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4月28日 · 3月11日中午日本本島東北方發生了強烈地震海嘯亦隨之而來。. 400公里外東京的大樓左搖右晃人群湧至街頭表參道響起一片焦慮的吼聲股匯市同步下跌。. 海嘯襲擊低窪沿海地帶之後席捲過整座太平洋考驗南亞大海嘯之後設立的泛太平洋早期預警 ...

  2. 2023年9月5日 · 2024年一開年日本西北能登半島就遭遇地震規模7.6的強震造成至少48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多起房屋倒塌道路彎曲甚至引發大火造成約有200棟建築遭焚燬。 日本氣象廳已經解除海嘯警報。 地震發生當時,日本NHK主播疾聲呼籲立刻避難。 地震頻繁發生的日本對於大地震的因應清楚明白, 生存不是靠運氣,是靠準備。 2023年9月1日,是關東大地震一百週年,悼念之餘也引發了憂慮。 下一次大地震發生時,會出現什麼情況? 專家預測, 未來30年內,東京發生七級或更大規模地震的機率為70%。 最糟糕的情況下,將造成6000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如果關西南部的南海海溝發生地震,則可能引發海嘯,造成32萬人喪生。 名古屋大學教授福和伸夫警告,此規模的地震可能攸關日本存亡,並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

  3. 2024年4月25日 · 編譯. 張詠晴.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4-04-25. 瀏覽數:4374. 台灣餘震不斷連續睡眠變得珍貴也讓人驚惶不安許多人也出現暈眩噁心或是間歇性出現是不是又在搖的幻覺同樣位處地震帶的日本已有相關研究並稱這種震後持續暈眩的情況稱為地震醉」。 科學研究顯示,地震,無論強度大小,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 2021年一份針對日本熊本地震後的調查,提出了「地震後暈眩症後群」的概念。 熊本2016年連續三天發生規模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日本研究人員在震後12週調查3656人的身體狀況。 超過42%受訪者說,他們出現「搖晃幻覺」,包含眩暈、頭暈,以及即使站在穩固的平地上,依然感受到搖晃或移動。 某些人反映,失去平衡的感覺會長達4個月。

  4. 2011年4月28日 · 阪神地震是二戰後日本規模最大的地震全球史上最貴的自然災害也促成了日本近代最重要的防災應變體系改革在這次東北大地震中發揮功效。 阪神地震前,沒人料到規模如此強烈,從中央到地方,從消防隊到自衛隊,完全應變不及。 日本政府與專家學者,事後檢討整理出三大缺失,進行改進。 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央沒有強有力的統一救災指揮單位。 不僅內閣反應遲鈍,也無人迅速協調中央、地方各單位的救災行動。 教訓一:必須要有最高層級、事權統一的救災單位. 地震在清晨五點多發生,時任首相的村山富市,卻在七點才得到報告,上午十點召開的內閣例行會議,也沒有討論地震災害。 會議結束時,木造房集中的神戶長田區,已一片火海。 首相主持的政府救災總部,在第三天才成立。 當時,首相官邸設有中央防災會議,但沒有實際功能。

    • 地震發生時
    • 當地震停止時
    • 採取疏散避難的時機
    • 若受困屋內
    不要驚慌保持冷靜,先想想怎樣保護自己免於受傷,並採取行動。
    生命比什麼都重要,地震發生時,首先要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尤其是保護頭、頸部。
    找一個堅固的桌子下躲避。
    注意掉落的家具和物品。
    確認家人的安全。
    迅速的關掉瓦斯。
    如果火災發生則需迅速滅火,無法滅火時,立即離開火場。
    檢查出口是否暢通。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不穩,行動困難,且擔心建物嚴重受損,恐在餘震時導致傷亡。
    高處物品掉落,家具、書櫃明顯移位、搖晃或翻倒,且擔心建物嚴重受損,恐在餘震時導致傷亡。
    聽到「建築物有異聲」類似「碰、碰」巨響時,此代表部分建築物之磚牆或混凝土受擠壓破裂。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牆、樑、柱爆開或明顯變形或倒塌。
    撥打手機告訴親友或鄰居所在的位置。
    敲打東西發出聲音讓搜救人員知道。
    吹哨子或其他聲響讓外面的人知道。
  5. 2022年1月4日 · 獨家專訪. 模仿日本起家卻遇藏壽司壽司郎搶市 爭鮮如何守住本土霸主地位? 運動生活. 生活. 遇強烈地震颱風時台北101為什麼不會像海盜船一樣狂搖台北101觀景台層板下掛著一顆金黃色的大圓球──它是風阻尼球 ,會產生反作用力,抵銷外力的震盪與搖晃,裡面的人才不會被晃到頭昏。 文章語音朗讀・ 04:05.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 陳芳毓. 未來城市. 發布時間:2022-01-04. 瀏覽數:23726. 到過台北101觀景台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層板下掛著的一顆金黃色的大圓球——它是風阻尼球 (Wind Damper),全名為「調諧質量阻尼器 (Tuned Mass Damper) 」。 圖片來源:台北101 Taipei101.

  6. 2011年4月28日 · 林倖妃. 天下雜誌468期. 發布時間:2011-04-28. 瀏覽數:44051. 一場規模九. 的地震震動日本也撼動科學界地震發生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已經接受七八家電子媒體採訪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聲音疲憊地說,「科學是經驗的累積。 但這次災難,完全打破一般科學預期,」灰白的嘴唇緊閉著。 因為,從日本宮城發生規模七.二地震時,他就密切注意發展。 隔日,出現六. 餘震。 沒想到,接著竟然出現九. 的主震,之前的地震原來僅是示警的「前震」。 他連說好幾次,「太不可思議了。 令人憂慮的是,台灣和日本的地質環境非常類似。 因受到板塊擠壓,全台到處分布「破碎帶」和「斷層」,地質很不穩。 而人口最集中的大台北地區,已經有三百年沒有發生過大地震,蓄積能量隨時可能釋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