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沃夫岡·恩斯特·包立 [註 1] [註 2] (德語: Wolfgang Ernst Pauli ,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 奧地利 理論物理學 家,是 量子力學 研究先驅者之一。 1945年,在 愛因斯坦 的提名下,他因 包立不相容原理 而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 。 包立不相容原理涉及 自旋 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 生平 [ 編輯] 家庭背景 [ 編輯] 1900年,包立出生於 奧地利 維也納 ,父親是化學家 沃夫岡·約瑟夫·包立 (Wolfgang Joseph Pauli,本名為Wolf Pascheles,1869-1955),母親是 貝爾塔·許茨 (Bertha Schütz)。

  2. 2020年3月6日 · 194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生於奧地利的瑞士籍物理學家沃夫岡·恩斯特·包立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1958年),獲獎理由發現不相容原理也稱包立原理」。 但早在得獎之前包立早已是物理界的傳奇人物。 他以對有欠嚴謹的新理論給予辛辣無情的批評而聞名。 包立甚至被波爾譽之為「物理學的良知」,包立曾把某篇論點有漏洞的論文稱之為「徹底錯誤」(德語:Ganz falsch)。 但這還不是最淒慘的,有一次他對針對某位年輕物理學家的一篇論文發表的評價是「這個連錯誤都算不上(Not even wrong)」,這句話後來成為了物理學家常用來挖苦的行話。 包立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化學家沃夫岡·約瑟夫·包立(Wolfgang Joseph Pauli)。

  3. 2023年4月9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 2020年9月1日 · 量子力學的先驅沃夫岡包立圖片來源 ) 「能量守恆」崩壞? 貝他衰變引起的爭議. 在當時,學界已知三種主要的 原子核衰變模式 ,並根據其放射線的穿透力,從弱到強分別以頭三個希臘字母 α, β, γ 命名: 阿爾法衰變(Alpha decay)是較重的原子核釋出阿爾法粒子(氦原子核)。 貝他衰變(Beta decay)是不穩定的元素放射出貝他粒子(電子)。 伽馬衰變(Gamma decay)則是從輻射源放出伽馬射線。 科學家觀察到,在阿爾法衰變和伽馬衰變中,做為產物的阿爾法粒子和伽馬射線都以非常特定的能量出現,一如量子力學理論的預期;然而,貝他衰變放射出來的電子,卻具有很寬廣的能量範圍,這相當地不尋常──電子的能量變動,意味貝他衰變後的總能量不是定值,完全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5. 他就是沃夫岡包立Wolfgang Pauli)。 包立表示:「我們不該輕易懷疑能量守則這個基本的定律。 」可是,現實的問題是,這定律看起來不成立。 於是,包立這麼說明此現象:「是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帶走了能量。 這個粒子是微中子。 雖然「Neutrino」是其他物理學家取的,但包立解釋這種粒子會在反應中產生,反應前的中子能量肯定會等於反應後的質子、電子和微中子的全部能量。 這邊希望各位注意的是,包立並不是在發現微中子後才提出此看法。 當時,物理學家完全沒有找到相當於微中子的東西,也不明白其產生的機制,但為了讓能量守恆定律成立,這個未知的粒子必須存在才行。 基於這樣的理由,微中子作為「必須存在的粒子」在物理界登場。 然而,包立表示,微中子反應性非常微弱,所以人類沒辦法偵測出來。

  6. 沃夫岡·包立. 臺灣正體. 沃爾夫岡·泡利 (德語:Wolfgang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 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 對 科學 [ 編輯] 「我真的信任 科學 ,我認為科學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最佳方法。 」 (p.2) [1] 當有人向你拋出一大堆科學研究,並告訴你這些研究確立了 X,Y,或 Z 時,你要提高警覺;關於這些事情,不要信任這些人。 你要自己去閱讀那些期刊論文,以判斷有關研究顯示了甚麼。 要是你沒有時間這樣做,你便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簡言之,就是不為所動。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沃尔夫冈·泡利沃夫岡·包立 - Wikiwand

    沃爾夫岡·歐內斯特·泡利德語:,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 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