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當初臺幣被定位為一種過渡時期的 貨幣, 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 的 臺灣銀行券,與國民政府的臺幣一比一兌換。 由於當時 二戰 剛結束, 中國大陸 滿目瘡痍,再加上 國民黨 與 共產黨 之間關係緊張,金融狀況不穩定,因此臺灣未使用當時流通行於中國大陸的 法幣 、 金圓券,另外再發行臺幣。 當時原統治者 日本臺灣總督府,因日本政府在中華民國接收並統治台灣前,為墊付日本公庫之戰時支出及公務支出,發行毫無準備金的台灣銀行券(武尊千圓券)近七億。 這些濫發台灣銀行券,加上原有已發行之台灣銀行券,及1945年11月1日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接收臺灣後因公費墊支(台銀維持省公庫的墊款與維持公營企業(原日本民營企業)之放款)而發出之費用。

  2. 新臺幣,現今常簡稱 臺幣,是 中華民國 現行的 法定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 流通 [1]。 發行之初定位為限定 臺灣 使用的 區域貨幣,以取代 舊臺幣,今日則在整個中華民國 有效統治區域 (臺澎金馬)均可流通使用。 原始發行機構為 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 中央銀行 收回負責。 其基本單位為 圓 (常取同音字簡作 元), 輔幣 為角、分,10分為1角,10角為1圓 [2]。 貨幣代碼採行 ISO 4217 標準編為 TWD, 符號 為 NT$[3] 或 NTD,並使用NT$100 [4] 、NTD100 [5] 之類方法表示(中間無 空格)。

  3. 新臺幣硬幣. 新台幣 硬幣 最早自民國38年(1949年)起由 臺灣銀行 開始發行,目前流通面額包括: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 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臺灣銀行表示,新臺幣自中華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起改由 中央銀行 發行,及有關部分 ...

  4. 台灣銀行券與 日圓朝鮮銀行券 等值,台灣銀行券為日本特意在台灣所發行的幣鈔。 1. 銀券(銀本位) [編輯] 為最早期版本的臺灣銀行券。 其面額有:1897年(明治30年)9月29日,發行之壹圓銀券,12月25日之伍元銀券,1900年(明治33年)12月3日發行伍拾元紙鈔,2月5日之拾元券。 此時因距臺灣銀行6月之成立僅3個月,時間匆迫,鈔券的圖案未另行設計,直接採用日本鈔券圖案,僅修改顏色與文字;也並非按鈔券面額大小依序發行 [3]。 2. 金券(金本位) [編輯] 為改造銀券發行後的弊端,1903年(明治36年)9月16日,由總督府建議將銀券改為與日本所流通相同的金券。 1904年(明治37年)7月1日發行壹圓金券,8月26日伍元券,1906年(明治39年)8月1日再推拾元券。

  5. 新臺幣硬幣. 新台幣 硬幣 最早自民國38年(1949年)起由 臺灣銀行 開始發行,目前流通面額包括: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 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臺灣銀行表示,新臺幣自中華民國89年(2000年)7月1日起改由 中央銀行 發行,及有關部分 ...

  6. 舊臺幣是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6年(民國35年)授權委託臺灣銀行於臺灣發行的券,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當時相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券」而稱為臺幣,後來因為1949年(民國38年)6月15日發行了「臺幣」,而稱為舊臺幣。

  7. 新臺幣,現今常簡稱 臺幣,是 中華民國 現行的 法定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 流通 [1]。 發行之初定位為限定 臺灣 使用的 區域貨幣,以取代 舊臺幣,今日則在整個中華民國 有效統治區域 (臺澎金馬)均可流通使用。 原始發行機構為 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 中央銀行 收回負責。 其基本單位為 圓 (常取同音字簡作 元), 輔幣 為角、分,10分為1角,10角為1圓 [2]。 貨幣代碼採行 ISO 4217 標準編為 TWD, 符號 為 NT$[3] 或 NTD,並使用NT$100 [4] 、NTD100 [5] 之類方法表示(中間無 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