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1 天前 · 謝以萱/紀錄片盛宴後的迴響 從紀錄片影展台灣資源分配不均 作為影展團隊的一員,看到這篇在影展結束後刊登出來的文章相當高興,辦一個文化活動最怕的就是「船過水無痕」,煙花似的轉瞬即逝,但卻沒留下太多討論,那會讓活動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而沒有充分地與大眾溝通。

  2. 2021年6月30日 · 1992年,蘇曉康和妻小一家三口在美重聚,不料隔年夏天,一家遭遇了重大車禍,妻子傅莉一度被認為可能成為植物人,雖然最終保住了性命,卻終生與輪椅相伴。 他開始經歷嚴重的憂鬱,曾想在公路上終結自己的生命;巨大的變故讓他帶著妻兒搬到遠離喧囂的德拉瓦(Delaware),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長達15年。 鎮日陪伴著傅莉從腦傷中復健,也慢慢從小紙片中重拾寫作的蘇曉康,後來出版了 《離魂歷劫自序》 (1997)和 《寂寞的德拉瓦灣》 (2013)這兩本書,但都不像年輕時的大敘事書寫,而回到非常私人的、生命的追尋。 寫作過程中,他才知曉古人說的「淚濺」,「真的,鏡片一次次因為眼淚的滴落而模糊不清,濺灑面前。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1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2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3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4
  3. 2016年1月28日 · 61歲的知名火箭科學家陳彥升即是一個例子。 曾在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工作的陳彥升是高雄鼓山人,父親是船老闆。 當年台灣農業生產力不斷增進,農漁民多半死忠支持政府,陳彥升家的牆上,總掛著第7屆省主席黃杰給父親的「績效優良」獎狀。 就讀鳳山高中時,教官要求入黨,他成為國民黨黨員;1974年在淡江讀航太系時,國民黨知青黨部的校園支部裡,他被視為優秀青年。 一路從未懷疑過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陳彥升,直到1979秋天到美國讀書的那年,台灣爆發美麗島事件並進行大審,「那個審判過程,在美國報紙的報導上,我看到施明德、陳菊的主張,很合理啊,追求民主的價值,為什麼會被抓呢? 」他說。 這個事件對當時許多留學生帶來極大影響,學生們的意識在各種禁書、演講、活動中轉化,而陳彥升也改變了他的國家想像。

  4. 2020年9月26日 · 午飯時,殺手死盯買辦臉孔,買辦不知情吃喝說笑。 日本朋友慣殺人,見了都不寒而慄。 誰知道你哪天出門會撞上瘋子,死得這麼冤枉呢?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1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2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3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4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5
  5. 2022年12月15日 · 「劫後餘生啊! 劫後餘生! 」他說了兩次,「我們是這樣過來的。 」倖存不易、世事無常,他眼裡焦點始終定焦在老百姓,關注百姓的食、衣、住、行,常民生活,便是《漢聲》的根底。 當年吳美雲口中「Angry Young Man(憤怒的青年)」的黃永松,50年如一日,還踏在時代激流的滾石上捕捉加速流失的民俗藝術。 Angry,不再如昨日張狂少年擺在臉上、已收藏在今日老人的心底。 依然是仙風道骨,依然是一件多口袋的攝影背心,隨時要上路田野的姿態。 黃永松,50年如一日,踏在時代激流的滾石上捕捉加速流失的民俗藝術。 (攝影/余志偉) 傾斜無頭的裸身背影.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1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2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3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4
    • 承歡記中國人線上看5
  6. 2016年10月21日 · 民歌運動出現的70年代中期是台灣戰後歷史一個黎明將至的關鍵時刻,從黑暗的地平線上浮現出許多新的價值與思想,不論是政治或是藝文。 然而,相比於其它文藝領域在那個時代是以現實與鄉土作為新典範,並試圖挖掘被官方體制長期湮沒的島嶼歷史與社會矛盾,民歌在這樣一個時代精神轉向的列車中,卻是坐在比較後面的車廂。 70年代初,民間社會從長久的政治禁錮之中日益騷動。 保釣運動衝擊著國民黨政權脆弱的正當性,也讓民族主義的困惑問題開始糾纏著這座島嶼。 另方面,1972年開放增額立委選舉,黨外人士開始透過日益組織化和雜誌的啟蒙,逐步推進反對運動。 政治氣氛的改變也影響到文化界,更多的新文化力量出現,戰後出生的新世代青年開始「回歸現實」、凝視腳下的這塊土地。 民歌青年們當然是受到美國60年代民歌運動的影響。

  7. 長篇小說《複眼人》原出版於2011年,觸動吳明益是一則關於公海上垃圾渦流的新聞。. 經過5年,這本書從台灣走向世界許多地方,售出美、英、法、中國大陸、捷克、土耳其、印尼、衣索比亞、印度、匈牙利10國版權,成為國際關注度最高的台灣作家;垃圾渦流 ...

  1. 相關搜尋

    承歡記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