐人類數千年、曾有「白色瘟疫」(White Plague)之稱的肺結核。 卡介苗是一種「 減毒活菌疫苗 」,最初是從牛身上的「結核桿菌」取得,經13年、230次繼代培養而製成,注射後可避免結核病引發的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但對預防肺結核感染的防護力卻有限。 最近突然熱門起來,因為陸續有論文指出,強制接種卡介苗的國家、COVID-19疫情相較輕微,提出卡介苗可能對 COVID-19 具有保護效力。 同樣是軍艦群聚感染疫情,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艦上4,865人中660人感染,1人死亡,感染率13%。

  5. 目前最被看好的三大希望之藥為抗瘧疾老藥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尚在臨床試驗階段的新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抗流感的二線藥法匹拉韋」(Favipiravir)。

  6. 2022年5月26日 · 目前對於Omicron如何引起兒童腦炎還沒有完整的研究,但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研討會中提出3種可能: 病毒直衝腦部、免疫系統失調及多發性系統異常間接造成腦部傷害 。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1998年腸病毒71型,比較多表現在兒童腦幹部分;這次的Omicron,初步看來範圍較大,可能兒童的整個腦部都受到影響。 台大臨床醫學教授、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進一步說明,第一,人的大腦有「 血腦障壁 」,讓一般的病原不會侵犯腦部,但兒童的血腦障壁較不成熟,導致病毒可能會跑進腦部。 第二,由於病毒上部分蛋白質,與腦中的蛋白質相像,當體內發動免疫攻擊時,也可能誤認自身的蛋白質是病毒,進而自己攻擊自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