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林試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表示卡阿郎胸圍8.2公尺但接近樹頂20公尺左右沒有可供掛繩的樹枝人工攀爬可量測高度為60.1公尺因此利用空拍機照相輔以隨行293公分長的釣竿作為比例尺事後測量估算確認卡阿郎巨木高度介於81至82公尺間,「即使有誤差也確定突破80公尺」。 徐嘉君說,臺灣盛行颱風,因此高大巨木多半存在中央山脈以西、受到「護國神山」屏障,且接近溪谷的避風處,但若樹木過於接近溪谷,也可能受到暴漲河水沖刷無法倖存,卡阿郎巨木位於海拔2,000公尺高度,不像桃山神木接近迎風面,雖處於霧林帶中但所在區域又稍微乾一些,因此讓它長得高又直,「沒有一點傾斜」。 卡阿郎巨木胸圍8.2公尺,到60公尺高度分枝仍有50公分以上粗。 (圖片提供/找樹的人) 卡阿郎溪溝有許多沖刷傾倒樹木殘骸。

    • 購買水果時 品質是消費者最在乎的事
    • 傳統品質判定效果有限 還會額外損耗果實
    • 非破壞性檢測方法與原理
    • 市面上可見的非破壞性檢測儀器
    • 臺灣應善用此技術 有助農產運銷品質的提升

    試著回想一個情境,當你走進一家水果行,各式各樣的水果井然有序地堆置在架上,這時你可能會根據對水果的偏好、個人或家庭的需求、價格的高低,以及是否有促銷活動等來決定要走到哪種水果面前,接著你會從同種類的水果堆當中,根據外觀、質地及重量挑選你覺得品質、風味最佳的那幾顆,並再三向店員確認是否好吃後才會心甘情願地付錢。 這種情境是多數消費者都遭遇過的經歷,也反映出品質是消費者選購水果時最在乎的事。雖然一般能藉由水果外觀條件的判斷而挑選,但關於風味或果肉有無變質卻難以得知。同樣對於銷售通路來說,水果品質的穩定度也將影響收益,但對於品質的管控,也僅能透過篩選上游供應商和進出貨的管理,無法百分之百確保商品品質無虞。 此外,消費者為了應對水果品質的不確定性,經常重複拿取每顆水果,更習慣按壓、輕敲看看,這些行為...

    由於果實的生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就算是來自同一棵樹的果實,在大小、成熟度及品質上也很難完全相同,因此在水果供應鏈上通常會進行多次的選別和分級,將品質、大小相近的果品進行分群,剔除不具商品價值的果實。除了可以幫助生產者將各等級的產品交給合適的通路,並藉此提高獲利之外,同時也能降低通路業者的管理成本及對顧客的溝通成本。 此外,依據市場需求與運輸、儲藏條件採收熟度適當的果實,對於生產者而言相當重要。成熟度較低果實有較高硬度與較低呼吸作用速率,較能忍受運輸過程中的碰撞和擁有較長的儲藏壽命。然而如木瓜與酪梨等更年型水果,因其需要經過後熟作用,採收時必須要選擇一定成熟度的果實,才能自然釋放乙烯催熟自身,否則會變成無商品價值的啞巴果。 初次的品質判定發生在果實採摘階段,農民會判斷果實成熟度和檢查外觀是否...

    為了協助生產者以非破壞性方式準確分級,現在已開發出利用聲波、超音波、近紅外光線、植物葉綠素螢光、核磁共振等原理進行測量,再搭配傳統檢測方式,建立相對應糖度、酸度、硬度、成熟度等品質指標的模型,來做為後續非破壞性檢測的依據。 一、聲波、超音波檢測 聲波檢測原理是利用物體振動產生的震動訊號,並從訊號中找出代表農產品品質的特徵而分類。聲波在前進的時候,介質分子會因疏密的分布產生不同訊號,故稱為疏密波。聲波及超音波皆可用以檢測農產品的性質,如傳統上拍打西瓜,以清脆聲來判斷果實密度較高口感品質佳,而超音波在裂縫表面有不同的散射及相異的傳播速度來檢測內部有無空洞。 二、近紅外光檢測 光波照射物體時,會依物體分子與原子間不同能階而產生反射、吸收或部分通過物體的特性,所形成能量差異與波型亦不相同,形成獨特的...

    眾多的果實內部品質檢測方法中,以近紅外分光分析法最為普遍;蘋果產業則普遍使用葉綠素螢光測定。以這兩種技術開發出的品質檢測商用儀器,目前已廣泛應用在國外的作物供應鏈當中。舉例如下: 一、DA meter Del ta absorbance meter®(簡稱DA meter)是一款由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Alma mater studiorum – Università di Bologna)所開發的可攜式非破壞性採收指標工具,其原理為偵測果實表皮在670nm(接近葉綠素a的吸收高峰光譜)與720nm(背景光譜)兩種波長的吸光度差別(IAD值),進而推算果皮表面現存葉綠素濃度。當IAD值降低為0時就代表果實已完全成熟。因此,如果利用此工具建立單一品種於當地逐年的採收資料庫,則此IAD值理論上可以...

    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在國外已成功運用在蘋果、柑橘與芒果等水果的品質判定。此外,國外已著手開發以非破壞性檢測技術進行果實營養成分的測定,未來將可提供消費者更豐富的水果營養成分資訊,若能配合在包裝或文宣上加以標示,可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並提高商品的販售價值。 臺灣在非破壞性檢測技術研究與開發上也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然目前未見商業化的設備與技術大量應用,若能參考國外成功案例,搭配過去熱帶水果採後儲藏品質研究的成果,開發適合臺灣水果使用的非破獲壞性檢測儀器,提升水果的到貨品質並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損耗。 (參考文獻請逕洽作者)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8月號 1. 標籤 2. 水果品質檢測 3. 非破壞性檢測技術 4. 葉綠素螢光檢測 5. 近紅外光檢測 6. 超音波檢測 1. facebook...

  2. 我們先來瞭解疾管署對於病原體危險群分類的標準,參照衛生福利部「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作業要點」第3 條:感染性生物材料為病原體者,依其致病性、感染途徑、宿主範圍、有無預防及治療方法等因素,區分為第一級危險群(Risk Group 1, RG1)~第四級危險群(Risk Group 4, RG4)。 第一級~第四級危險群的區別可參照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基因重組實驗守則(表1)。 從風險角度分析,4個關鍵因子中只要同時具備致病性(感染人類可能引起嚴重或致死疾病)以及傳播性(最大範圍的感染途徑—空氣傳播)的病原,大概就是分類為RG3以上病原。 重大人畜共通性病原有哪些? 以下列舉幾項屬於RG3 以上危險群之重大人畜共通性病原: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農業試驗所利用高光譜影像資訊結合電腦深度學習,開發非破壞性的檢測技術,盼未來只要讀取鳳梨高光譜數據,即可判斷鳳梨果品糖度、成熟度、屬於肉聲果或鼓聲果,以利鳳梨選別分級。 鳳梨是我國農產出口主力項目,據農委會統計,去年全年生鮮冷藏鳳梨出口約3.2萬噸,產值達4308萬美金,今年1至11月亦已出口約5萬公噸,產值達6382萬美金,外銷潛力雄厚。 鳳梨可粗分肉聲果及鼓聲果2類,肉聲果因含水量高,果肉易變質,貯藏性差,不耐長途貯運,故無法作為外銷果品。 雖可利用不同果品有不同浮力的水選方式,但因鳳梨泡水後易腐敗,故實際上未採此方式進行選別分級;農民仍多仰賴人工以熱熔膠條等工具敲打鳳梨、聽聲音的方式,透過人工判斷屬於肉聲果或鼓聲果,此方式不僅耗時費力,且人員的感官判斷也容易有誤差。

  5. 監測過程有四個關鍵要素:(一)設定目標:例如,要監測的是族群大小? 樣區狀態? 還是棲地環境? (二)監視:觀察族群數量(或其他因素)如何隨時間變化,並確定目標是否實現。 (如果未能達到目標需要瞭解原因透過分析監測數據通常與其他資訊整合),或進行其他的研究來完成。 (四)行動:在獲得的知識基礎上改變管理策略,確保達到目標。 臺灣生物多樣性監測的起源. 監測體系的發展過程,多由關注自然環境中的非生物因子如水質、空氣品質監測,或環境指標生物如藻類、細菌、無脊椎生物等開始,其後才逐漸出現以野生動物為基礎的調查與監測計畫,並由時空尺度較小的短期或區域性計畫,逐漸擴展為時空尺度較大的國家等級長期計畫。 監測體系的發展過程,多由關注自然環境中的非生物因子如空氣品質、水質監測等開始。

  6. 畜試所南區分所副分所長張伸彰指出母豬體重不足維持自身能量不足在有限的營養供給下吸收力較好的仔豬會較大隻仔豬大小差異很大母豬過重則會因脂肪堆積子宮腸道容易影響分娩可能導致仔豬難產出生時間長容易有缺氧等問題母豬 ...

  7.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建置「國家植物表型體分析中心」,可透過影像掃描蒐集作物生理特徵數據,經運算掌握植物性狀、及時生理表徵,加速品種育種,今(22)日舉行開工動土典禮,預定113年完工。 傳統育種需要透過調查植物外表型態,才能了解是否具有耐熱、耐旱等性狀特徵,近年透過基因體(Genomics)研究的分子標誌技術可加速育種,但即使掌握基因體,也不見得清楚植物實際種植田間性狀表現如何,因此農委會設置「國家植物表型體分析中心」將專責植物外表形態分析的表型體(Phenomics)研究,加速種原篩選及育種選拔。 農試所長林學詩表示,育種需要種原,農試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保存約10萬份種原,15年前成立的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負責植物遺傳DNA基因體研究,國內基因體研究相當進步,但「表型體」發展相對比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