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9月26日 · 一. 防身四大觀念: (一)隨時提高警覺. (二)迴避危險情境. (三)冷靜面對歹徒. (四)迅速逃離現場. 二. 器材防身市面各種可資使用之防身器材,如警鳴器、哨子等。 亦可利用周遭之物品,如髮夾、鑰匙、筆、雨傘、樹枝、沙土、石等等。 (使用方法:例如:鑰匙以食指及中指夾住、筆用握筆方式,再以拇指壓住筆頭攻擊等) 三. 技巧防身1、要以硬軟: 1、婦女身小力弱,要以小搏大: 須以身體堅硬的部位,來攻擊對方柔軟脆弱的部位,才能奏效。 身體堅硬而可用來攻擊的地方,如拳頭適合來攻擊對方臉部、鼻樑處。 指尖用來攻擊對方的眼睛。 手刀用來攻擊對方咽喉。 膝蓋攻擊對方的襠部。 掌心用來對方下巴,等等。 2、動作必須快、狠、準:

  2. 2017年10月11日 · 1.幼兒防身第一招. 口訣:小心! 動作:蹲下. 招式:蹲馬步. 預防傷害遭到攻擊頭部臉部時迅速蹲下閃避。 2.幼兒防身第二招. 口訣:稻草人. 動作:膝蓋抬起. 招式:獨立步. 預防傷害單腳抬起保護膝蓋重要部位防止踢擊的傷害。 3.幼兒防身第三招. 口訣:打叉叉. 動作:伸懶腰、雙手揮舞.

  3. 2019年3月9日 · 首頁 » 提升數字敏感度的兩款好玩的數學遊戲. 專欄作家 發表於 2019-03-09. 看留言討論. 作者\大紀元新聞網 Virginia Wong黃老師(美國)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經常看到高中學生在基本數字運算方面遇到困難,因而阻礙了他們解決複雜數學問題的能力。 導致數字敏感度(number sense)不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缺乏練習,或者即使有練習都只是機械式地去做,根本沒有經過觀察和深思。 幾年前,我向我的小學生和中學生介紹了兩個數學遊戲。 我們經常在課堂開始時或者下課前玩。 我親眼見證了學生們是如何從「我討厭數學」或「我害怕數學」變為「我知道另一種方法可解決」或「我要繼續用休息時間把問題解決」的態度。 玩中學能提高對數學的興趣與能力(fotolia)

  4. 2022年5月16日 · 日前吳昌騰醫師在臉書「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 」中分享衛教知識,指出發燒的定義為 「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 ℃ ,介於 37.5 ℃ 與 38 ℃ 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 另醫學教科書對不同部位測得的發燒溫度也有不同定義,一般來說: 1、腋溫達37 ℃,即是發燒。 2、舌下溫達37.5 ℃,即是發燒。 3、耳溫正常來說介於上述前兩者間,但目前常用耳溫所測溫度,兩歲內是38 ℃以上才算發燒,3-10歲為37.8 ℃以上,而11歲以上為37.6 ℃,肛溫則達38 ℃以上才算發燒。 目前衛福以耳溫測量入境者溫度,當耳溫測量達37.5℃作為體溫篩檢的發燒準則。 推薦閱讀: 孩子出遊發燒了怎麼辦? 退燒處理報你知.

  5. 2019年5月23日 · 首頁 » 學步期的幼兒為何常用推打咬的攻擊表達情緒該如何改善?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發表於 2019-05-23. 看留言討論. 作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 編譯. 學步階段的幼兒總是以「自己」為中心,不僅無法理解對方或是將心比心,當遇到不順己意的事,更是用侵略性方式來處理,例如推、打、咬,這些行為總是令父母親頭疼不已。 如果害怕家中的孩子因為不會分享玩具而永遠交不到朋友,那麼請放心吧! 通常到了4歲情況就會改善了。 孩子在4歲左右會更清楚地理解為什麼分享很重要,而且也更能夠自我控制情緒。 幼兒在蹣跚學步時,時常會為了憤怒或領土等問題而出現攻擊性行為,像是推、打、咬人等,這些都是與「自我中心」心態有關。 然而,有的時候孩子卻是沒有理由地就出現這些行為,這樣的情況反而更令父母擔憂。

  6. 2018年7月1日 · 一、有沒有昏迷或失去意識? 林正峰說,如果有昏迷或是失去意識,表示有腦內出血的狀況,有些人可能是暫時失去意識就醒來,而失去意識的時間愈久才恢復意識者,腦傷可能愈嚴重,所以不只是一直持續失去意識者要小心,如果失去意識比較久才恢復者,最好也要就醫檢查,否則家長也要持續觀察小朋友的狀況。 二、有沒有外傷? 如果有外傷也需要趕快就醫,通常像腫個小包或是瘀血會自行吸收,如果有出血的傷口,家長一定要學會如何初步快速止血;如果出血量較大,像是軀幹的出血、下肢的出血,一般可以直接從傷口壓迫止血,如果是手的出血,除了傷口壓迫以外,將傷口高舉過心臟的位置,也可以減緩出血量,然後視出血嚴重狀況趕快到附近診所或到醫院就醫處置。 三、三天內有沒有持續噁心嘔吐,或走路不穩、意識不清,或是頭痛欲裂等症狀?

  7. 2023年2月9日 · 媽媽一邊唱著兒歌一邊上下運動腿部讓寶寶的身體隨之起伏腳部動作配合兒歌有節奏的發出咯噔咯噔的聲音讓寶寶感受到開心的氛圍。 目的:培養孩子的韻律感與節奏感。 2.躲貓貓. 玩法:父母與寶寶面對面後,用絲巾遮住自己的臉,假裝躲起來,接著突然打開手露出臉,並發出平時可以逗笑寶寶的聲音讓寶寶開心(音量與動作適當即可,勿造成驚嚇反應)。 再把絲巾放在寶寶臉上,看寶寶是否會自己拉下來笑。 目的:發展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也就是讓寶寶形成「暫時看不到的人物或物品其實並沒有消失,它還是存在的,只是暫時看不到而已」的概念,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3.照鏡子. 玩法:父母抱著寶寶照鏡子後,帶著寶寶的手探索、觸摸、認識自己的五官和身體,並且給予聲音的連結,比如摸鼻子時,告訴寶寶:“這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