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2月10日 ·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說明,氣切也就是「氣管切開術」,基本上有兩大類的情況需要做氣切;第一種是上呼吸道的腫瘤阻礙呼吸,所以會在喉嚨開一個洞,讓病人暫時用這個方式呼吸。 「你會看到病人在有氣切的狀況下還在路上走來走去。 」陳志金表示,這類腫瘤病人的氣切不需連接呼吸器,只需要在喉嚨放一個管子,有些患者外出時會為了美觀、在脖子上圍個絲巾;只要等到腫瘤治療完成,就可以移除氣切管。 示意圖/TVBS. 為何插管2周後 醫師會建議氣切? 至於第二種需要氣切的情況是插管病人。

  2. 2016年12月6日 · 氣切的全名是「氣管切開術」,是在頸部氣管處,切開一個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小洞,目的是插入氣切管,接上呼吸器幫助病人呼吸。 臨床上當患者病情穩定有一定剩餘壽命卻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時,為了讓患者減少長期插管的痛苦,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考慮是否要氣切手術。 氣切手術已經是實行多年的成熟手術,風險低安全性高,氣切不只不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反而有許許多多的好處,整理如下所述: 一、病患的舒適度: 氣切管的長度一般不到10公分,而傳統插管管子長達30公分,氣切管子較短,患者的舒適度較佳,而插管管子太長易引起患者的疼痛與不適感;而且插管患者的嘴巴必須一直維持張開不能閉合,許多插管的患者都有咽喉疼痛、嘴唇乾裂或牙齒鬆動的問題。 而氣切雖然在頸部有傷口,不過因為傷口小大部分都不會太疼痛。

  3. 2012年9月14日 · 氣切 氣切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在全身麻醉下從病人的頸部氣管環狀軟骨中間切開一個小洞,放入氣切管,透過氣切管自行呼吸或連接呼吸器而呼吸與抽痰。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4. 2023年3月30日 · 在診間等候時,遇見一位年約四十歲的女士,她喉頭上的疤痕引發我的好奇,我冒昧趨前詢問:「對不起! 請問妳曾氣切過嗎? 」女士點頭,開始訴說她的經歷,幾年前因車禍 插管,而後氣切救回一命, 但拔除氣切管後,感覺生不如死, 走幾步路就喘得不能呼吸,無法運動也不能逛街,睡覺也要經常變換姿勢,枕頭要墊高再墊高,即使半躺著還是喘不過氣。 這雖不代表全部氣切患者的感受,卻是我真切的擔憂。...

  5. 2014年4月1日 · 氣切就是所謂的氣管切開術,顧名思義,就是在氣管切一個洞,然後放入一個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 氣切的目的多半是為了取代插管,也就是所謂的氣管內管,好讓病人可以藉由這個較短的通道呼吸與抽痰。 最常讓家屬抉擇氣切的場景是在加護病房。 就像Tommy的媽媽插管一、兩週後,醫生預期病人短期內脫離不了呼吸器,或者無法自行咳痰,便會開始跟家屬溝通氣切的可能。

  6. 2023年4月12日 ·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說,氣切只是多打開一個呼吸通道,並不影響患者本身病況;而醫生會建議氣切,通常是患者本身的疾病已需長期插管照護,而非氣切導致患者長期臥床或者昏迷不醒。

  7. 醫師會建議病人做「氣切」,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1)病人有頸喉部腫瘤或是頸喉部感染並壓迫呼吸道, (2)呼吸衰竭接受氣管內插管,但困難脫離呼吸器時, (3)因神經系統疾病造成唾液或食物反覆嗆入氣管,或是咳痰困難需要頻繁靠他人抽痰的病患。 以上幾種病況,「氣切」都能為病人帶來好處。 「氣切」和「氣管內插管」有甚麼不同? 在加護病房中,醫師會和病人及其家屬討論「氣切」的情境,常是在病人已經被插管的情況下,所以了解「氣切」和「氣管內插管」有甚麼不同,有助於做出合適的決定。 下圖是「氣管內插管」和「氣切」的示意圖,「氣管內插管」時,「氣管內管」長度約30公分,管子從嘴巴經過舌部、口咽、聲門然後放置到氣管內,舌根及口咽有豐富的神經分布,對異物相當敏感,氣管內管的留置通常會造成病人明顯的不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