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7日 · 「看到我忠誠了嗎? 請不要在警察離開後殺死我。 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普遍問題。 美國在2000年至2006年間,有3,200名士兵戰死沙場,同期內家庭殺人案,奪走卻是10,600條性命。 然而,親密關係暴力卻往往被封鎖在「家醜」沉默中,難以揭露與解決。 《親密關係暴力》一書,以蜜雪兒.孟森.莫澤(Michelle Monson Mosure)案件開始。 蜜雪兒14、15歲時與洛基.莫澤(Rocky Mosure)交往,16歲、17歲時分別產下他們孩子,克莉絲蒂與凱爾。 1997年從高中畢業後,洛基不讓她外出就業,她逐漸想結束這段關係。 2001年11月,23歲蜜雪兒和兩名子女,被洛基在家槍殺;洛基隨後試圖燒毀部分房屋,舉槍自盡。

    • 多數人不知道自己仍有選擇
    • 臨終教育的不足
    • 每個孤獨自殺的數字都是悲劇
    • 光喊著「我要安樂死」,沒有意義
    •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關門大吉

    多年來,這3%的人基本上都承受著極大痛苦,大部分要不是罹癌,要不就是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譬如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或是亨汀頓氏舞蹈症、帕金森氏患者等。這兩大族群之外的少數幾位,可能是因為重大意外或其他原因,造成四肢永久麻痺或是嚴重癱瘓。 會選擇使用我們服務的癌症病人,雖然知道可以利用安寧緩和醫療,接受深層鎮靜,但是他們想在意識清楚下,自行結束苦痛。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和其他少數人,則是出於不願意讓自己清醒的意識困在一個再也無法正常運作的身體裡,事事仰賴他人,生活沒有品質也沒有尊嚴。 但其實,多數人不管是透過電話還是email找上門來時,都代表他們遇到健康問題或是生活危機,一時之間走投無路,而我們接下來做的就是提供他們選項,告訴他們,其實你還有其他選擇,可以跟哪些專家或團體談談看怎麼做,協...

    在高齡社會,所有人都需要學習臨終議題,包括醫療專業人員、政治人物和一般民眾。但可惜的是,很多瑞士醫生在學校根本沒學到,反而透過聯絡我們來學。 很多來電要我們協助死亡的病人,當我們問他有沒有跟醫生討論緩和醫療或是持續性深層鎮靜、知不知道自己的病人權益、有沒有預立醫療指示的表格等等,他們會回:「那是什麼?」或是「我的醫生跟我說,緩和醫療只有臨終前3天可以用,我覺得太晚了」,事實上緩和醫療可以提早介入,而且還有很多其他事可做。 所以我覺得還是回歸到教育問題。雖然近20年來,瑞士的安寧緩和醫療在我們或其他組織的刺激下已有進步,我們到處演講、訴訟、參與立法諮詢,跟醫生、研究人員或學生聊,近來幾乎所有使用我們服務的病人,都接受了緩和醫療照護,社會也開始討論生命品質和臨終議題,包括預立醫療照護計畫、預立醫...

    緊急逃生門還有更重要的意義──若是受苦的人們發現自己別無選擇,他們就會身處嘗試自殺的風險下。 為了結束痛苦,走投無路的人們會對自己做很可怕的事情──從窗戶跳出去、衝到行駛的火車前、對自己開槍、上吊、服用過量藥物或是服毒,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其他研究皆指出,每個自殺而亡的案例背後,都有更多自殺未遂的人,相關研究數字從10到50不等,代表每10到50名嘗試自殺的人當中,只有1名會成功。這實在太糟了,不管是自殺成功或失敗的人,都會受好多苦,他們所愛的人也會很苦,社會資源也受影響;每個數字都是一個悲劇。 我們應該要讓企圖自殺的人知道:嘿!自己單獨一人嘗試自殺極度危險,你很可能傷己也傷人,別這麼做!你知道你還有其他更好選擇嗎?像是緩和醫療或其他治療、像是協助/陪伴自殺、像是自願安樂死等等,不管...

    我非常強調用字精準,因為不同字詞牽扯到截然不同的內涵和法律條文,所以,每當有人說「我想要『安樂死』」,通常我會追問「你的意思究竟是?」。 「安樂死」(Euthanasia)這個字,根源於希臘語Eu-thanatos,指的是「好的、緩和、溫柔的死亡」。這個字眼長期被當作一個集合名詞,像是一把大傘,傘下容納了各種關於善終的想像,所以如果沒有進一步釐清你想的是哪一種型態,容易出現誤解。 目前在全球少數國家合法的型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願安樂死」(Voluntary Euthanasia),也就是意識清醒的病人在無治癒可能、痛苦難耐等情況下,可以要求醫療人員協助他服用或是施打藥物死去,這僅限於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以及加拿大。至於醫療人員在病人非自願下直接施打致死藥物,目前在全球都是非法的。 另一種...

    有些人會批評「尊嚴」帶動瑞士「自殺旅行」風潮,老實說,我覺得會這麼想的人很荒謬。一來這是「醫療旅行」,一點都不新鮮,30年前也出現所謂「墮胎旅行」──當一國不允許女人自己決定到底要不要孩子,不允許墮胎,這些女人就移動到另外一個允許墮胎的國家。更何況,如果一地限制多、不自由,人們本來就會遷移到更自由的地方。 如果抱怨來自瑞士國內,我得說抱歉,我認為這是人權,德國人、澳洲人、台灣人都和瑞士人一樣,可以前來行使選擇自由權。如果是來自國外,我會覺得別再抱怨了,起身改變自己的國家好嗎?讓你們國家的人民也享有像瑞士人一樣的人權好嗎? 這也是為什麼「尊嚴」一直在歐洲、加拿大甚至澳洲等地打官司,因為我們希望其他國家的人民也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享有相同的自由,這麼一來,如果所有國家可以把「臨終自由」納入醫療健...

  2. 2021年7月7日 · 2月在底特律郊區一個寒冷早晨,賈桂林.坎貝爾(Jacquelyn Campbell)站在廣闊講堂裡,身後三個大螢幕讓她身型顯得渺小。 這天早上她從位於巴爾的摩(Baltimore)家趕來這裡,向上百名觀眾講述她30年前提出「危險評估」( Danger Assessment )量表。 起初, 「危險評估」量表 是為了幫助健康照顧人員識別急診室裡潛在家暴受害者,到了今日,或許已經是判別親密伴侶攻擊、家暴處置方式與受害者意識最重要一項工具。 受害者在「危險評估」中所給出的答案,將決定事情接下來發展:不論是加害者遭到逮捕、進入訴訟、被判有罪,或是受害者提出控告、被送進收容所、展開一整套法律程序。 這往往將確定一個更嚴峻結果:某人將是死還是活。

  3. 2019年12月30日 · 本書作者茱蒂絲.斯泰西 (Judith Stacey)為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學系與社會學系教授。 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用婚戒「套牢」對方、孕育下一代,似乎是主流社會對幸福人生唯一想像。 然而,斯泰西透過橫跨三大洲民族誌描寫,讓讀者明白,幸福家庭樣貌從來不是一個模子印出來。 「家庭多樣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常態,反而是強調「正常家庭」這個意識形態本身,更容易助長歧視、傷人信念與政策。 洛杉磯性愛活躍男同志充滿父,南非一夫多妻家庭有情有義,雲南摩梭族兩千年來早早實踐了紀登斯提出「純粹關係」。 如果以翻轉我們先前理解程度,作為學術研究貢獻度指標,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絕對是部令人驚喜力作。

  4. 2018年10月26日 · 迎頭撞了上去,這才發現恥辱原來是個空殼. 回到張翎新作《勞燕》,故事從抗日寫起,書中有一個鮮明女性角色「姚歸燕」,在一幫總是逃逸出走男性之中,她有一種內斂勇敢,那種大器彷彿與生俱來。. 《勞燕》敘述者是三個亡靈,以追憶 ...

  5. 沈秀華/美化母職,卻忽略母親勞動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單位:%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歷年性別與婚姻狀況別勞動參與率」 第二個現象是,女性作為家庭經濟責任加重以及越來越多女性同時處於職場與家庭兩頭工作壓力中。 數據顯示,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持續成長,尤其是有偶以及離婚、分居與喪偶兩女性群體勞參率成長更是明顯。 同時段,單身女性平均勞動參與率從57.12%只有微幅成長到60.39%,有偶女性平均勞參率在同時段則穩定增長,增加了近16個百分比(從1980年33.23%增加到2013年48.94%)。 (註一 )而失偶但有養育責任婦女勞參率,也增加許多。 (註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精神,是自由思想條件。

  6. 2024年3月12日 · 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2022年結婚對數12萬4,997對,與10年前相比,減少1萬8,387對。 交朋友、談戀愛,步入禮堂,已非現代人必然人生選項;建立長遠親密關係所需要大量時間與精神投入,更不是人人都有條件或意願負擔。 我們發現,多元「無體溫關係」正在浮現:鐘點出租情人、線上社交軟體、矽膠娃娃⋯⋯這些親密關係背後,是怎麼樣心情與投射? 對於愛的想像和實踐,有什麼變化? 「無體溫關係」幾乎消除人們相處過程負面情緒,會對經營人際關係帶來影響嗎? 這集,「娃友」和「芸芸」來到節目當中,和現場聽眾一起分享他們面對內心需求、尋求不同親密關係形式,同時也仍不時遭遇社會壓力歷程與心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