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0日 · 去年(2023)12月底,一名1歲大男童於台北市文山區保母托育期間疑似受虐死亡,時隔3個月,由親友3月10日於 社群平台揭露 ,不但全國震驚、譴責保母,責男童收出養與安置工作的兒福聯盟與訪視社工更成為眾矢之的,史上首位 社工被上銬 畫面更 ...

    • 從被解僱者到電視台社長
    • 公共電視台變質,為保守政權粉飾太平
    • 面對自身的黑暗歷史
    • 轉型正義中的陣痛
    • 百廢待舉中「重拾信任」
    • 「戳破神話」的幕後
    • 以深度調查報導決勝負
    • 新聞主管任命同意制上路
    • 思考電視台社長由公民選舉的可能性
    • 公共與商業利益間的平衡

    「成為社長後,生活出現很多變化;我必須更早起,有時也要工作到深夜,也得與許多人會面,個人生活空間減少許多…,」就任剛滿半年的初夏午後,崔承浩在MBC社長室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道。 早先,步入MBC電梯,抬頭就能看到液晶螢幕上,顯示著一週各台節目收視排名;社長室內,與記者對話的崔承浩,身旁也擺著7台電視,隨時監看國內外影視動向。他剛結束數位內容對策會議,聲音沙啞、臉色疲憊,但眼神表露出堅定意志。 從擁有1,800名職員的主流電視台製作人,到被開除後,轉戰30人的獨立媒體,如今「班師回朝」成為社長,崔承浩的任務,不再是單純的採訪與製片。 現在,他每天得緊湊處理MBC的現實經營問題,特別是媒體環境巨變的幾年間,這家一度最獲民眾青睞的公共電視台,飽受前朝政權箝制後,名譽與收視率同時跌落谷底的多重困境。

    保守派的李明博與朴槿惠掌權9年間,MBC內,對政權表露忠誠者,大舉被提拔至經營層與各部門主管,封殺對政權不利的批判或揭弊報導;組織罷工的工會幹部遭解僱,參與抗爭的記者們,大舉被調離新聞業務。以調查報導聞名的MBC,變質為打壓在野陣營,並為保守政權粉飾太平的化妝師。 「原本南韓電視台信賴度很高,民眾討論議題時,只要一句『電視播出來了』,大家都會相信;但李明博上台後,人們知道電視台被控制,不再信賴電視新聞⋯⋯社會沒有信賴,各界懷疑不斷累積,『陰謀』就油然而生。」崔承浩說道。 他認為當眾人互相猜忌,最後演變為只顧私益,就讓在上位者有機會,侵蝕弱勢與異己,並擴張自身權限。崔承浩將現在訂為讓MBC「正常化」的階段;而力行轉型正義,目的就是要恢復公眾信賴。 競選社長時,崔承浩於政見發表會上強調:「不對昨...

    崔承浩推動組成「正常化委員會」,由資方與工會推薦委員、雙方代表擔任共同委員長,展開1年調查,釐清保守政權時期,台內侵犯新聞自由與獨立、違反公視電視製播準則和主管下達不當指示等弊端,做出懲處要求與對被害者的救濟措施,同時公開防止事件重演的對策,交由經營層做出最後裁決。 「過去10年,MBC報導顯露許多錯誤姿態,比如2012年總統競選期間,出現指責在野候選人安哲秀剽竊論文的新聞,結果顯示毫無根據…還有世越號誤報,當時現場記者與木浦分台,都說非全員救出,結果主管不聽勸阻,持續指示要報導全員救起⋯⋯我們就是在調查這些人。」崔承浩說道。 首爾主管執意發出「全員救出」的誤報過程,也曾在《共犯們》一片中揭露,成為讓閱聽眾最感震撼的橋段。 正常化委員會發現,報導安哲秀剽竊的記者,得手有人舉發抄襲的資料後,諮...

    崔承浩強調,命名為「正常化委員會」,就是要凸顯10年來,MBC原應扮演媒體監督職責,卻轉變為朝對政權有利方向前進的現象「並不正常」。只是,他打出的轉型正義,並非沒有陣痛。 連日來,數家南韓保守派媒體大做文章,指責崔承浩經營層的人事決策,是在報復過去沒參與罷工的非工會成員。 而至今,還有80多名記者與主管,被暫時停職、或調離原工作崗位,接受調查。人力未獲充分調用,導致MBC線上記者,暫時得承受一人分飾多角的更高工作強度,連帶造成多次缺乏檢證的新聞失誤。 僅管認為目前清算過程還算順利,但對外界認為他的部分態度不友善與帶來員工不便,崔承浩回應:「台內當然仍有反對聲音,尤其那些受調查者一定會反對,但電視台大多數員工都持贊成。」 他更說道:「受調查者們主張,調查基準是依之前有無參與罷工來判斷,這並非事...

    歷經之前報導變質與罷工帶來的經營差池,上任半年,崔承浩持掌的MBC,仍處於復原階段。晚間新聞收視率,從原本10年前的7-9%,至今已完全折半,於三大無線電視台中墊底。 此外,戲劇和藝能節目表現也欠佳;每日收視率排行,越來越難找到MBC的名字。崔承浩認為,要同時讓節目叫好又叫座,需要更長時間。 「這段期間,廣告銳減,我正為提高廣告收益而努力;無線台都有類似現象,MBC尤其嚴重,因為三家電視台中,MBC被糟蹋得最慘、信賴度下滑最大,許多能生產好戲劇與綜藝節目的製作人出走,因而沒法做出優質節目。」崔承浩透露目前情況。 MBC衰退期間,碰上媒體環境產生巨變。南韓多出4家有線綜合頻道,其中JTBC因揭發崔順實干政案,聲名大噪,其他節目收視率也已能與無線台平起平坐,並輸出海外。而平板與智慧型手機興起,電...

    為重拾信任,對內力行「轉型正義」,清算並杜絕日後權力干預與「共犯們」助紂為虐,讓新聞工作者正常發揮職責;而面對閱聽眾,崔承浩認為自己的本業─調查報導,得持續在公共電視台扮演重要角色。 他回憶起12年前,自己領軍的調查節目《PD手冊》團隊,獨家披露被稱為「生技神話」的黃禹錫幹細胞研究過程,出現要求團隊成員捐出卵子的職業倫理爭議。 當時,南韓舉國為黃禹錫而瘋狂,沉浸在躍為生技強國的喜悅;各界無法接受報導結果,發動抗議與抵制節目,造成廣告開天窗。但團隊持續追查與送驗,確認黃禹錫宣稱培養出的幹細胞,與原先患者樣本的DNA,並不一致。 不畏輿論壓力,崔承浩在「國家利益」與「事實真相」間,選擇了後者。但當時社長因承受責難與商業損失,打算收手。 崔承浩說道:「我們報導都做好了,社長卻放棄不播。我們持續向他...

    崔承浩認為調查報導是MBC的優勢,須予以強化。上任後,遭政權整頓而沉寂多時的《PD手冊》復播,並開拓新節目《調查計畫:直線》,不僅揭發著名導演金基德性騷擾女演員風波,也披露前總統李明博的資源外交腐敗爭議。 他解釋:「有調查報導扣緊發揮角色的社會,始於不信任的『陰謀』就難以得逞。像世越號等大型事件,為何發生?一般每日新聞要去揭發,條件相當不利,因為不是靠單獨一組記者就能做到,而是要團隊行動,赴湯蹈火。」 「以調查報導,找出讓大家都同意的事故原因,就能讓國民告別世越號慘案的陰霾,成為向前行的契機。那角色得由我們扮演,但做得還不夠充分,MBC和其他媒體都是如此。」崔承浩評價道。 新聞收視率「折半慘敗」當下,MBC提出新變革,每日新聞部門增設10人的調查計畫組。崔承浩競選社長時,就提出政見,主張晚間...

    而如何避免公共電視台被權力干預,讓《共犯們》情節不再重演?崔承浩認為同時強化內部成員與民眾自主決策權,相當重要。 被解僱期間,崔承浩曾主張,新聞主管應由全體記者直選產生;現在,經營層指派主管的制度,已在MBC出現變化。 上月,他與工會達成協議,讓「任命同意制」正式上路──經營層任命統領各部門編採事務的報導局長,並交由新聞部全體職員投票,在投票與贊成率皆過半下,通過人事案後赴任。 而當成員同意案不通過時,公司就得重新任命。這樣的制度,被認為能讓編採自主與專業,受到進一步保護。 但對曾主張的直選,崔承浩立場出現變化,他表示:「我認為直選似乎不可行,因為若由基層成員選出,會造成組織內產生矛盾或分裂,這樣的意見很多。」

    而當下,MBC由朝野政黨與青瓦台各推3人,共9人組成董事會,這被評價易造成誰上台,就能壟斷董事會,並干預電視台走向。為防範政治力介入,崔承浩支持推動往後社長由民眾選任。 曾任MBC工會宣傳局長的李容馬,在近來出版的《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一書中,提到「公民代理人團體」制度──隨機抽籤決定民眾代表,在全程觀看國會檢驗社長候選人操守與能力後,投票選任電視台社長。 對此,崔承浩正面回應:「比起政治圈,市民來決定社長更佳。市民當然也有進步或保守等立場存在,但相較政治利害關係,我認為市民來選任,會對『誰來經營作為全民資產的公共電視台』這問題,思考更多,以此基準選出社長。」 他更說道:「既存具政治影響力的董事來選任社長,不管人選再怎麼好,他們都常依政治傾向來選任,所以公民參與是好的方式。因在野黨仍強烈反對...

    南韓同時存在KBS與MBC兩家公共電視台,獲益結構卻不同。KBS同時接收國民繳交的收視費與廣告資金;MBC全靠廣告,須自負盈虧,這讓百廢待舉的MBC,先天條件更為不利。 「相較KBS,MBC能做出更有趣的節目,也得費心考量較商業化的內容…但我們不能只想到收益,還得為共同體未來揭示藍圖,製播能使共同體成員挺身奉獻、讓共同體發展的內容,這須成為公共電視台根本目標。」崔承浩說道。 儘管三大無線頻道與公共電視台的影響力正在衰退,崔承浩仍抱持一絲理想,他認為以MBC現有規模資源及社會條件,只要努力做出好節目,必能重拾南韓閱聽眾青睞。 「若公共電視台信賴度上升,我認為南韓社會內部也就能打好信任基礎。」崔承浩說。 比起單純商業利益,他仍賦予MBC更高的社會使命。但踏出轉型正義步伐後,MBC未來如何翻轉,仍...

  2. 2023年9月7日 · 根據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法官法》,2023年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施行,殺人等有期徒刑10年以上重罪,將由「職業法官3人」及「國民法官6人」,總共9人組成國民參審法庭,寫下我國民主進程與司法制度嶄新的一頁:多年來嚴格限於專業人士(法官、檢察官、律師)才得以行使職權的司法領域,史無前例由不具備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民參與審理與判決。 從2018年起,《報導者》即密切關注模擬法庭階段的國民參審運作實況。 今年(2023)7月中,第一件進入國民法官公開審理程序的「季婦殺夫案」於新北地院展開,採訪團隊全程記錄首起國民法官指標案件,以及後續包括台北地院的酒駕致死案、新北地院的單親母殺子案,除了留下歷史時刻的見證,並嘗試從個案罪與罰的討論中,進一步從更廣闊的視野,探問社會問題的結構性本質。

  3. 根據2021年最新一份林務局委託台北大學「盜伐歷史資料統計分析項目應用於竊取森林副產物犯罪問題與防治研究計畫」,儘管近年有不少逃逸移工參與其中,盜伐案本國籍被告仍占95%,其中原住民約占10%,遠高於其在台灣人口中不到2.5%的比例,而實際比例可能更高。 我們透過涉及《森林法》案件原住民的生命故事,看見在經濟、社會、家庭因素下,不斷踏上盜伐之路的關鍵。 「我不知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我不求明天的陽光,因明天或轉陰暗⋯⋯」 司馬庫斯教會的年輕傳道達慕恩(Tamun),彈著吉他帶領一群從部落來到山下念書的泰雅族青少年唱著詩歌,接著讀經、禱告,祝福今天提供場地的主人:北互依(Behuy)與妻子吉娃斯(Ciwas),和他們4個孩子,「相信上帝會賜給北互依一家極大力量,面對苦難與越過困境。

  4. 2023年4月23日 · 他是資深執業律師,美國國家詰辯學院NITA法庭詰辯講師,也是司法心理學實踐者。 曾任司改國是會議委員,律師訓練所教官,也曾義務為多起重大案件辯護;將司法心理學的證據與方法論引入本土司法,不遺餘力。 譯者,是以「他者」視角試圖傳遞「我者」觀點的一介擺渡之人;不可或缺,卻也因文學產業生態之故,每每飽受蹂躪、幾無價值。 那為何要翻譯? 因為擺渡的本質,原在於:除了作為此岸與彼岸細微卻堅韌的聯繫存在之外,擺渡者本人時而可見一些令靈魂震動、人性浮現的事例,因而必須分享、必須引介。 本書對我這個譯者而言,正是如此一場見證的半自傳體筆錄:一場目擊精神障礙女性如何奮力逆游而上、不斷失敗,卻抵抗不歇的見證之紀錄。 在翻譯過程中,我時受感動攫取,時因生命無常掩卷。 但情感震動之際,理智仍舊(令人痛苦地)清明。

  5. 2024年3月26日 ·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是這屆立法院會期首波提出草案的立委,在進入政壇前,是20年經驗的婦產科醫師。 她提到,自己接觸的許多人工生殖求診者,是忙於工作、或者還未找到合適的配偶,故暫時沒有結婚計畫的單身女性,「她們會認為適合結婚的年齡沒有設限,但適合生小孩的年齡就有限制,希望可以保留自己年輕力壯時期的健康卵子,所以來凍卵。 」然而現行法律限制導致,凍卵後的女性若不找到一位男性結婚,就會終生無法將自己的卵子解凍製成胚胎,她認為相當不合理,因此力倡要優先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 此外,2019年同性婚姻合法後,也促使社會討論《人工生殖法》中的「夫妻」兩字是否應該擴大解釋為「配偶」,平等對待同志家庭。 尤其女同志伴侶,只要借精即可進行人工生殖,程序並不複雜。

  6. 李政亮被政治埋葬的墓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中國作家能否出國領獎,是中國的政治溫度計。 這一次,楊繼繩再次因他 厚達80萬字的紀實作品《墓碑》 成為焦點。 2008年《墓碑》在香港出版以來,已歷10次再版,得到各界重視;2013年《墓碑》曾獲海耶克圖書獎(The Hayek Prize)、2015年瑞典史迪格.拉森獎(Stieg Larsson Prize),但當時的他得以親臨瑞典頒獎典禮。 此次,則是獲得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基金會(Nieman Foundation for Journalism)頒發獎項,但他被禁止前往領獎。 不過,楊繼繩所擬的獲獎演講致詞卻在網上大為流傳,文中「 記者是真相的保衛者」 與被禁止出國的境遇實為強國諷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