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張烽益2026年破產危機倒數中勞保改革能不能是社會團結的契機如全民健保般面臨破產危機的勞工保險還在等勞資政三方朝野政黨是否願意溝通取得改革共識。 圖為勞工遊行。 (攝影b/吳逸驊) 勞工保險是勞工階級退休的保障。 然而,勞保已進入不可逆的老化困境,改革為當務之急。 (攝影/吳逸驊) 2009年開始實施的勞保年金,才讓勞保作為社會保險「世代互助」的本質凸顯出來。 (攝影/蘇威銘)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2. 2022年7月6日 · 有機農業革命政策嚴重失誤外債失控以及COVID-19疫情影響和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的多重衝擊下斯里蘭卡5月19日發生了史上第一次外債違約不僅無力償還所有貸款利息可用外匯存底更接近於零墜入國家破產的債務黑洞舉國也因此進口 ...

    • 修《醫療法》,充實財團法人公益性質
    • 醫療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的混淆
    • 財團法人醫院的公益性爭議
    • 醫院營利關我何事?
    • 《醫療法》修法往對的方向前進?

    從血汗醫護到醫病糾紛,無論是醫護人員及病患,《醫療法》修法皆至關重大。今年4月,《醫療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從行政院送到了立法院,不意外的,其中關乎醫、病權益的財團法人醫院治理、限縮醫事人員刑事責任等內容多有爭議,因此再度卡關。 目前營運中的醫療財團法人有53家,淨值達5,000多億元。規模最大的前3家依序是長庚醫院、慈濟醫院、亞東醫院。財團辦財團法人醫院不稀奇,台灣不少具醫學中心規模的財團法人醫院背後還有宗教組織。 「財團法人」真實含意是「非營利」,醫院是公益性,但「萬年董事會」長期把持,少不了營利績效要求,甚至成為人事鬥爭、剝削醫護的主要工具,「非營利」,長久以來並非多數人的普遍感受,非營利的財團法人醫院實質上是營利優先。

    以《民法》及各類相關法令規範而言,「財團法人」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的法人。財團法人的誕生,要先有一筆由捐助人所捐助的「財產」,選出一個「董事會」,由董事們按照章程來管理這筆財產,為的是達成捐助者所欲達成的「非營利」目的,例如私立學校、財團法人醫院、財團法人公益基金會等。 所謂「非營利」,並不是說財團法人不能有「盈餘」,也不是說財團法人所聘僱的員工都是不領薪水的志工,而是不以求盈餘為唯一目的,也就是要考量「公益性」。 為了確保這一點,法令規定財團法人的盈餘必須至少有一定比例使用在符合當初設立之目的(教育、醫療、研究等)上,不可以像一般公司直接將盈餘分配給董事。甚至根據《民法》規定,若財團法人的行為有違設立目的(非營利)時,法院或主管機關可以宣告財團法人的行為無效,甚至解散財團法人。 另一種法人...

    醫院長期盈餘,不用繳稅,人力經費比率還下降。過去醫改會的醫院財報分析就點名過長庚、馬偕、振興等醫院,醫院捐贈資金給關係學校或基金會,讓醫院財報盈餘縮水或變成醫療本業赤字。 財團法人醫院利益捐輸爭議還不只如此,例如醫院將醫療、社福、保全、教育研究、清潔、工程等,外包給母企業的大廈物業管理公司、保全公司、清潔公司、醫學科技公司等。例如有所謂的「萬年包租公」,國泰醫院、中心診所、宏恩醫院等院向母集團企業、董事會關係人租賃醫院樓房,租金均不便宜,導致醫療本業盈餘因支付租金而稀釋;或聖保祿等醫院向關係人銀行借貸,導致醫院負債比例過高。 享有免稅優惠的財團法人醫院,依法必須提撥社福金從事醫療公益活動。去年12月,醫改會召開記者會點名有4成醫療本業賺錢的財團法人醫院,近3年明明盈餘成長,但社福金投入比率卻...

    只要我們有機會住到醫院,「這件事情就與我有關」! 財團法人醫院的設立是「公共財」,盈餘如何用在公益及醫院永續經營當然重要。然而每年健保給付有超過5成在財團法人醫院,其免稅優惠卻不見得用於實質公益,卻成了醫院不斷擴充為「酷斯拉」的主要理由。 現任行政院主計長、前中央健保局經理的朱澤民便曾為文指出,財團法人醫院為了節稅,就擴充醫院規模,「醫院愈有盈餘,又為避免繳稅就愈擴充,擴充後再有盈餘,為節稅就再擴充」。大型醫院愈形巨大,實質擠壓了獲利不多的地區醫院、須繳稅的社團法人醫院。如今大者恆大、中小型醫院及基層診所萎縮的實況,嚴重不利於民眾的醫療可近性。 財團法人醫院的非營利、公益性質遭到破壞,變成徒具非營利形式、實則利潤至上,不但可能使得民眾對醫師喪失信心,財團法人醫院更容易形成犧牲病人健康、安全,...

    對照現實,台灣近年引起民眾關注的血汗醫院議題,便與財團法人醫院治理高度相關。 醫改會等民間團體提出《醫療法》的修法方向,主要便是回歸財團法人醫院的公益性,包括解決「萬年董事長(會)」,避免利益輸送;教研及社福經費應從實質「收入盈餘」提撥,擴大教研及社福額度。所有稅後盈餘收入,應優先用於提升員工薪資待遇及補充短缺人力,解決血汗醫護及人力短缺過勞的問題。設立公益監察人及跨部會聯合查帳,力求財團法人醫院財報透明、盈餘分配公益。 歷時多年仍在修法階段的《醫療法》,直到如今爭議未定。號稱「搶救血汗醫護」的行政院本《醫療法》修正案,卻遭民間團體評為「空包彈」。政院版〈搶救血汗醫護條款〉並無罰則,「就像老虎沒有牙」;也無跨部會聯合查帳,以防堵醫院作帳到虧損;過去醫院透過對外鉅額捐贈給自家醫院基金會、宗教機...

  3. 1947年2月28日出刊的《民報》,頭條新聞報導前一天晚上發生在台北市延平北路的查緝私烟事件,也就是228事件的導火線。 頭條新聞的左邊就是「米荒」的報導,標題的文字是「抑平物價措施」,副標題是「柯遠芬談米荒即可解決」,柯遠芬當時是警備總部參謀長。 警備總部參謀長出面談米荒問題,似乎表示行政長官公署認為這並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 (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從1946到1950年,是20世紀的100年裡,台灣經濟最黑暗的5年,而1947年的228事件更使社會的動盪不安達到頂點。 228事件的導火線是專賣局查緝私菸,但遠因包括省籍,政治與經濟等問題。 在經濟方面,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採取全面性的經濟管制,米荒與惡性物價膨脹都是管制政策的後果。

  4. 2022年12月11日 · 11月中全球第二大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 FTX 宣布破產版圖龐大的帝國轟然倒下留下約100萬名債權人和超過百億美元的債務。 「FTX暴雷」事件中,台灣用戶數佔FTX的3%,若不計免稅天堂,則被列為全球第七的重災區。 在這場規模空前的破產事件裡,受害者遍布各行各業,但卻幾乎都是20~40歲的年輕族群,有人賠上積蓄,也有人賠上夢想。 雖然社會對虛擬貨幣市場高風險的質疑始終不斷,這些人為什麼願意孤注一執? Web3.0 的世界又帶來什麼機會? 除了政府監管力度的提升之外,這樣的討論又再度浮上檯面。 11月15日晚間,在接連數天無法闔眼後,19歲的志豪(化名)開始服用人生第一顆安眠藥。 藥物給他爭取了5個小時的睡眠,讓他能暫時擺脫賠錢帶來的失落。

  5. 2019年4月2日 · 台灣油症受害者協會祕書長廖脫如,是惠明盲校的退休教師,也是油症中毒者。 (攝影/黃浩珉) 早在2013年底爆發連串劣質油品事件之前,1979年台灣即曾出現震驚全島的米糠油中毒事件,中部地區估計有兩千多人受害。 此項風暴讓政府首度重視食品安全、廠商判刑坐牢、民間催生消基會,成為台灣食安與消費者意識抬頭的重要里程碑。 由於毒油中的多氯聯苯無法排出體外,中毒者40年來「與毒共存」,甚至已遺傳到下一代。 2015年立法院通過《油症患者健康照護服務條例》,至今國健署列冊追蹤的油症患者總數為1,886位。 然而,油症受害者真的走出陰霾了嗎? 40年之後,台灣社會真的記取教訓了嗎? 1979年, 氯痤瘡 一顆顆出現在台中惠明盲校的院童身上,刺破後再長出來的不只是膿包,更是對未知的不安與害怕。

  6. 2018年12月18日 · 海上人口販運風暴. 2018.12.18 最後更新. 你所看到的圖片,是由一張張上到台灣遠洋漁船作業的漁工臉孔組成。 他們來自世界16個國家,為了改變命運,把自己的護照和身分,交給台灣的仲介和船東,台灣人則向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如北韓、柬埔寨、坦尚尼亞等國家買漁工。 這2萬名低價、多國籍的漁工,就像一個個商品,為了掙一個月300、400美元的低薪,承擔高風險上船,有時會遭遇非人化的待遇。 2016年底《報導者》 「造假・剝削・血淚漁場」調查報導 上線後,引發各界對遠洋漁場上的濫捕與人權剝削議題的重視。 我們持續調查,卻發現不少漁工至今得付出更多「紅包錢」上船、台灣漁船仍有不少未登記的幽靈漁工⋯⋯我們訪問被強迫勞動、甚至被販運至船上的漁工們,那些無法復元的創傷,以及至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