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已導致2人死亡、4重傷的台北「寶林茶室中毒案」,令全台人民過去一個多星期陷入食安恐慌。. 上週四3月28日晚上8點半,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緊急 召開記者會 ,宣布從第一名死者體內首度驗出劇毒「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譯「米酵菌酸」)後,迄今不僅已 ...

  2. 2023年6月19日 · COVID-19. 公衛. 新北. 篩檢. 藥物. 新北市幼兒園孩童 疑似 體內有巴比妥鹽類管制藥品案愈燒愈大隨著來自各方的檢驗報告與其中數據的判讀方式及檢測藥品存在人體的意義與產生來源是否餵食的問題參與表達意見的各方人士專業立場愈來愈多包括: 「檢測過程可能會遇到干擾或偽陽性的情形比如尿液可能有其他與巴比妥酸鹽結構相仿的藥物或物質導致測到有數值。 因此,驗到有數值,不代表有巴比妥鹽存在,必須制定一個合理判讀標準。 」 「尿液藥物篩檢其角色是初步檢驗,不以零檢出為陰性,而是低於閾值為陰性。 」 「沒有第一時間保存證據,隔了22天等到藥物代謝後才採集檢體藥檢。 」 「孩子體內都是微量,藥物可能來自家長要求餵感冒藥。

    • 把基因檢測當「命盤」解析
    • 中學生即有能力操作基因編輯
    • 研究「抗愛滋寶寶」背後真正的圖謀?
    • 昂貴基因療法可能製造的社會問題
    • 台灣法案草擬中,別開啟方便大門

    一般醫療機構的基因檢測可概分四大類:癌症標靶藥物單一基因檢測和癌症標靶藥物多基因檢測、疾病遺傳基因檢測以及疾病帶因型檢測。臨床上較常運用的為癌症標靶藥物單一基因檢測,例如肺癌、乳癌、大腸癌;此外,疾病帶因型檢測則是針對罕見疾病或地中海型貧血、肌肉萎縮症等隱性遺傳疾病。 「現今的基因檢測項目真的很多、也很亂,」本身是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患者而致力基因研究的新店耕莘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分析,非醫療機構或生技公司還推出肥胖、膚質等各種檢測,甚至全基因定序檢測,以全基因定序來說,雖科學已對人體基因解碼,但在解讀上卻需要相當的專業,就算做了檢測,不一定能獲得具有意義的資訊。 此外,他指出,許多醫院沒有的檢測項目,非醫療機構卻發展多種檢測,但非醫療機構往往不具解釋能力,消費者做各種檢測前應審慎每一項檢...

    基因解碼後,驅動過去不治絕症的篩檢工具及新藥與新療法技術研發,可望消除疾病威脅造成的重大傷害。然而,「異常」的定義與界線在商業誘因之下,愈來愈模糊,從基因篩檢發現「重大異常」、進而可能追求百分之百「正常」;如今,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還可以「剔除」變異基因。 2016年,法國微生物學者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美國生物化學家道納(Jennifer A. Doudna)與華裔美籍神經生物專家張鋒(Feng Zhang),人同因「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上的貢獻同獲唐獎。CRISPR/cas9技術被認為是基因體編輯平台重大革命,讓基因編輯程式化、普及化及得以量化,基因編輯概念股也隨即寫下2017年美股飆漲傳奇,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2...

    但低技術、高知識的基因編輯,正高度考驗著科學倫理。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大躍進,為醫學研究帶來重大曙光,也給予不肖「醫學流氓」順勢發展超越尋常訂製「超級人類」的潛能。舉世唾棄的中國免疫愛滋寶寶研究,就是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中國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以基因編輯方式、讓一對雙胞胎女嬰成為天然的愛滋病免疫寶寶,並於2018年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他採用的基因編輯手術是在進行試管嬰兒前、卵子受精時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以極細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修改CCR5基因。CCR5是一種激素的受體蛋白,HIV病毒可以透過這個受體蛋白進入到細胞裡;修改了CCR5受體蛋白的嬰兒,不容易被HIV病毒感染,因而具有對愛滋病毒免疫的能力。 但...

    無論基因檢測或基因治療,現今最大的困難都在於,基礎研究與臨床運用仍無法完全接軌或實證,卻已被變成「產品」。 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顏伶汝說明,當實驗室研究處於細胞實驗或動物實驗階段,尚未應用到臨床病患前,若發生錯誤仍有修正的機會;即使現今的基因療法在技術、工具上推陳出新,但基礎研發與臨床醫學應用之間仍存有很大的鴻溝,跨入臨床確實仍有一大段距離須突破。 面對新醫療的快速發展,法規顯得跟不上腳步。凌嘉鴻指出,以CRISPR/Cas9來說,技術門檻很低、中學生受訓就可能會操作,政府怎麼去管理就顯得相當重要。 但台灣不僅對於基因檢測機構認定與從事項目的規範,都幾乎沒有把關機制,開放業者四處招攬生意。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回應,生技公司若涉及不當宣傳,《醫療法》第84至87條針對...

    衛福部日前提出《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內容包含「基因治療」,卻未充分進行社會的溝通與討論,引來諸多爭議。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宏恩即擔憂,此草案內容中偷渡了「基因治療」,但法案名稱卻無法讓民眾直接想到與基因治療有關,且條例中還提出「暫時性許可」的規畫,代表一項可能才進行到第二期的臨床試驗,可以跳過完整的人體試驗階段,等同開了方便的大門。 雖然衛福部食藥署簡任技正陳可欣解釋,此條例草案規範的仍以商品化、規格化等再生醫療製劑為主,但基因編輯屬於技術,且尚無商品化的問題。不過,劉宏恩卻認為,條例中提及「以治療或預防人類疾病為目的,使人體內含有重組基因者」,定義放得太過廣泛。 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包括英美、世界衛生組織已著手討論基因編輯的規範等問題,台灣面對新興的醫療科技,不能...

  3. 2018年11月18日 · 這包括如何把引流袋裡的尿液倒掉傷口如何換藥在有引流管和引流袋的情況下要怎麼活動怎麼洗澡用什麼姿勢睡覺還有衣服怎麼穿以及要如何上班臨床上遇到小便解不出來的病人醫療人員通常會建議放尿管沒辦法進食或是進食狀況不佳則建議放置鼻胃管。 這種專注於局部器官的醫療模式,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理所當然,以至於我們鮮少考慮到這條外在的管路,究竟對病人的自我感覺和日常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透過照護的邏輯,我們得以看見病人在與疾病共存這段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也就是他們必須控制飲食、學習新的技能、進行自我監測,以及改變生活作息和社交習慣等等。 所有這些為了讓日常生活更符合疾病所需而做的調整其實並不容易,但同時它們也是讓治療得以成真,使疾病的控制能夠被具體落實的唯一方法。

  4. 2017年12月28日 · 走出診間看見老貧弱的現場. 事實上, 早在1995年健保就居家護理項目,但以居家護理師為主體、服務僅限三管護理和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家庭醫師醫療群制度」制度也推出近15年,但幾乎有名無實,因為「家庭醫師根本沒有真正進入家庭」,余尚儒說 ...

  5. 2018年12月11日 · 他說以前當醫師會診時看到臥床病人尿布裡有大便身上有褥瘡心裡會覺得這樣的照顧品質不合格直到自己變成了病人家屬因為怕媽媽摔倒讓她坐輪椅結果媽媽身上開始長小水泡一下這裡一下那裡⋯⋯每一次長小水泡總要十多天才會 ...

  6. 2024年1月29日 · 2024.1.29 最後更新. 2022年8月,中央研究院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簡稱TPMI)與台大、榮總、和信、北醫、嘉基等國內16個醫療體系合作伙伴,風光盛大宣告,收案達到50萬人里程碑,這項全球華人最大的基因資料庫及精準醫療研究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