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22日 · 現時不少港人有興趣在台灣置業遠非說:「每月至少有10位香港人找我睇樓大多是在台灣搞投資移民或已經來台灣幾年的港人買樓自住台中及台北地區我也熟悉目前香港人主要集中住在新北市板橋區及林口區以及台中市北屯區及西屯區

  2. 2021年2月8日 · 內地樓市未來4個走向. 值得留意的是未來內地樓市或沿着幾個特徵發展首先區域分化可能加劇形成南熱北冷現象主要是因為近年區域經濟分化尤以南方長三角及珠三角大力發展及優化新興產業人口流入增多帶動住屋需求及房價上升的動力較為明顯。 其次,第一、二綫城市表現將勝於三、四綫城市。 基於發展不平衡,一綫城市經濟實力及產業吸附力始終佔優,加上部分城市為吸引人才而降低移居門檻,進一步推升需求,尤以深圳最為顯著,去年房價升達14.1%遙遙領先,二手平均價分別高於北京1.36倍、上海1.5倍及廣州2.2倍。 第三,在局部區域內,不同城市也因產業及資源不均出現明顯分化。 以廣東為例,深圳、廣州、東莞、惠州房價升幅顯著,而湛江和韶關一帶則大大落後。

  3. 2021年7月26日 · 從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數字分析6月份中國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售價按年升4.7%連漲69個月按月則升0.5%但漲幅已呈收窄創3個月最低。 其中,上漲的城市有55個,遠少於5月的62個,下跌的增逾倍至12個城市。 由此可見,樓市溫度有所下降,無論是上漲城市數目或樓價升幅均現回軟,穩中有落,這與政府調控政策不無關係。 值得留意的是,6月份一綫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保持動力,按年升6.1%,漲幅微擴0.1個分點;反觀二、三綫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亦分別上升4.8%及3.7%,但漲幅則輕微回落。 不過,若從新盤及二手市場看,則一綫城市新盤依然堅挺,按月仍漲0.1個百分點,但二手市場的動力已明顯減弱,未來或會進一步擴散至二、三綫城市。 【調控措施助樓市穩中有升 分析內地樓市4個趨勢: 按此 】

  4. 2019年4月3日 · 2018年:257.1萬戶. 10年增加 27.6萬戶. 收入4萬元以上家庭. 2008年:41.5萬戶. 2018年:90萬戶. 10年增加 48.5萬戶. (資料來源:統計處) 不少人討論樓市時會比較香港中等收入家庭」(2018年底時家庭月入中位數是2.8萬元及樓價中位數得出香港家庭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才可置業的數字從而認定樓價過高。 但單看過去10年,月入4萬元以上家庭的增長數字,已可看出住屋的供求失衡如何嚴重。 當然,世上沒有規定中高收入家庭一定要買樓,但大量中高收入家庭增加,卻會為市場帶來巨大的置業需求。 由數據看來,中高收入家庭要置業,也是「爭崩頭」,討論中等收入家庭「如果樓價」負擔是否沉重,似乎有點昧於形勢。

  5. 2019年1月2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19/01/02 13:00. 最後更新: 2019/01/02 13:25. 分享: 有傳媒、地產代理引用銀行估價資料指近期銀行估價較去年中高位出現明顯回落反映樓價有進一步調整壓力更有分析認為銀行下調物業估值是看淡後市判斷樓價將下跌甚至是銀行收水」,不願冒險多借的表現有關觀點對估價機制有一定誤會上述觀點似乎是認為:銀行如果想多做按揭生意,便會在估價上採取較寬鬆的態度;而現時銀行對物業估價下跌,便是不想多做按揭生意了。 其實,按揭是以物業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在貸款機構批核時,「抵押品價值」便是一個關鍵問題,除了銀行內部有估價部門,為了公平起見,一般會要求由獨立第三者作出估價報告。

  6. 2023年5月8日 ·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3/05/08 16:34. 最後更新: 2023/05/09 14:40. 分享: 住屋是我們四大基本需要之一,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哪一個階層往往為求有房住」,繼而希望住好房」。 有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於2000年或以後推出的「00後」商品住宅(即由房地產開發商建設並出售的住屋)人均面積僅約244.3方呎,整體較「住好房」的目標約430方呎仍有一段距離。 此外,部分高存量城市的住宅市場抗風險能力明顯較弱,更有進入存量房「內捲」(意味非理性的內部競爭、內部消耗並停滯不前)的時代。

  7. 2023年11月27日 · 施政報告推出樓市減辣措施一個月,暫時對樓市刺激作用似乎不太顯著;發展商新盤持續劈價、地價低迷、賣地頻現流標,多家大行相繼下調明年本港樓價預測。 本港樓價今年初7%升幅全數蒸發,自2021年高位回調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