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29日 · 染疫恐懼的蝴蝶效應水果爛了獨角仙來了彰化葡萄陷入產銷風暴. 這波疫情意外地造成農村經濟作物的產銷風暴在防疫作為與公部門宣導之外耕耘數十年的葡萄果農也只能變通苦撐勉力度過這一年的採收銷售期。. (攝影/陳曉威). 今年5月,南台灣 ...

    • Covid-19病毒「很奇特」,台灣研究有必要
    • 篩檢工具正確性還有精進空間,台灣是有競爭力的
    • 防疫政策的影響、冠狀病毒的未解之謎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此次台大公衛學院和彰化縣針對高風險群的血清篩檢研究結果,陽性率萬分之8.3,你認為代表什麼意義?中間引發巨大的風波,出現什麼問題? 賴明詔(以下簡稱賴):這次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的陽性率是萬分之8.3,這個數字是非常低的。如果這個數字被證實,我們可以說台灣地區是相當安全。 血清抗體的調查,可以看出傳染病傳播的方式,了解有多少人被感染過、具有保護力,以及哪些族群最容易被感染,這是很好的資料和研究。雖然跟病毒RNA核酸檢測及蛋白質快篩方式一樣,還無法完全回答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但是血清的檢測可以看出社區到底有多少人感染,提供這些重要的背景資訊,是很有意義,最重要的是多少人有保護性的抗體(即Nt Ab的中和性抗體),收集這些資料必須在P3實驗室做,相當辛苦複雜。 這是很好的...

    報:在大流行疾病中的科學研究,嚴謹的程序和搶時效的發表,如何做到平衡? 賴:這也是這次看到很不一樣的地方。過去一篇論文期刊要發表,都要同儕審查(peer review)、經過嚴格審核。現在已經改變,就是能夠趕快用的就趕快發表,整個研究文化已經在改變。但結果有一些研究發表之後無法證實結果,只好被撤回,要怎麼拿捏研究速度、倫理和品質?確實是一個新的挑戰和考驗。 疫苗在這部分最明顯,現在將3、4年的流程,縮短到2、3個月,就審核通過各國的疫苗臨床試驗,2個月就可以做到第3期臨床試驗,這是不是因為捨棄了某些嚴格的標準跟科學嚴謹性,才有辦法這麼快?有些疫苗也可能對身體有毒性的,2個月就進入臨床、以為研發完就可以用,不一定的,研發的嚴謹性是不容打折的。 2003年我回台灣的時候,引進美國研究評鑑制度,建...

    報:COVID-19是否可以用檢測替代隔離,目前爭議很大,未來有什麼可能的解套方向? 賴:防疫政策要怎麼做,真的很困難。除了科學的考慮之外,也要考慮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舉例來說,疫情一開始,我看到中國武漢封城時,我認為,這絕對不可能發生在其他國家身上,只有極權國家可以這樣做;沒想到,結果居然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做了!這是文化的改變,歐美國家習慣居住行動自由,怎麼變得能接受這樣鎖國的政策呢?所以這次COVID-19之後看到的文化、經濟、社會、政策問題,真的是很好的研究題目。 那鎖國封城對於阻止疫情散佈有沒有實質效果?其實目前也還沒有定論。有些研究說有效,例如武漢因為封城後,把疾病的高峰(peak)往後延了兩週,多爭取了兩週時間,可以分散病人、減少對醫療資源的壓力。但也有些研究認為,效果是有限...

  2. 2023年1月17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重複感染者中約有十分之一,即1萬多人從來沒有接種過疫苗,這類民眾若為高風險族群,重複感染的重症風險依舊很高。 相較歐美等多數國家,在2020年疫情初就面臨大量感染,台灣撐到了2022年才出現疫情高峰,且在一年內就有900萬人次感染。 目前台灣的感染率為39.2%,計算英國約為35.9%、美國30.4%、日本25%,以及韓國57.7%。

  3. 2020年9月9日 · 為了解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 在社區中流行狀況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今年6月開始針對該縣確診者接觸者醫療院所員工健康照護人員等4類高風險族群共4,859名人員進行血清抗體檢驗。 研究結果 於8月27日公布,除18名確診者檢出抗體陽性外,4,841名高風險族群的非確診者,僅4人陽性、且都出現了具保護性的中和抗體,陽性率只有萬分之8.3,代表該縣社區相當乾淨,台灣防疫政策也因此獲得科學認證。 雖然該研究爆出 倫理審查委員會(IRB)審查及研究經費有瑕疪 ,引發爭議,但回到研究本身,血清抗體究竟是什麼? 為何能成為解讀疾病流行狀況的密碼? 抗體有多少種類? 不同抗體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 除了檢測外,它還有哪些可能應用的領域? 抗體檢測怎麼做? 可以輔助防疫嗎?

  4. 彰化縣衛生局疾病管制科一天兩次電話追蹤居家隔離者。 (攝影/楊子磊) 政府對全台灣一共2,000多人,提供居家隔離列管聯繫用手機。 未來隨著疫情變化,這項措施可能還會調整。 (攝影/楊子磊) 2月3日晚間首批武漢包機台商回台,有3人送隔離病房,其中1人確診武漢肺炎。 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左)在宣布相關訊息時落淚,並說確診讓人難過,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 (攝影/中央社/施宗暉) 部桃急診部外,醫護人員針對發燒與咳嗽的民眾進行初步篩檢。 (攝影/楊子磊) 捷運地下街戴口罩的民眾。 (攝影/余志偉) 台灣被評估為武漢肺炎全球擴散風險極高地區,所幸尚未出現社區感染。 這背後靠的是數千雙隱形的手,撐起層層防疫網。 他們是誰?

  5. 2022年4月25日 · 2022年4月初台灣再度爆發COVID-19疫情傳播力更快的Omicron迅速籠罩全台單日確診數很快突破 2021年5月疫情 最高峰值,1,000、5,000、6,000、8,000,屢屢刷新紀錄,國衛院更推估最高可能來到單日4.5萬例確診。 早我們一步經歷疫情風暴的國家,有不少已進入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除了歐美,亞洲的韓國,在全國染疫率達3成以上後也宣布,最快於5月下旬起,COVID-19確診者不再隔離,6月鬆綁邊境。 台灣正踏上其他國家走過的路徑,要先攀上感染高峰,才能緩降抵達與病毒共存的出口。 有專家提出「要被感染才能往前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判斷,「台灣染疫率達15~20%,就是實質與病毒共存。 15-20%染疫率,等於有345萬到460萬人確診。

  6. 2020年4月10日 · 除了咳嗽、流鼻水,還有哪些症狀需注意? 《報導者》整理出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及說明,並由專家學者一一解析,釐清政策轉變前後的考量和疑慮。 一、社區感染威脅增,防疫政策翻轉. 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 (攝影/楊子磊) Q:搭乘大眾運輸,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 2月7日衛福部網站便發布訊息,在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必戴口罩,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情形,只要遵守口罩使用三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 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擔心不戴口罩會被感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