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約 2,830,000 項搜尋結果

  1. 類型 [編輯] 中元法會普渡的祭方式主要有三種: 「三案式」:分為上案(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地官大帝、救苦天尊與眾神 佛,只放素食、水果)、中案(普渡真君,只放素食、水果)、下案(好兄弟,可放牲禮、罐頭、泡麵等)。 一共擺放三張神案,紙錢、祭品各異。

  2. 農曆 七月 中元 普渡時,民間都先祭「面燃大士」,道教稱「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 真君」,俗稱「大士爺」或「普渡公」。「面燃大士」是諸鬼之王,統領七月時在人間接受香火的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起源,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 ...

  3. 面燃大士或面然大士(然是燃的古字),又稱焦面大士、焰口鬼王,原為佛教 護法,後成為道教的著名神祇,俗謂「大士爺」、「大士王」、「普渡公」或「普渡爺」。 原在佛教中是形容「顏面被火燃燒的鬼王」,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1] [2] [3],釋迦佛的弟子阿難陀尊者為解救餓鬼面然,其間讓 ...

  4. 盂蘭盆會(梵語: उल लम बन、ullambana ),又稱盂蘭勝會、盂蘭法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閩南地區、臺灣又稱為公普或聯普(相對於家庭、機構的普渡「私普」),是中元、佛歡喜日與盂蘭盆節的祭祀儀式。 各地、各族群及各宗教派別有不同的儀式。

  5. 中元普渡由清水的三十二個里輪流舉行 [9] [10]。過去此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普渡,後管理委員會因鑑於中元節當天家戶都舉辦私普,即將公普延後到七月二十一 [11]。頭家是每十年一循環,爐主是卅二年輪流一次 [10]。

  6. 客家習俗大都是唐宋時期從中原移民時所帶來的。 在歷史發展中,融合有一些土著少數民族的風俗。因客家人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地緣文化。客家風俗在不斷演變和發展,有的現在仍然流行於客家民間,有的則在過去曾流行。

  7. 地藏王菩薩. 例祭. 農曆五月初一、七月尾日(廿九或三十). 建立时间. 大清 乾隆 二十二年(1757年). 地圖. 新莊地藏庵 ,又名 大眾廟 、 大眾爺廟 ,是位於 臺灣 新北市 新莊區 立人里的 地藏庵 ,其 大眾爺 繞境(俗稱「新莊大拜拜」)被列為 新北市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