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0月4日 · 《經理人月刊》整理了 365 句經過時間淘洗的名言你可以每天選一句話做為今天的思考主題也可以讀完後選出最有共鳴的做為座右銘那些讓你有當頭棒喝是你從來沒這麼想過的句子也許會帶給你更多啟發。 與人相處的 3 個提醒

  2. 2018年10月11日 · 作者 何權. 本文出自. 買書去. pexels. 有點「過一天算一天」? 對人生感到迷茫,是因為清楚兩件事.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去旅行何時決定抵達目的地? 是坐在飛機那一刻、或是飛機起飛時開始,或甚至更早些? 是當你開始計畫旅行念頭,著:「要到日本、歐洲……」 沒有人會不知道目的地就去旅行。 倘若要開發一塊土地,需要規畫一張藍圖;要建屋,需要一張設計圖;前往超市,要知道買什麼;如果到車站搭車,就必須知道目的地。 要是不知到往何處去,肯定彷徨又茫然。 不受雜瑣事干擾,才能專注於真正東西. 多年來,唯一讓沒有迷失在生活中原因,就是我每天睡醒都會設定目標 。

  3. 2023年11月28日 · 在談戀愛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被問到:「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我的?」、「你喜歡我哪裡?」這些看似背後應該要存在的具體時機和答案卻總讓我們無從說起愛情就是如此等到我們回過神來才發現原來我們早已陷入其中並且無法自拔了

    • 未來的理想、目標
    • 內在動機
    • 外在動機
    • 人際關係
    • 環境規畫
    • 「我想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個天大的誤解!

    這點與組織內部的領導力有關。當領導者帶領團隊或集團朝著某個目標前進的時候,會提示大家終點在哪裡,並且試著提振士氣。 同樣的,如果站在個人的角度,而非組織的立場來思考自己的人生領導者是誰的時候,其答案無庸置疑是「自己」吧!要是能明確地描繪出人生夢想和工作目標,動機自然會升高。

    這是一種從內心湧出的感覺。「內在動機」指的是意志力,就是在被賦予的範圍裡,全力以赴去完成自己做得到的事。例如,鈴木一朗選手被賦予的工作,說穿了就是「揮棒」。而竭盡全力去做的這件事,正是自己的內在動機。

    相對於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由外部所賦予的要素,例如,報酬、頭銜、評價、名譽等等。這個要素包含了許多自己無法或難以控制的事情。即使擁有很高的動機,一旦因為報酬低、價值不受肯定而產生不滿,幹勁本身也會消失。因此外在動機可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

    這也是無可避免的重要要素。特別是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帶領團隊成員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讓整個組織不斷前進。這不光是斥責或稱讚下屬就好,還必須看透下屬的性格,用心思考管理方式以提高個人士氣。 另外,只要牽扯到工作,可以說大部分的麻煩事都源自於人際關係。例如,顧客要求提前交貨,除了要調整公司內部的計畫表,還要到處打點關係,以達成要求。此外,要是對方的要求和自己的不一樣,必須向對方交涉,找出妥協點……淨是一堆麻煩事。如果還要煩惱人際關係,既沒有幹勁,也提振不了。

    這是與專注力密切相關的要素。能不能專注在眼前的工作,與工作環境、身體狀況等因素有關。不過,只要學會訣竅,就能簡單地打造出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的工作環境或訂定方法。為了讓自己表現得更好,可以整理桌子,或是制定規則來安排工作的進行方式。

    人都是在自己的才能或特長被活用的時候,感到充滿幹勁。只不過,我們先必須分辨自己想做的事和工作之間的差異,雖然這點很困難。舉例來說,就算對一個人而言某件事是他的拿手絕活,但是,做沒有報酬的事不能稱為工作。 無論你多麼喜歡音樂或繪畫,僅靠喜歡,是無法成為專業人士的。必須有人付給你報酬,你才算是一位專業人士。 常常有人說:「我想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可是,這其實是他誤以為工作是以「自己」為中心而存在。然而維持社會運作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先有「工作」才行。請想一想職業運動界的例子。在棒球運動裡,一個隊伍的正式選手只有九名。而在美國大聯盟職棒裡,每一個位置都有數十位選手虎視眈眈地等著。 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把能力應用在工作上這兩件事,看似相同,其實完全迥異。工作,是因為社會上有需要才存在,並不是因為...

  4. 2015年7月16日 · 因為未來還有那麼多事要做。. 人只能往前看。. 」──股神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人生苦短,不要浪費時間去過別人希望生活。. 」──蘋果公司(Apple)創辦人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抱最大希望,做最大努力,做最壞打算 ...

  5. 2016年9月26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一想到要上台簡報,就超級緊張」「接下了重要工作,卻整天擔心搞砸」「聽到主管或同事評論,就心情沮喪」⋯⋯很認真、也有能力,心底卻總是隱隱擔憂自己會做不好、比不上別人嗎? 美國心理治療師海茲-彼得‧羅爾(Heinz-Peter Röhr)在 《終於自在了》 一書中指出,之所以會有這種自我猜疑,是內心深處根植著「不夠好,無法符合期待」自卑感。 尤其是如果從小就被父母或師長高度要求,更容易加重這種心理負擔。 要避免自己陷入這種無法享受成功、「追求完美」壓力漩渦中,最重要就是在每次自我懷疑時,立即中斷負面思考,轉為自我肯定。 這件事並不容易,因為恐懼與自卑往往會在人最脆弱的時候冒出來,所以需要一些外在儀式或動作來幫助自己重建信心:

  6. 2017年3月8日 · picjumbo. 這樣會有什麼樣現象呢? 有沒有遇過一些情況是,坐在客廳沙發就打盹,但躺回床上就好像又醒過來睡不著? 又或者躺在床上就會翻來覆去,感覺睡不好,然後換一張床或者去其他床舖睡覺,就好像又可以睡著一下。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好像效果又不好。 這樣其實是你的身體學到:床舖不是拿來睡覺。 離開床舖,找回睡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