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滿地紅榨槭落葉為山林織起一片紅毯。 樹型挺拔優美的紅榨槭,絳紅歡欣。 如果,未曾擦身,就沒有滋味無窮的回甘。 我在稍來山步道巧遇珍稀野生動物,都是臺灣特有種,驚喜與訝異之情交織碰撞。 「之」字形土徑上,藍腹鷴以一身深邃耀眼的紅綠藍金屬光澤,翩然現身。 不同於常見的隱蔽習性,這隻藍腹鷴在遊人如織的山徑上散步。 遊客好奇,伸手觸摸他的羽翼,「別摸。 」我提醒。 隨後,藍腹鷴靠近我,從覓食轉為討食行為,顯示曾有人類餵食藍腹鷴,才出現討食的新習性。 過了一會兒,見無人餵食,藍腹鷴隱入灌木叢中。 回程稜線,一個靈活矯健的身形再度吸引了我,他在陡峭坡面輕鬆遊走,一對圓錐狀的頭角及外突的足蹄,竟是臺灣長鬃山羊! 上回看到長鬃山羊,是在雪山黑森林中,他原是謹慎羞澀的獨行動物。

    • 微博之夜紅毯1
    • 微博之夜紅毯2
    • 微博之夜紅毯3
    • 微博之夜紅毯4
    • 微博之夜紅毯5
    • 深夜果園的有氧森林浴
    • 有機路上的挑戰與智慧
    • 紅龍果全植全食創意無限
    • 延伸閱讀

    「你們大概晚上6、7點到就好。」高雄「美濃同心圓有機農場」負責人胡惠玲在電話中叮嚀著,紅龍果和一般作物很不同的是,紅龍果都在夏秋兩季夜晚開花,和曇花一現是一樣的,為了要替花苞收粉與授粉,果農也必須加入夜行性生物的行列。 入夜後走進果園裡,夏夜的寂靜正在蔓延,綻放的紅龍果花在果農頭燈照亮下,雖然沒有花海的爭妍鬥麗,卻自顧自地美麗著。胡惠玲笑說:「我們辦過夜間小旅行,在果園晚上氧氣很多,感覺很舒服,而且開了這麼多花,光看就覺得浪漫。」 原來紅龍果夜間也會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被譽為21世紀的環保水果,還能緩和溫室效應,在紅龍果園工作等於是浸濡在一場有氧的森林浴,就算是夜間上工,也不會昏昏欲睡。 1. 編按:紅龍果等仙人掌科和鳳梨科等植物會進行特殊的光合作用(景天酸代謝),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並固碳,但...

    踏上務農這條路,鍾紹文和胡惠玲起初義無反顧地選擇有機的試煉,不難想像也和傳統務農的長輩發生了一場家庭革命,「我們是為了給罹患罕見疾病的大女兒一個食安環境,但爸媽想的是要怎麼去維持一個家。」於是他們一開始就決定自己租地,那時候很天真,剛起步就是七分大的土地,留果太多,傻傻地種、傻傻地收,結果就是小果很多,枝條扁得很快,不知道怎麼賣,夫妻倆只好從路邊小攤販起家,半夜做果醬,慢慢地學習成長。 「目前我們農場的白玉蘿蔔、番茄、紅龍果,已做到有機與產銷的雙證履歷,白玉蘿蔔更是我們冬天食農教育的主要品項。」農場作物種類多樣,多屬特殊品種,如大寶紅龍果、八彩蘿蔔、橙蜜香番茄、牛奶菱角地瓜、水果玉米、南瓜、芝麻、草莓、人蔘果、黑豆、蜜蕉等等。 對他們而言,紅龍果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胡惠玲說明,夏天其實沒有什麼...

    在務農之前,胡惠玲本來是專業護理師,對營養食品與食材搭配的知識觸類旁通,「我喜歡玩烘焙,就是從紅龍果開始的。」不在田間忙碌時,她是農會家政班手作講師,蜜釀紅龍果花、紅龍果果凍粽子、軟糖,紅龍果完全符合她全植全食的理想。 紅龍果有很多優點,說起來算是被果實耽誤的經濟作物,胡惠玲從紅龍果枝條摘下一顆未開花的小花苞吃了起來,「來我們家果園都知道,這叫做臺灣檳榔」,聽她描述用紫蘇葉把花苞像包檳榔一樣包起來,中間剖開塞化應子(梅子)吃,就立刻聯想到嚼檳榔的畫面,她還建議將花苞冰起來,灑甘草粉,吃起來冰冰脆脆的更可口。 此外,紅龍果富含果膠,可以做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料理,例如用紅龍果花瓣煮白木耳、大滷麵、燉排骨,可創造出勾芡的口感,而且有豐富的植物蛋白,美味又養生,單單一朵花有多種利用方式,成本低,成品的...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8月號封面故事,原文標題為〈夏季限定的果園午夜場〉,更多購書平台,請參考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生活。
  2. 甜根子草適合防風固砂,還將蘭陽溪畔景觀從西瓜田一變雪白草毯,造就獨特景致,河川局此後進行河川疏濬畢,也會以種植甜根子草保護河川地,包括南澳和平溪疏濬工程即是如此。

  3. 買回家後可以清蒸、油煎,或上層薄鹽作「一夜干」再油煎。 土魠魚是南臺灣的「魚王」,最大可達2.4公尺、重70公斤,一般6到12公斤最常見,在菜市場所見到的幾乎為右下角的切片,方便料理。

  4. 2024年9月1日 · 常見以香檳杯或酒杯為容器,內填餅乾作底,一層一層堆疊食材,如冰淇淋、巧克力醬、各式水果、雪酪、果凍等,成為視覺上既精緻豪華又可口引人的甜點。

  5. 滿桌的食材,是山邊田裡的豐盛。. 文字.攝影/楊理博. 一群人聚集在山村外的路口,路口的拱門上綁著帶刺的黃藤,是部落用來避邪的結界。. 帶頭的kina秋蘭身材嬌小,穿著工作圍裙,腳踩雨鞋,側背一只早已褪色的打包帶編織籃。. 標準的部落婦女裝扮,講 ...

  6. 燉得隔年紅面鴨,茶油薑酒補三冬。 簡白的字句,鮮明生動地呈現出「薑母鴨」在臺灣流傳百年的日常風貌。 而時代的巨輪轟然輾至了二〇二四年,且讓《鄉間小路》為大家帶來入冬「食補第一鍋」:臺式薑母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