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SEC主席GaryGensler周三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批准並不是對比特幣的認可並堅持認為比特幣是一種投機性不穩定的資產」。 另一方面比特幣交易首日盤中一度漲穿4.9萬美元創2021年12月以來的新高日內漲約6.8%

  2. 2024年2月16日 · 巴菲特突然拋售,此前曾稱減持蘋果「很愚蠢」 當地時間周三盤后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最新公布的2023年四季度13F文件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減持了1000萬股蘋果股票以期間平均股價計算減持市值約18.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億元)。 該公司對蘋果的持股比例降至5.9%。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不止一次稱賣出蘋果是錯誤的。 巴菲特在2023年5月3日凌晨召開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表示,兩年前犯過一些錯,賣掉了一些蘋果股票,「當時那個決定是很愚蠢的」。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四季度、2023年一季度,伯克希爾均有增持蘋果。 對於2020年賣掉蘋果的舉動,巴菲特在2021年召開的股東大會上也曾表示,出售一小部分蘋果股票是個錯誤決定。

  3. 扎克伯格與達斯汀·莫斯科維茨 (Dustin Moskovitz)、克里斯·休斯 (Chris Hughes)和愛德華多·薩維林 ( Eduardo Saverin)在哈佛大學上學期間創辦了臉書,當時還叫TheFacebook。 該網站最初是一個配有照片的學生目錄,一開始只開放給哈佛學生,後來擴展到其他學校,然後是普通大眾。 2004年12月. 臉書宣布用戶達到100萬人。 2005年9月. 臉書更改英文名,去掉了The,變為Facebook。 2005年10月. 臉書開始允許用戶在賬戶中發布照片。 2006年9月. 臉書推出動態消息 (News Feed),也就是對好友消息更新的一個匯總。 一些用戶對於這一功能有些抱怨,擔心隱私被侵犯。

  4. 90年代發財靠建工廠。 很多人不滿足於倒賣產品,開始從家庭作坊做起,一步步發展成了工廠,低價、仿製是當時的主流。 2000年以後發財靠房地產。 住房改革后,無論是造房子的還是炒房子的,都大發橫財,直到現在他們還在坐享其成。 2010年以後發財靠金融概念。 民間借貸、高利貸、P2P、借殼上市、併購重組、虛擬貨幣等各種野蠻方式,都誕生了。 以上這些風口,凡是賭對的人都大發橫財,他們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學習,只顧埋頭賺錢就行,很多老闆基本不想承擔社會責任,只想賺錢,賺更多的錢。 在中國經濟上半場,很多所謂的企業家、明星網紅、培訓大師、商家等等,其實都是妖魔鬼怪的化身,他們為了名利不惜禍害眾生,他們賺錢的方式就是先製造焦慮,讓我們恐慌不安,然後讓我們去消費,從而從中牟利。

  5. 億萬富翁投資者、投資基金 Starwood Capital的創始人兼CEO Barry Sternlicht本周二警告,寫字樓市場可能面臨超過1萬億美元損失,它是疫情以來永遠不可能復甦的市場,稱這個資產類別過去市值3萬億美元,現在可能只有1.8萬億美元。 評論認為,對銀行來說,更麻煩的是,未來可能出現更多這類地產相關的貸款違約。 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專家、紐約房產經紀及投行Keen-Summit Capital Partners LLC 的聯席總裁Harold Bordwin本周評論稱,商業地產貸款是市場必須考慮的一個大問題,有大量的房地產貸款在到期時不會得到回報,這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沒有考慮到的一個事實。

  6. Vision Pro將於本周五上市. Meta高管和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的競爭將集中在軟體開發者身上,後者能夠開發出吸引更多用戶的應用,將發揮巨大作用。 「Meta將不得不提高他們的競爭力,確保他們開發的頭顯仍然吸引核心開發者。 Vision Pro可能會成為蘋果的下一個牛頓 (掌上電腦,失敗了),也可能是下一個iPhone。 」投資公司Bokeh Capital Partners首席投資官金·福瑞斯特 (Kim Forrest)表示。 知情人士表示,不管Vision Pro成功與否,它已經影響了Meta的想法。 現在,Meta越來越關注混合現實,該技術允許用戶看到疊加在現實世界上的虛擬圖像。 此前,Meta更多地談論元宇宙,這是一個想象人們在虛擬現實 (VR)中工作和娛樂的模糊概念

  7. 2024年2月21日 ·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專任教授鈕則勛對BBC中文指出,網紅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往往會在維持流量的巨大壓力下走偏鋒,加上他們擁有大量粉絲,部分人沉浸在「知名人士」的光環下有「大頭症」(自我膨脹),影響其心理和判斷能力,做出有損社會利益甚至違法的事。 「但在民主社會,如果針對內容去立法限制,可能是侵犯言論自由,是很嚴肅的爭議。 所以還是要靠他們自律,以及用現有的法令機制例如毀謗等等去規範。 他表示,最重要是強化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media literacy),多看不同平台和內容,不要偏聽偏信。 「不過現在的觀眾、網友也很聰明,對網紅的印象就是炒作聲量,所以這類造假事件網友也見怪不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