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3月12日 · 20多年來,婦援會投入極大心力走進歷史的細節——理解慰安婦阿嬤的傷痕,設法緩解她們真真實實的苦痛。在戰爭的那些年裡,形同日日被強暴的「慰安」工作、沒有人身自由的無尊嚴感、身處異地的寂寞和憂愁,啃噬著少女的身心,她們來不及年輕便老了,有人更是來不及老就死去。

  2. 2017年6月13日 · 身為一位署名的兒少安置機構受訪者,同時身為一個關注兒少安置議題的人、一名讀者,在《報導者》刊出〈 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 〉一文的當天,煎熬了整個下午之後,看到網友們不少「劃錯重點」的回應,所以不吐不快。. 寫作此文的初衷 ...

  3. 今年(2023)4、5月,相繼發生台中一中「 烯環鈉事件 」與台灣大學的「 火冒4.05丈事件 」,均被輿論指為「歧視言論」,並且都從校園向外延燒引發社會譁然。. 當此議題被「炎上」數日後,先是 台中一中校長代表學校向原住民族道歉 ,而台灣大學也發出 官方 ...

  4. 2016年2月17日 · 全部. 2016/2/17. 文/尤怡文(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 游擱嘉(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助理教授) 林則君(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 攝影 AFP PHOTO/ROSLAN RAHMAN. 中國. 政治政策. 兩岸. 投資. 以商逼政,長久以來被視為是中國限制台灣偏離 ...

    • 暴風、客人、殺戮
    • 排灣族、漢族、琉球、日本⋯⋯何為真相?向誰贖罪?
    • 死亡和新生
    • 餘波盪漾後,從命運裡自由

    這是所謂「牡丹社事件」裡我們所知的一角,整整150年前的謎團懸宕在恆春半島秋季燠熱潮溼的上空中。這場殺戮,並非沒有前後文,從史料和口傳敘事的蛛絲馬跡裡可以得知:暴風使得船隻偏離航道,琉球人在海上迷航了一週才上岸,南排灣的人們在遇見琉球人之初,先是為琉球人取來飲水、特地熬煮了招待客人用的芋頭甜粥、為他們安排頭目家中的房間過夜,甚至,準備要上山打獵以獲取足夠的肉食來安頓這些琉球人。 可後來的劇情卻急轉直下,為了某個至今我們都無法釐清的因由,琉球人悄然逃離部落,排灣人追捕殺伐,將琉球人的頭顱砍下,帶回森林深處,掛在雀榕樹上祭祀。餘下的琉球人在當地漢人的庇佑下倉皇生還,帶著創痛輾轉回到家鄉。而死難琉球人的屍身,也是由這幾位漢人在溪畔拾回、殮墓、供奉至今。 這是「牡丹社事件」的上半段,發生在1871年...

    「那事件早就已經結束了。」《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當中,作者平野久美子訪問的受難者後人,仲宗根玄吉,已經90多歲的老人這麼說。 1871年當下的時空早已被亙古通今的落山風吹散,所謂的真相也永遠埋在恆春半島的地土之下。如今,行經琉球人登陸的九鵬海灘,以及後來埋葬的統領埔,都已是一片天高日廣。除去紀念公園和碑文之外,整個恆春半島已經難以揣想事件裡的對峙和悲傷。 書中記述到另一位受難者的後人野原耕榮,在年少時聽聞事件過往,他並不感到生氣,看見父親參與協調遺族事務時,他也沒有生氣。但直到他親赴屏東參與牡丹社事件的交流活動,看見了紀念公園中的說明牌,將琉球人描述成帶著武器、不懷好意的侵入者,並且把琉球人遇難與後來的日軍討伐牡丹社混為一談,他才真正感到憤怒,為什麼?野原耕榮的憤怒,並非19世紀末的憤怒...

    無庸置疑,如同《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書封的設計所暗示的,這是一本深沉且纏繞的紀事。作者帶領我們探究牡丹社事件,和事件發生後百餘年來受害者、加害者、救助者間的對遇、誤會、重逢和理解。 作者並非以史料堆疊的形式安排文字,正因證言難尋,於是作者在一塊塊石碑、告示牌、雕像前揣度,更邀請我們隨著他在一幕幕的採訪、對談畫面中移轉視角。字裡行間,看得出作者努力向雙方(或三方)對話的企圖,既仔細重現琉球當時的王朝和人民形象,也細緻解釋排灣族的文化慣習和變遷,更不嫌厭煩地說明日本明治時期國內動盪、膨脹的局勢。作者不只追溯每一個當事人集團的後人去向,更把每一個當事人集團都放回事件的時空中,嘗試理解各自的動機、處境、心緒。 到沖繩觀光旅遊時,大家應當都能感受到沖繩迥異於日本的風土;而沖繩至今也仍有不少人對日本...

    「逝者的靈魂可曾找到回鄉的歸途?還是仍漂泊在陌生的異地?」書封上,這樣殷殷探問著。 然而,是誰,又是為什麼,需要確認靈魂是否找到歸途呢?只是為了追討前人的公道、使得前人能夠安息,如此而已嗎?閱讀之際,一個困惑不斷縈繞在我的腦海:一樁百餘年前的事件,以及隨後種種交涉,加之20世紀後的數次和解行動,對當代人的意義是什麼? 書末曾提及「和解」的目標包括「為了將來的共生」,如果和解是為了共生,那麼必須思考的是,對共生的想像究竟為何,才有辦法適切地邁向和解吧?然而,畢竟琉球與台灣各自身處獨立的政治實體,如果共同生活的目標並非如此迫切,那麼,和解是為了什麼?是誰需要這樣前路迢迢、費盡周折的和解呢? 這是作者描述1980年遺族重新見到死難者遺骨的情景。閱讀至此,我才忽然覺得自己的心音與這本書的殷切的召喚重...

  5. 2018年3月19日 · 官怡臻/職務法庭的天秤為何傾斜?. ──反思司法界的性別偏見. 圖取自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官網.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前法官陳鴻斌騷擾陳姓女助理之懲戒再審案件,日前職務法庭將原本判處免除法官職務之原判決(即職務法庭104年度懲字第2號),改為判罰款1 ...

  6. 2022年12月9日 · 張亦絢/有人掉下去了:談《不一樣的月光:尋找沙韻》. 《不一樣的月光》以青春活潑調性,重新解構1938年的「莎韻之鐘」事件。. 圖為劇中泰雅青年與他心儀的學姊沙韻。. (圖片來源/《不一樣的月光:尋找沙韻》DVD版影片截圖). 下村作次郎 曾比較5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