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2月4日 · 徐巧芯在意性別平等的問題支持婚姻平權關心動保議題跟我身邊的很多人一樣是個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可是最重要的可是」,她對於台灣主權問題的看法跟另一大部分關心政治的年輕人並不一樣首先徐巧芯不是從她個人立場開始解釋而是認為綠營的論述沒有考慮藍營選民的想法她說深藍的群眾是恐懼台獨這件事而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經常為了鞏固原本的支持者會忘記跟不支持自己的族群對話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對綠營支持者而言已經很清楚了就是要弄個模糊的東西大家都心裡有數。 但有些藍營的選民真的聽不懂,這些人才是蔡英文最需要對話的對象,這才是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

    • 一窺「性騷擾」的由來
    • 「性騷擾」是給予受害者一項武器,並不是用來傷害社會中的其他人
    • 推薦閱讀

    性騷擾是上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並不是說此前沒有性騷擾這個行為,而是直到這個行為被命名為「性騷擾」,人們才逐漸體認到它造成的傷害。 在 1970 年代的康乃爾大學中,一名教授持續對行政人員嘉蜜塔伍德(Carmita Wood)進行「令她不舒服的調情」,他會在嘉蜜塔的桌邊一邊讀信一邊擺動他的腰臀、總是藉由拿取文件的名義把手掃過她的胸部,甚至在一場聖誕派對後強吻了她。 嘉蜜塔必須一邊完成好她的工作,一邊躲避教授的行為,同時她受到的侵犯在當時是無以名狀的,人們只會解釋成「她沒有幽默感」、「開不起玩笑」,長久下來,嘉蜜塔的身心的出現狀況,在申請調離被拒絕後,她只能選擇離職。 當失業保險的業務員前來詢問她離職原因時,她感到羞愧與尷尬,最終只能回答是個人因素,於是她的失業救濟金申請被駁回。 幾名學者及律...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會造成一種混淆,把重點從性騷擾轉移到了外表之上,從而降低了這個行為的嚴重性。當「性騷擾」變成「令人不舒服的調情」,而「令人不舒服」又被解釋成「對外表感到不舒服」時,上個世紀好不容易完成的矯正將再一次被反轉,責任再次回到被害人身上,如同過去「是妳不懂幽默」、「是妳開不起玩笑」。 當然,人本來就能夠選擇誰可以對自己進行什麼行為,但我認為這樣的反駁並沒有抓到重點,反而是肯認了被害人需要承擔部分責任歸屬,似乎他或她有權力去選擇帥、醜、富、窮,但事實上,性騷擾的行為中,被害人完全是被動的,無論帥或是醜,重點始終應該在性騷擾這個行為上。 在「性騷擾」這個名詞出現之前,加害者及受害者兩造對這個行為的理解都不夠,對加害者而言,這只是「調情」、「營造氣氛」、「開玩笑」,這樣的理解錯誤並...

    當公開羞辱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網路公審」究竟是在伸張正義,還是霸凌? 【把傷口攤開來給你看一看】我被性騷擾的親身經歷 這是我們的真實經歷:會性騷擾的爛人就是爛人,和受害者沒有拒絕、穿什麼無關 (本文經原作者 林艾德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性騷擾的由來:為何連說「人醜性騷擾」也是一種壓迫?〉 。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 2015年7月28日 · 簡單的說記者寫稿罵人和一般網友在臉書和部落格上罵人效果還是有著極大不同這正是新聞從業者責任的來源卻也經常被他們遺忘而它也是網友緊盯記者不放的理由在資訊傳播快到可以霸凌可以殺人的年代一字一句的影響力更勝以往 ...

  3. 2021年3月15日 · 校園霸凌早已不是新議題,但卻仍是每天發生。 像是台灣日前發生有國中生因小誤會,聯合其他同學下毒傷害同學。 近期,韓國社會更掀起「校園霸凌 MeToo」的討論。 被點名的加害者從體育界延燒到演藝圈。 但令人起疑竇的是,韓國教育部最近公布校園暴力受害者僅 0.9% ,數字低得引起群眾譁然。 (責任編輯:子捷) 家庭背景與成績表現在校內形成階級,弱勢學生難以反抗有靠山的同學,也缺乏能發聲並有效獲得解決的管道。 圖為綠樹基金會全國校園暴力諮詢專線接聽電話示意圖。 圖片來源: 中央社 ,由綠樹基金會提供。 調查報告中的受害者比率「低」的離譜! 連韓國民眾都不相信.

  4. 2021年2月3日 · 不過,當 1661 年鄭成功準備版圖擴大到臺灣之際,臺灣便成了鄭成功口中「田園萬頃,沃野千里」的海上巨島,可以作為鄭家開國立家的根本。 後來的演變我們都知道,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立了東寧王國,讓臺灣從荒服地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5. 關於 CO │ CitiOrange 公民報橘. 公民,在一個民主國家中就是參與公共討論、主張相互幫助、對民主政治有信心的一群人。. 《CitiOrange 公民報橘》的前身是《BuzzOrange 報橘》,2021年 9月,我們全新改版以《CitiOrange 公民報橘》的嶄新面貌,出現在社群讀者眼前 ...

  6. 2020年12月15日 · 曾是歷史老師的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並不完全認同多數傳統媒體的理念,他認為新媒體時代需要建立更順暢的社群溝通管道,作為傳播媒體也應該勇敢提出觀點,不要害怕展現自己的立場。 圖片來源徐子捷攝影後製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今年初,網路媒體「臺灣吧」(Taiwan Bar)發布的兩支影片 「你憑什麼認同自己是臺灣人? 」 及 「什麼造就了金門複雜的認同? 」 ,引發網友激烈討論。 自 2014 年創立以來,持續聚焦台灣歷史文化及時事議題的臺灣吧,在不少支持台獨的網友心中是難得一見的「政治正確」新媒體,但這兩部影片——尤其是討論金門認同的後者——卻讓部分觀眾不買單,有人大肆批評金門,也有人認為片中少有當地人的意見,而仔細觀察留言,裡頭更不乏簡體字言論加入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