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工具顯微鏡原理 相關

    廣告
  2. 品質監控最佳利器. 畫質清晰 操作便利 資料易於傳輸共享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2日 · STM 顯微鏡的原理. 掃描穿隧式顯微鏡STM是一種放大倍率非常高的顯微鏡甚至可以看到物體表面的原子。 它的原理就蘊含在名字之中。 電子遇到絕緣體會被阻擋,就像人遇到了一面牆。 但當絕緣體夠薄,量子力學的作用便開始突顯。 隨著「牆」越來越薄,電子開始能「穿過」絕緣體,到達另一側的導體上,就好像在絕緣體上開了一個隧道,因此叫做穿隧效應。 掃描穿隧式顯微鏡正是利用了這一原理。 當我們在探針和樣品之間加上電壓,二者之間的空氣就是一堵牆,如果探針和樣品之間足夠近,電子就能跳過空氣到達樣品上,電路中將會產生電流。 這股電流的大小和探針樣品之間的距離有關,根據電流大小可以反推出距離,從而得出樣品表面的高度數據,繪製出一張顯微圖像。

  2. 2021年4月21日 · 本篇文獻的作者是德國的三位知名學者他們的目標是將顯微鏡引入到學生和課堂環境中作為一種科學的工具學生們可以透過一種有趣而又精確的方法來理解顯微鏡光學組件的基本原理走向微觀世界

  3. 2020年7月27日 · 中研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江安世以及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壁彰合作研發出可透視果蠅全腦的超解析 3D 層光定位顯微鏡並利用化學方法把果蠅大腦變透明」、可見光能通過終於得以窺見果蠅腦部深處被螢光標定的單分子神經藉此建構果蠅全腦神經網路地圖。 去年團隊 藉著這項技術,「看見」記憶蛋白在大腦深處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初步揭開大腦記憶的神秘面紗。 精彩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傳統顯微鏡「解析度」與「廣度」受限,阻礙科學家觀察細微變化. 先來說說傳統顯微鏡的問題! 傳統光學顯微術能夠解析的最小距離,大約 250 奈米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兩個發光分子之間的距離小於這個極限,因為光波的繞射特性會使分子影像變得模糊。 這個鑑別距離極限,定義了光學成像的「解析度」。

  4. 2017年8月21日 · 如何成長為一名機器學習工程師? 經常有人這麽問,而這篇文章就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其中會談到關於機器學習的方方面面,從簡單的線性回歸到最新的神經網絡。 你不僅將學習如何使用這些技術,還將學習如何從頭開始構建它們。 這個指南主要面向計算機視覺(CV),這也是掌握一般知識的最快方式,從 CV 中獲取的經驗可以簡單地應用到機器學習的其他領域。 我們將使用 TensorFlow 作為框架。 這些課程需要你會 Python,雖然不要求你是大師,但至少要懂基本的知識。 ( 另外,都是英語授課 ) 溫馨提示,學習知識與動手實踐相結合效果更佳。 1. 課程. 1.1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用機器學習. 課程總共4周,用戶評分:4.4(5分制,下同) 1.2 史丹佛大學的機器學習.

  5. 2019年1月31日 · 清大光電所劉昌樺助理教授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 不用玻璃折射成像而是以數萬個極微小的奈米柱排列為同心圓來改變光穿透速度的超平面透鏡厚度比紙還薄甚至還可像貼紙一樣撕下轉貼未來可應用在相機手機及微創手術導管等鏡頭上 。 這項全球最薄介電質超平面透鏡的研究成果,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期刊Nano Letters,許多外國媒體都也爭相報導,並以「超超薄的平面鏡頭」、「光學鏡頭從3D變2D」、「永別了,立體玻璃鏡頭」標題來形容這項重大突破,也讓清華的研究能量揚名國際。 傳統透鏡由厚厚的玻璃鏡片構成,需要經過打磨、拋光等昂貴製作過程,厚度往往達數個毫米。

  6. 2021年9月3日 · 量子電腦的原理是透過晶片附近的空間建立電磁陷阱trap),將離子捕捉並利用離子的量子態進行運算。 傳統的陷阱是由矽基晶片工藝建造,但 IonQ 使用蒸發玻璃陷阱(evaporated glass trap)技術來開發量子晶片。 IonQ 說明,以前的陷阱無法支援 IonQ 的新量子架構,而玻璃晶片可將離子鏈重新配置,有望讓量子電腦的量子位元數破百。 IonQ 蒸發玻璃陷阱研究團隊的領導人 Jason Amini 解釋,離子陷阱的目的是精確移動離子,將它們保持在環境中,並脫離量子操作。 但矽基晶片的電荷會產生雜亂電場,可能會破壞量子態的穩定性,降低量子運算的保真度;而蒸發玻璃能隱藏任何能容納電荷的材料,讓陷阱更穩定,量子運算效果更好。

  7. 2015年4月23日 · 據 eurekalert.org 網站 報導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物理學家最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鍶原子鐘,其精度高達每 150 億年才誤差 1 秒,這個時間跨度甚至超過了宇宙的年齡。 這種原子鐘的原理是利用了原子天然的固定共振頻率來計時。 通常原子鐘採用的原子包括氫 (Hydrogen)、銫 (Cesium)、銣 (rubidium) 等,其精度一般可以達到每 100 萬年才誤差 1 秒。 但是鍶(strontium)這種原子的共振頻率達到了驚人的每秒 430 萬億次,如果能捕捉到如此高頻的振動的話,原子鐘的「滴答」間隔也將達到新低,而這則意味著時鐘精確將達到新高。 當然,觀察如此高頻的共振現象需要十分精密的儀器並運用高超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