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8月28日 · 圓貶值」是近年來國際間最熱門的經濟議題之一,以圓與新台幣匯率為例,2011年時,圓兌新台幣的匯率為0.39元(相當於1元新台幣換2.6圓),2019年之後日圓一路貶值,今年(2022)7月到了25年來的新低點0.219元,今天(8月29)最新匯率只有約0.22元(相當於1元新台幣換4.5圓)。 圓大貶值,讓熱愛日本產品與日本旅遊的台灣民眾掀起一陣換圓風潮。 許多人都很期待疫情過後,早日飛到日本大玩特玩、大買特買。 這篇報導我們想讓大家了解,圓貶值也是一種「經濟策略」,它對日本民眾和其他國家會帶來什麼影響? 日本政府現在又面臨什麼樣的兩難危機? 圓3年貶3成,為什麼錢會「縮水」? 圓貶值究竟多嚴重呢?

  2. 2024年3月11日 · 2014年3月21晚間,立法院議場內的群眾正在入口處模擬應對警方攻堅的防守措施。(攝影/楊子磊) 引發占領的契機不只《服貿協議》,也與當時民間抗爭蜂起的社會氛圍相關。自2008年起,台灣陸續發生多場環境、勞工、土地運動,群眾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持續累積,最終匯聚成占領立法院的聲浪。

  3. 2017年12月16日 · 中南部反空污大遊行以「終結一個天空兩個台灣」為主題,17在台中、高雄兩地展開,光是台中就有近萬人參加,台中市長林佳龍、彰化縣長魏明谷、南投縣長林明溱、嘉義市長涂醒哲4位縣市首長皆出席遊行,並對遊行民眾開出承諾,宣誓反空污的立場。

    • 在台灣,墮胎仍是刑事犯罪
    • 反墮胎公投頻浮出,女性健康權不能再倒退
    • 曖昧不明的「惡意傳染」定義
    • 台灣能否跟上國際u=U共識?

    但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台灣的《刑法》中,就會發現第24章「墮胎罪」,從288條至292條,仍把「墮胎」列為犯罪行為,甚至只要分享「墮胎」的方法或物品,就是一種犯罪行為,且有刑期或罰則。這些陳舊過時而又侵害女性身體自主權及健康權的條文,至今仍未消失。 雖然我國有《優生保健法》第9條,保障部分女性在某些情況下墮胎合法的權利,例如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並在《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第15條訂定可施行人工流產的懷孕週數。但《優生保健法》第9條仍規定,即使在這些情況下,已婚婦女墮胎需取得配偶同意,未成年女性墮胎需取得家長同意等規定。 這不僅長年被婦運團體質疑會導致某些女性不敢尋求合法醫療資源,反而將墮胎持續地下化,也侵害女性身體自主權及健康權;同時,這樣的規定仍然是違反國際法的人權保障。

    更令人憂心的是,2019年10月有宗教團體提出公投連署案,要求只能「合法化」懷孕8週以內的墮胎行為,遭婦產科醫師質疑現實生活中,許多女性經期不規律,發現懷孕時往往都已超過8週,這種修法建議根本反而是再度將懷孕女性陷於危險處境。 幸好這份公投案並未成功。但2019年11月,宗教團體再度提案,要求墮胎應該加入「6天思考期」,且這6天思考期要求女性必須接受非由醫師所進行的「諮商輔導」。中央選舉委員會並於2020年3月27日舉辦聽證會,6月12日進行公投案審議。 各種限制墮胎的法令,都將導致對於女性的直接或間接歧視。在充滿懷疑和恐懼的文化中,這些法律所產生的後果,通常是導致危險的延誤醫療、或被拒絕照顧,也導致對流產婦女的懲罰和起訴。特別是以全民健保及防疫為傲的台灣,對於女性的健康權及身體自主權之保障...

    有些立法者認為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阻止跟懲罰惡意傳染,並鼓勵大家揭露及進行愛滋篩檢。但事實上,有研究也顯示出這些法律無助於降低愛滋傳染,反而助長恐懼及歧視,而讓人們更不願意接受愛滋檢驗或治療,或公開討論他們的感染情況。 在某些判決裡面,律師也只能試圖證明感染者只是因為「粗心或疏忽」,才未能即時揭露感染事實。這個「粗心跟疏忽」,有時也可以被解釋為當事人其實並不知道「不揭露」會具有這樣的法律風險,而基於社會普遍對於感染者的歧視,很自然地不會主動想要揭露身分。

    台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將傳染愛滋比照「重傷害」罪,訂定5至12年的徒刑,「未遂犯」亦罰之。實務上,由於基因檢測也無法完全確定傳染源,HIV感染者只要從事危險性行為,往往都以未遂犯判刑2年8個月。 相較於《刑法》第285條隱瞞花柳病而從事猥褻行為,判1年以下徒刑,及《傳染病防治法》第62條不聽從主管機關指示,致傳染於人者,判3年以下徒刑,《愛滋條例》第21條顯然刑期加重許多。 隨著科技發展,愛滋的治療方式也不斷進步,許多醫學研究也證明,感染者只要長期接受治療,若6個月以上皆測不到病毒,也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他人。現在也有數千人在「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應該要修法,主張應該跟上國際社會目前共識,「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U=U,Undetectabl...

  4. 2022年11月10日 · 11月3,200名七股漁民、居民一早搭著5部遊覽車北上,在總統府集結後一路遊行到行政院,並參與下午的立法院公聽會。 搶救七股大地聯盟訴求: 要求行政院立即設置七股光電總量管制,且不得再增設光電

  5. 2021年7月28日 · 隨著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7月2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終於將持續2個多月的三級警戒調降為二級。 在各項社會活動有條件迎向復甦的時刻,日前主計處公布今年6月失業率為4.8%,創下10年來新高,因疫情而放無薪假與減班的人數也大幅增加,而防疫期間的種種限制更使得服務業受到極大衝擊。 從去年到今年,疫情到底對台灣產業與勞工的影響層面是什麼? 雇主的因應方式主要是裁員還是縮減工時? 而受衝擊最大的又是哪幾項產業? 《報導者》與長期關注經濟發展與分配的 共力研究社 合作,透過關鍵數據的分析,具體呈現疫情對於勞動市場與產業發展的深刻影響。 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 疫情下勞工面臨的處境,可能有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

  6. 2023年3月21日 · 由20名機師提出的集體訴訟與國賠案,更是一場名譽的回復之戰。 2021年5月以降,這20名機師一共被居家檢疫1,300多天,他們提出400萬元的國家賠償中,並未將疫情第一年緊急狀態下納入計算,因為重點是要政府給個說法:獨獨針對機師提出加強版清零計畫,科學證據在哪裡? 透過訴訟,要求決策過程應公布接受檢視。 不僅邊境管制、強制集中隔離等作法須透過司法釐清國家機器與人民權益界線,防疫期間的兩場選舉與公裡,確診者因此「被没收」的投票權,更衝撞了民主社會的慣例,台權會直訴決戰憲法法庭。 「好想贏韓國」是台灣人常有的心情,但民主化進程相似的韓國,疫情期間在防疫措施與民主核心下,做出「保障民主選舉機制」的選擇,台灣為何不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