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3日 · 楊小黎在台灣的故事 羅亦娌/巷弄裡的吉光片羽 金鐘 56 獲獎名單|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 獲獎:Lan pao【薛紀綱】/kakudan 時光機 王伯源、陳瑋薇/Try 科學 亞里【廖敏君】/台灣囝仔讚 納豆【林郁智】、史達魯【沈祐謙】、邱凡書、賴冠宇/神廚

    • 從本土企業併入跨國集團,為人才開創國際舞台和機會
    • 長期客戶數占比70%,媒體掌握度誤差只有3%
    • 愈放手,員工表現愈好,專注做好傳承和接班

    Q:為何決定讓自己創辦的公司「被收購」?

    A:創業到現在大概 25 年,一直都非常高壓,我或 Arthur(先勢董事長楊忠翰)不可能一輩子做下去。我們培養了很多人才,公司的永續傳承跟發展很重要。再加上提案或比稿時,有些客戶會覺得我們缺乏國外資源。綜合這些考量,我想如果能成為國際公司的一份子,也是很好的事。 格威傳媒背後是 KHL(達勝集團,台灣大型私募基金),當初找我時,我問為什麼?他說,本土有很棒的公司,但規模都只有這樣,問我「你未來想走到哪?」我記得很清楚,我說「我想走到海外,當國際公司」。當格威賣給(日本)博報堂,KHL 董事長郭冠群跟我說,「Jocelyn(黃鼎翎的英文名),我們第一次見面,你講的話,我做了。」

    Q:本土公司也能傳承人才、永續經營,非要國際化?

    A:首先規模不能比,再來是國際公司的發展空間比較大,未來同仁有語言天分或對海外市場有興趣,都有機會外派,讓人才開枝散葉。其實剛開始談被收購,也很掙扎,我百分之百同意,Arthur 不同意,最後他被我說服了。我說希望有一天成為國際公司,這些孩子可以成為國際公關人才,他也覺得有道理。現在我們都很樂觀看這件事,假設今天是看台灣的生意,我做完 35 年,接棒給別人,當然 OK,但我總覺得公關人應該要有國際視野、走到海外。

    Q:本來就夢想國際化?

    A:不是本來就有。應該是 10 幾年前,公司發展到 50、60 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比稿時,有些客戶不管提案好不好,喝洋墨水就是比較喜歡。外商也很好,有自己的策略和制度,本土公司很實做。我是很不服輸的人,你看我本土公司、沒有策略,沒關係,我現在就是這樣,但是我可以學。我從聯廣、奧美找人才,把競爭對手當成可敬的老師,了解我有什麼不足,應該再學習什麼。

    Q:被說過沒策略,何謂有策略思維的公關操作?

    A:剛創業時,辦記者會,搞個話題就好,根本不知道公司講的是什麼、品牌策略是什麼。現在學會第一要站在品牌的角度,拉高思考點;第二是從單點、線、到面的全方位思考。無論一場記者會或一個單點的活動,都不能跟品牌相去太遠,要非常 consistent(一致)。 這塊學習很最重要,也讓我們跟客戶互動很緊密,像三星就做了 12 年,Motorola 當初也是服務十幾年,奠定先勢擅長 3C 科技的形象。

    Q:公司很多是老客戶?

    A:一間公司經營體質,長期客戶沒有到 40%,是很危險的,隨時可能養不起員工。客戶是經營基礎,我們長期客戶數達 70%,固定薪資、短銷費用,我都付得起。像 COVID-19 這種危機時刻,也還可以支撐。 我創業前兩年是真的睡不著覺,兩年後再也沒有這樣,因為客戶都是來自於客戶、媒體或朋友推薦。有人問過,「你們平均一個月要去幾家陌生拜訪?」我說,「不用,你來幫我把客戶看好就好。」

    Q:做陌生拜訪,不會開發更多客戶?

    A:我的陌生拜訪是完全不認識,打第一通電話去找行銷部門的那種,我們的生意不需要這樣,做都做不完。而且公關是很需要信任度的產業,陌生拜訪意義不大。我們可以發展新方向和策略,也是因為基礎穩固,即使辭退一、兩個客戶,都不會太擔心。 我的事業部主管都超負責,很重視目標管理,常害怕掉客戶怎麼辦?我都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如果這個客戶讓你的團隊這麼 suffer(受苦),有需要嗎?如果看不到公關在客戶上的價值,就辭退吧。

    Q:公司2021年啟動接班計畫?

    A:我們有導師制度,每個事業部主管會帶副總,傳承經驗。挑選標準是互補性強,譬如你的決斷性較差,就找決斷性較高的主管,把他的特質教到你身上。 創業初期,我覺得我在做球跟丟球,希望同仁都能接球。這幾年來,我的心態變成不能掉球,因為不喜歡輸,一直是模範生,大家期待很高,怎麼能掉? 這也是我想休息的原因,競爭者很多,要維持公司的競爭力,不一定是我一個人做。我不能再執著不掉球,要開始傳球。總有一天棒子要交出去,現在不開始讓他們參與決策,還是我自己決定、往前跑,我永遠離不開這裡。想通這一點,大家可以共同決定,共識比較高,也比較不會有抗拒。

    Q:從前什麼都要管,怎麼做到放手授權?

    A:我以前真的很可怕,一去現場,看不慣就重新彩排,只要我來大家就很害怕。每間公司提案我都要審,每一字一句我都會看,看到半夜沒辦法睡覺。後來我發現,這樣等於是摧毀同仁信心,他們會覺得,我不用管,老闆來改就好,他永遠沒這個能力。 這兩年我都選擇退居第二線,proposal(提案)寄來,我只看大策略,也不改細節,他們只能努力寫,我就不斷稱讚「你寫好好」,他們就愈來愈好,現在幾乎都不看了。放手的過程很煎熬,風險也要控管好,先從熟的客戶開始。

    Q:怎麼挑接班人?

    A:大的層面,要有格局,能看全面性策略,帶領公司往前走;小的部分,要看得很細,從細節中才能看到風險。不過細節、風險,只要有心、經驗足夠,比較容易做到;格局大概跟性格有關,經營者最難的也是這裡。 例如,有些客戶很重要,一年幾千萬的生意,但是團隊一天到晚換人,到底是捨客戶,還是捨同仁?這就有關經營格局,你要思考究竟問題出在客戶身上,還是主管沒做好溝通?在經營上,你認為核心、重要的事,你信仰的價值觀,都會影響你的同仁。 其次,負能量太高的人,也絕對不適合當公司經營者,因為會影響全公司價值觀。 還有一種人,因為我們公司是利潤中心制,有些同仁會因為搶客戶不開心,沒有協作概念,這也是格局問題。不能改變,就不會挑這樣的人。整體而言,態度跟性格是我們找人的基準。有時候,經營者不是能力最好,而是協調性最強的人。

  2. 2019年4月19日 · 「我覺得不服輸是創新過程中很重要的心態。 他徹底研究,釐清資料中心最重要的 3 個「S」:伺服器(server)、儲存(storage)與網路交換器(switch)。 他發現市場上的競爭者,都只專心生產一種,他決定三管齊下,要同時擁有生產 3 種要素的技術。 他們最後提供的產品,是一套別人做不來的完整硬體解決方案。 2008 年臉書(Facebook)需要雲端資料中心,他們跨過中間品牌商直接找上雲達,臉書的要求主要有兩個:用電量不能高,並且符合他們業務用途的功能;而只有伺服器、儲存、網路交換器 3 種技術都能掌握的源頭廠商,才有辦法客製化開發客戶需要的產品。 持續學習鎖定新領域,成功搶進 5G 供應鏈. 經過這次合作,雲達突破原本代工框架的努力有了成果。

  3. 2023年11月24日 · 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串連偏鄉醫療資源,在有限資源下內部創業,建構一條龍看診服務,提高花蓮地區失智症就醫率至 84.14%。 國泰投信 2020 年 7 月,推出全台灣首支以 ESG 為主題的 ETF(00878)。 吸引超過百萬人投資、基金規模突破 2000 億元,是全台最多人投資的 ETF 基金。 2022 年,永豐金控稅後淨利達 160 億元,相較 5 年前成長 76%,成長率是同時期、以證券與銀行為經營主體金控的 4 倍;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去年也繳出 10.08% 的成績,為金控業第一。 其他 88 位 MVP 經理人中,成績同樣亮眼。

  4. 2022年1月3日 · 我從特質、心態和人際關係,提供實務建議. 難以晉升高階? 初中階與高管的看法不同. 104人力銀行整理經理人的職場危機來源,可分為「外患類」,包含外部威脅(如公司、產業、大市場等)、生理相關(如年齡、健康等)、薪酬升遷;以及可控度較高的「內憂類」,包含自身管理職能(如指揮部屬、溝通協調、跨團隊運作、績效管理)、智力能力(如專業知識、概念化能力、判斷力、邏輯思考等)、自我控制能力(如情緒管理、自省等)。 在此次調查發現,初中階主管擔憂外患,但高階主管認為,內憂才是關鍵。 換句話說,初中階主管認為職涯難以向上發展的原因,可能包含產業環境、年齡受限等等,而高階主管看待部屬,則認為提升管理職能、智力和自控能力,更為重要。 避開 3 雷區、養成5特質,從初中階躍升高階人才.

  5. 2020年2月3日 · 楊應超曾被金融時報等外媒評選為第一名首席外資分析師兩度退休又重新出發他分享自己 15 年來在高盛、花旗、巴克萊等投資銀行界,以及 8 年在產業實戰所學到的工作心法。 楊應超說,了解了職場的實態、殘酷的現實和該做的事之後,下一步就要加強你的職場能力,尤其是以下幾項能力: 職場能力1:要能言善道,也要會察言觀色. 書寫對台灣人通常不是問題, 但說話就不一定了, 尤其是PublicSpeaking,也就是公眾講話,不一定是演講,而是日常中跟老闆或同事談事情,要能簡單扼要地表達、讓人一聽就懂,不會誤解。 像如果我和別人約時間,我通常會把日期和星期幾一起講,避免可能的錯誤。 畢竟可能發生的錯誤太多了,能避免就要事先避免。 職場能力2:要會寫,簡單扼要講重點.

  6. 2016年12月26日 · 我們得先談談個人當責的特質。 個人當責的特質. 個人特質是指一個人的特性(characteristics)、品質(qualities)、或特定行為(behaviors)。 個人特質是領導力很重要的關鍵要素,但很難「教」。 一般認為,學校或MBA課程應至少「教」一部分至某一程度,另外一部分則需組織或機構來「培育」。 因為培育需要有一個實際管理或領導的舞台;所以,一個人的領導特質通常是在職涯的後期才修成正果。 「專業技能」再加上「人格特質」已經越來越受重視,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因為專業技能發展到一個程度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