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近年來出現的經導管手術方式,陳怡誠主任分享,目前經導管直接置換二尖瓣膜技術尚未成熟,僅有「二尖瓣夾合術」治療閉鎖不全,「將大漏變為小漏,再搭配藥物改善症狀」;或是曾置換過的人工二尖瓣膜功能失效,可再經導管放入新瓣膜的「」手術。

  3. 新北市土城醫院心臟外科林俊佑醫師說明,心臟有四個瓣膜扮演著閥門的功能,讓血液依循正確的方向流動。其中二尖瓣膜閉鎖不全是最常見的瓣膜疾病之一,臨床會先評估患者屬於原發性或次發性,並視嚴重程度來評估是否僅需用藥,或進行手術治療。

  4. 「導致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的原因包括老化、感染、風濕性心臟病等,在過去大部分是風濕性心臟病,現在則是感染,而造成瓣膜損壞。」黃耀廣醫師說,「部分患者是天生的,因為主動脈瓣膜的構造長得不太一樣,而在關閉時無法密合。」

  5. 保守治療經由改變生活習慣、適當運動等,藉此來改善症狀;藥物雖無法直接改變瓣膜的異常,但能夠舒緩不適;當問題嚴重到會影響日常生活時或需反覆住院,就必須採取介入性手術治療。 經導管置換瓣膜恢復快 選擇依循個人狀況. 介入性治療端看病人的臨床狀況還有醫生的經驗,二尖瓣膜手術通常包括修補或直接更換新瓣膜,主動脈瓣膜則以置換為多數。 而方式除了傳統開胸手術之外,另有小傷口手術,從側胸開,原理與開胸手術相同,只是傷口較小、恢復快:而微創手術則是經導管由鼠蹊部血管置換瓣膜,手術時間更是開胸手術的三分之一。 至於何種方式最佳? 許俊傑主任坦言,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適合的方式,須考慮病人年紀、體力、病況、經濟條件等因素,並由專科醫師綜合評估判斷。

  6. 第一個是心臟瓣膜結構遭到嚴重破壞,瓣膜閉鎖不全可能導致急性心臟衰竭,得趕緊開刀,更換瓣膜。 第二個是感染無法控制,心內膜炎上出現膿瘍、穿孔,就會建議利用外科手術清創。 第三個是心內膜上形成大於1公分的贅生物或有栓塞症狀,為了避免贅生物繼續脫落,導致腦中風、腸中風、肢體缺血等狀況,建議手術治療。 因為要處理感染的組織,所以必須使用傳統手術清創,無法透過導管進行。 陳紹緯醫師說,開完刀後,也要持續使用抗生素治療。 進行手術時,心臟外科醫師會先清創,把遭到感染破壞的組織清乾淨。 陳紹緯醫師說,如果是主動脈,大多會進行瓣膜置換術;如果是二尖瓣、三尖瓣,則會在術中根據瓣膜受損的程度評估瓣膜修補的可能性。 修補手術能夠保留病患自己的瓣膜,長期預後較佳,但是修補手術較為困難,需要仰賴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

  7. 手術可以是修補瓣膜,像是分開已經融合的瓣膜,或讓鬆開脫垂的瓣膜再關緊一點。當瓣膜狀況無法修補時,就要考慮置換瓣膜。從哪來一個新的瓣膜呢?來源可能是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

  8. by 照護線上 編輯部 | 12 月 3, 2022.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疾病,卻時常被忽略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諶大中醫師說明,一般可分為兩種成因,第一是隨著年齡逐漸增長產生的自然退化性病變,瓣膜鈣化或增厚而狹窄、失去彈性,無法順利開合讓血液流通等。 而第二種狀況較少見,為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異常(先天性心臟缺陷),正常人主動脈有三個葉,但有些人先天是兩個或多個葉,結構上的差異較易發生早期退化性病變,從西方數據顯示,這類病患通常在40~50多歲即會被診斷出來,但臺灣民眾心態上較不願意面對疾病,所以可能延宕至60歲或甚至70歲才被檢查出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