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試所基於各項條件考量,篩選出香杉、臺灣杉、臺灣肖楠、相思樹、櫸木等5種樹種,這些樹種具有育種基礎、木材價格高、生長量可達預定目,並可生產小、中、大徑材,有利於多重利用,創造短、中、長期的收益,營更有彈性。

  2. 大伐木時代的森林血淚. 戰後,國民政府在日治時期遺留的鐵路、索道之外,開闢高山林道,對新林場採行全面皆伐作業。 務局於1956年施行「多伐木、多造林、多繳庫」的三多政,砍掉天然林,改造成高經濟價值樹種的「優良森林」。 1958年,振昌木業創辦人孫海標得丹大林區五千公頃的伐木權,1959年,政府為安置開闢中橫的退伍軍人,將棲蘭山區的林地交由退輔會管理。 在三多政的背景下,1958年起臺灣伐木材積量年年超過一百萬立方公尺,且剃頭式的皆伐、改種整齊單調的人工林,對森林的摧殘更勝日治時期。 在工業化的林業政策下,原始林元氣大傷,連帶影響伐木事業,伐木材積量自1972年來到約180萬立方公尺最高點後逐年降低,林業產銷也因國際經濟不景氣陷入困境。

  3. 華慶表示,社區林業20年來經過不同階段演進,最初從激發森林周邊社區居民意識,探索、盤點周遭環境的自然資源,推動生態旅遊、共享森林惠益,轉化為部落、社區的經濟收益;社區林業2.0再從《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育法》等法規鬆綁著手,讓自然資源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農業部成立 寫給未來的序言. 農傳媒. 20230801. 總統蔡英文體驗採茶。 (圖片來源/蔡英文推特) 編輯/陳大中. 編按:自1988年520農民運動後35年,農業部終告成立,農業部補助財團法人豐年社執行「農為國本紀錄計畫」, 編撰 《農為國本——農業部成立紀念專刊》。 農為國本,部厚生,這一步,經歷了35年,這一部,承載了臺灣農業的希望和願景。 總統序/蔡英文. 近年來,世界局勢與環境變化快速,COVID-19疫情、氣候變遷、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帶來一連串的風險與挑戰,但是臺灣仍站穩腳步,持續前進。 對內,我們努力調整臺灣的產業及經貿體質,打造優質就業環境;對外,我們以「臺灣製造」的品牌及「民主自由」的價值,與民主國家深化政治和經濟合作,讓臺灣成為世界民主陣營中負責任、可信賴的夥伴。

  6. 農委會推動森林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政策,與苗栗縣南庄鄉賽夏族原住民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個山林共管、資源循環的示範場域。. 務局輔導族人成立合作社並委託其撫育造林,今年全區取得FSC森林認證,將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零廢棄;並發展里山綠色經濟 ...

  7. 為了因應市場需求重建前端產業鏈是當務之急林試所已盤點臺灣四大竹林生產潛力區約3萬6千公頃仿照農業生產專區的概念發展地方產業以機械化降低成本提高竹子競爭力。 要如何規劃與進行? 農傳媒專訪林試所長張彬與竹材研究員林裕仁與何振隆,來談臺灣竹材的應用潛力。 臺灣桂竹彈性好,製成的竹劍深受日本人歡迎,林試所長張彬也是用臺灣本土桂竹竹劍。 竹子固碳能力比木材強,適當砍伐才能生生不息. 問:林試所之前曾研究,竹林有固碳作用,可協助減緩溫室效應,可否跟我們介紹一下林試所的研究,竹林對於環境氣候有哪些效益?

  8. 林業試驗所目前正在進行林下經濟永續經營可行性之研究計畫初步擬訂發展林下經濟的幾項原則兼顧生態經濟及社會指標包括不影響主林木生長與水土保持達到永續經營作物選擇除考慮市場價值外也須符合當地地主或原住民族的需求以活化在地經濟生產具地區特色產品以及依造林作業發展適應性林下經濟依據伐採強度及造林木生長狀況栽植適當作物與調整管理強度。 在林下經濟引進前,臺灣對於自然環境的永續利用已有不少相關討論,例如結合農業及畜牧的混農林業(Agroforestry)。 其與林下經濟的主要差別在於,臺灣推動林下經濟時傾向於運用傳統知識,並結合生態旅遊等三級產業,而不限於農業及畜牧等一級產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