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0日 · 除了咳嗽流鼻水還有哪些症狀需注意? 《報導者整理出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及說明並由專家學者一一解析釐清政策轉變前後的考量和疑慮社區感染威脅增防疫政策翻轉. 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 (攝影楊子磊Q搭乘大眾運輸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 2月7日衛福部網站便發布訊息,在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必戴口罩,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情形,只要遵守口罩使用三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 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擔心不戴口罩會被感染。

  2. 2021年8月22日 · 新北市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在5月疫情爆發期第一週就接聽了544通防疫報案電話。 (攝影/林彥廷) 「我會陪著你! 」在救護車到來前,爭奪急救黃金期. 蘇品侑在消防領域已經11年了,頭6年她在一般消防分隊裡頭捉蛇、救狗、打火⋯⋯,她同時具有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資格,能夠進行急救、插管,但因為在一場救火任務中受傷,5年前轉到了救指中心接起電話,再將案子轉給自己的同袍。 「在消防隊工作是體力活,什麼都不用想,救人就對了。 但這裡(救指中心)不一樣,除了單兵作業,更多是第一時間快速了解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常遠端搶下急救黃金時間,教導民眾做心肺復甦術(CPR),直到救護車抵達,」她解釋。 但119畢竟是急救電話,疫情強制讓救災慢了下來,還是常讓蘇品侑陷入兩難。

  3. 本文將以公共衛生基本原理,審視台灣公衛體系及其傳染病防治,並分析趨於個人主義的防疫策略,恐無助將朝向醫療化、商品化及市場化傾斜的公衛體系拉回正軌。 台灣早期公衛政策:「預防優於醫療」的社區防疫擊敗多種傳染病. 公共衛生是門經由社會集體、有組織的力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其體系包括預防與醫療兩大部門。 它有兩大基本原理: 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強調「公共性」、「集體性」、「組織性」。 人類健康及生命深受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因此公共衛生問題有明顯的「公共性」,必須經由社會集體、有組織的力量來推動,才能有效促進全人口──而不是個人──的健康。 基於全民健康問題的「公共性」,政府有責任與民眾集體、有組織地共同推動促進及維護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工作。

  4. 2021年6月16日 · 但由於這個安排將延緩65歲到74歲高危險群接受施打的時間究竟指揮中心將如何認定國家關鍵設施必要工作人員與運輸倉儲業者的範圍需要更清晰的說理。 因著這波疫情,台灣民眾的命運更加緊緊相繫。

  5. 2021年6月16日 · 報導者訪問多位第一線的醫檢師和公會找出背後關鍵問題實驗室資源未有效調度北部驗到手軟南部提早下班數位政委唐鳳神救援改善通報系統卻只改了一半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LIMS速度快了但卻與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IDA無法連動結果仍需靠人力手動上傳6月15日指揮中心公布最新廣篩策略將採購快速PCR檢驗儀並分散到各地是否真是解方? 一線醫檢的憂慮又在哪裡? 6月4日傍晚5點,國內疫情仍處於高峰之際,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接受《報導者》訪問前所傳的訊息: 「下班了,我們今天操作150件PCR檢驗,使用高通量PCR(指高通量檢驗儀)準時下班。 」

  6. 報導者取得獨家內幕指揮中心下有專家半年前即建議快篩試劑整備並進行大規模感染社區演練但被指揮中心否決台灣防疫物資中完全沒有快篩相關品項以致於如今在疫情爆發後緊急上場救援的國產快篩試劑存在缺乏大量檢測驗證的隱憂

  7. 疫苗審查採購和施打政策三者間應是獨立水平運作此次擦槍走火的關鍵環節其實不僅在台灣獨創擴大二期臨床試驗成果通過緊急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標準更是隨全球疫情及疫苗發展變化決策未與時俱進形成和宣布的過程一貫採取密室審查的方式失去持續與社會溝通及開放大眾檢視的空間。 當網路輿論戰搶走了主戰場,疫苗解盲審查便走樣成全民對政府疫苗政策的「信任」審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