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14日 · 12月6日在新北市板橋的全聯賣場外開設的疫苗接種站提供民眾免預約注射疫苗。 (攝影/林彥廷) 然而,由於施打率最低的75歲以上族群,未必是前開24種特定行業的從業人員或出入人員,因此 禮券 及提高施打的便利性等上述手段是否果真能有效 ...

    • 病人若都往六大傳染病防治醫療網送,醫院會被衝垮
    • 「長照b據點」+「社區醫療群」做樞紐,可分攤醫療能量、當疫情防火線
    • 不同的危機:「Sars是醫院滿到社區,現在是社區滿到醫院」
    • 廢馳已久的社區公衛體系:衛生所和基層醫師防疫能量弱化、公衛護士竟只能「穿雨衣」防護
    • 減少病人進出醫院風險,遠距醫療規範卻仍不明確

    「現在急診壓力非常非常大,不趕快好好處理,恐會有醫院爆開,」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顏慕庸受訪時疲憊地說。 當病毒進入社區,亟需社區基層醫療先行把關,擔負分流、篩檢與輕症隔離任務,精準分配醫療資源,守住醫院醫療量能。過去一年多來,無論民間、醫界皆再三提出未雨綢繆、建置社區醫療防疫模式的建言,但回應有限,甚至被視為無病呻吟。 18年前的SARS,顏慕庸第一位響應號召,到已封院的和平醫院支援。當時多名醫護人員因抗疫殉職,院內感染控制至關重要,最後是透過病患到院前分流、汙染分區的動線管制,再藉由每個區域節點皆設酒精乾洗手等措施,保護醫護免於染煞、避免病患與家屬院內感染,阻斷「社區─醫院─社區」惡性循環,成為抗煞成功的基礎。 「醫護第一、病人次之,先顧好醫護再處理病人。」保住醫...

    指揮中心與醫師公會、各協會今天討論醫療人力整備與廣設社區篩檢站的可能性。總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希望號召更多醫療人力做社區與醫院的採檢,並討論保全醫院量能、降載的共同指引,避免少數醫院衝量。 目前在台北市中興醫院、和平醫院、剝皮寮、仁濟醫院舊址設置的4個快篩站,截至昨天(16日)共篩檢2,274人、陽性有245人,陽性率達10.8%。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洪德仁表示,「目前看到的狀況是,快篩出來的結果,與PCR的結果一致性很高,」這代表快篩效果好,且有其重要性,目前除了台北市以外,新北、宜蘭也開始陸續設置社區篩檢站。 醫師公會開始協調基層醫師加入協助社區篩檢站的行列。洪德仁表示,耳鼻喉科醫學會已有超過300名醫師表示願意投入第一線: 當一個次分區內的社區發生群聚現象,...

    顏慕庸這套社區流行動線管制的規劃早在去年就提出,也不乏醫界與公衛學者從去年疫情爆發之初就不斷呼籲超前部署、建置社區防疫。但當時台灣疫情防治有成,居安思危的建言鮮少被採納,甚至被視作烏鴉。但肩負社區防疫樞紐的基層醫療,看在第一線從業者眼中過於鬆弛,當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出現,政府欠缺事前防範,只能跟在迅速擴散的疫情後面跑。 公共衛生理應組織社區資源,為公眾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但發展社區健康照護,卻是民間熱、政府冷。 曾任921重建委員會執行長、長期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嘉義縣新港鄉「小鎮醫師」陳錦煌去年4月發起「COVID-19全國社區防疫行動聯盟」: 陳錦煌的構想是由下而上,以鄉鎮區公所為範圍,成立以「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的「社區防疫行動聯盟」。整備各社區中公、私及專業者的既有防疫資源,特別...

    公共衛生理應組織社區資源,為公眾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但陳錦煌發現,26年來台灣推動全民健保,俗擱大碗,各國稱羨,但論量計酬的給付制度、醫療體系發展頭重腳輕、賺錢及業績導向而忽視公衞預防。而民眾看病如逛夜市,迥異於美國長期穩健的家庭醫師制度,醫病關係薄弱,不利預防工作。 陳錦煌點出台灣當前三大防疫危機: 但前提是,早年是傳染病防治尖兵的衛生所,現在也因經費與人力不足,公衛角色和任務都被邊緣化。成功大學公共衛生所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陳美霞也指出,衛生所是與當地居民是最貼近的基層公衛系統,也最了解一地的人口組成與年齡結構,具備既有的疫苗儲放設備,也有長期施打疫苗經驗,應開放衛生所也能執行COVID-19疫苗接種,而不是有能力移動的人擠進醫院,有真正需求的長輩、弱勢者仍卡在社區。 ...

    台灣近三日的確診人數引爆社會焦慮,但受訪的醫療與公衛人員皆認為,從流行病學角度,真正的大流行恐怕還沒開始。能減少病人出門及進出醫院的機率,就是降低病毒傳播或感染的風險。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台東都蘭診所創辦人余尚儒說: 深耕在宅醫療的都蘭診所,現已採電話聯絡患者,若情況穩定且藥物充足就不必訪視,病人有COVID-19疑似症狀,本人或照顧者又在症狀出現前一週內接觸來自疫區的人超過15分鐘,即轉送篩檢醫院,若否,則由醫療人員著防護裝備訪視。診所自行分流,居家醫療的醫師不進診所看診,也請所有居家病人記錄訪客名單,做好家庭訪客的實名制。 余尚儒表示,在宅醫療在現階段能做的,就是保護居家病人避免不必要接觸,「病人居家是最安全的,在不同案家流動的醫護對他們來說反而危險。」 醫療人員方面,從國外的經驗來...

  2. 2022年1月20日 ·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在2020年11月首款COVID-19疫苗即將問世時發表報告,指出 民調數據 顯示,只有約一半的美國人想要接種疫苗,四分之一的人不確定,四分之一的人不願接種疫苗。. 另一 民調也提到 ,將近8成的美國人認為,COVID-19疫苗可以在短短一年就緊急 ...

  3. 2021年6月16日 · COVID-19疫苗陸續到達台灣接種範圍擴張到醫事人員之外後許多爭議卻接連爆發縣長同住的家人診所志工醫院董事行政院長幕僚醫院院長的親友或VIP病人這些非高風險者搶先接受疫苗因為濫用特權」,導致社會譴責聲浪不斷。 雖然指揮中心火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29條追究醫療機構未配合預防接種政策的行政責任,檢調單位也立即調查當事人是否涉及侵佔或詐欺等刑事責任,爭議事件仍層出不窮。 大眾對於COVID-19疫苗施打順序的3個常見問題. 隨著疫情發展,疫苗排序不斷滾動式調整,接種單位應變不及所導致的混亂與不便,在在引發民眾對疫苗施打決策的不信任。 這衍生出幾個嚴肅的問題,必須思考。 問題1:為什麼需要遵守疫苗施打的優先排序? 犧牲小我可以換來什麼?

  4. 2020年3月17日 ·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主攻mRNA疫苗的美國麻州生技廠Moderna Therapeutics合作下開發的mRNA-1273疫苗3月3日正式啟動預計將招收45名健康成人展開第一期人體試驗17日已出現首批測試者4名志願者實際接種了疫苗但是否有抗體

  5. 2020年4月10日 ·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冠肺炎)自2019年12月底中國傳出疫情後,全球已170萬人感染、10萬人死亡。台灣1月20日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21日出現首例病例,這支新型冠狀病毒侵台83天,至今(4月11日)已有385例確診、6人不幸死亡。不只台灣,全球疫情都迅速進入大噴發期。

  6. 療效評估標準 針對療效評估部分考量台灣與美國疫情差異難以直接在我國執行大規模疫苗療效驗證試驗食藥署於年初即開始思考如何支持國產疫苗療效為此食藥署於第一批AZ疫苗在3月於國內開始接種時委託部立醫院執行研究計畫蒐集200位國人接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