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此方法除能抒發當下情緒,一段時間後還能覺察情緒感受,了解會影響或改善自己心情的因素。 即使許多客觀因素不容易改變,但也能及時覺察壓力、提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調適。 此外,她建議,平時可透過放鬆技巧,舒緩焦慮感。 技巧1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 人的身心狀態是連動的,當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會不自覺繃緊,而身體緊繃則情緒也難以放鬆。 若能反覆放鬆身體各處的肌肉,便能增加覺察力、提醒自己及時放鬆,並藉由身體的放鬆帶來心情的放鬆。 技巧2 正念呼吸. 用輕鬆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覺察雜念的同時,仍不斷試著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帶來的感受。 若能每天執行5到10分鐘,將能有效沉澱心靈、減緩壓力、提升注意力並舒緩緊繃狀態。 每天都很快樂不代表心理健康 低落情緒出現2週快就醫.

  2.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藝人小鬼(黃鴻升)9月16日在北投住所,被父親發現面部朝下趴地,已經無生命跡象,18日下午在板橋殯儀館解剖,初步判定「 心血管 問題」,但詳細仍須法醫報告為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惠風表示,36歲已經不算「年輕」階段,如果有3高病史,已經有機率發生 心肌梗塞 ,必須注意控制。 面部朝下倒臥 很有可能心血管疾病突發. 小鬼在家離世,媒體報導他可能有三高病史,惠風說假設傳言是真的,三高病人血管已經在堆積增厚,但不同以往觀念,血管內壁厚度不會增加,血流不會受到影響,而是血管外壁慢慢增厚,因此剛開始動脈硬化產生時,患者沒有明顯感覺,當血管外壁越來越厚,影響到血流,才會發生胸悶、呼吸喘、心絞痛等症狀。

  3. 第1期 麻木期: 親人過世後,喪親者拒絕相信喪親的事實,糾纏在失落情緒裡,時而伴隨著苦悶與憤怒痛苦。 第2期 渴念期: 希望逝去的親人能回來,或回到不曾發生的時刻,但當一切努力都是枉然,會伴隨著憤怒、抗議、痛苦、害怕與焦慮。 第3期 解組與絕望期: 喪親者持續活在妄想者回來的 ...

  4. 血管病變可能發生在身體上任何一處,發生在腦部叫做「腦 中風 」,發生在心臟是「 心肌梗塞 」;若是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發生病變,血流不暢通,腿部肌肉組織因缺血導致壞死,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表示,指出,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阻塞,可分為急性和慢性。 造成阻塞的原因則可分為血栓型和斑塊阻塞型。 常見的慢性下肢動脈阻塞,由於血管狹窄惡化,患者在長距離行走或是運動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生大腿、小腿或是足部疼痛,需要休息才能緩解,這就是「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如不及時治療腳部缺血性疼痛,如合併皮膚傷口無法癒合或腳趾頭壞疽,將會大大增加截肢風險。 間歇性跛行是觀察指標. 林柏霖表示,很多長輩容易將間歇性跛行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疼痛處理。

  5.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社會科學行為研究所所長張書森教授表示,約有6成自殺企圖民眾在採取自殺行為前曾留下訊息、有接受關懷服務的自殺企圖民眾的自殺死亡率會下降63.5%;另外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8年針對台灣地區15歲以上的2,126位國民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國人有自殺想法時的求助對象主要以「親朋好友」最多 (佔57.25%),其次才是「醫療院所-精神科別」 (佔22.17%),由此顯示,周遭親友適時覺察與協助對於有自殺想法青少年的重要性。 自殺防治守門人 4步驟防憾事發生.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每年9月10日透過世界自殺防治日宣導市民關注自殺防治議題,共同守護市民生命健康;2021年的世界自殺防治日,臺北市政府將以「你還OK嗎?生命轉角,遇見希望!

  6. 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疾患」,其特徵是「無預期」的、「陣發性」的「嚴重」的焦慮發作,它的症狀包括: (1)情緒症狀:個案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通常幾分鐘不到),發展出極度的緊張害怕. (2)身體症狀:高度的焦慮導致嚴重的感覺神經與自律神經失調,如心跳加速、心悸、呼吸困難、窒息感、噁心、暈眩、腸胃不適、顫抖、四肢發麻、盜汗、冷顫或熱潮紅等. (3)認知症狀:因為身體的不舒服來得又急又猛,個案常會有快失去控制,快發狂,甚至快死掉的感覺。 由於恐慌症並不是心理的疾病,而是生理疾病,是腦部掌管「焦慮」的神經細胞自發性敏感所引起,與壓力無關,因此會無預警的發作。 然而,恐慌症個案若未能被正確診斷出來,接受適當治療,會伴隨懼曠症,對生活功能影響甚劇。

  7. 研究發現,壓力、孤單和被打斷的睡眠,會使免疫系統中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產生過度反應,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持續,這些影響也同樣適用於新冠狀病毒。 研究指出,持續數周的長期壓力、較少時間與他人相處而感到孤單以及睡眠不足,是削弱免疫系統的三大關鍵因素,讓人們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先前的研究也指出,同樣健康、非免疫力低下的人,較少與他人相處及暴露於感冒病毒的人,比常外出與人社交者更容易生病且出現更嚴重的症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