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6月24日 · 在尼克森一頭栽入造橋工作之後,美國人理性、文明印象的繼承者來到軍醫葛瑞根身上,他不像尼克森一樣是騎士精神狂熱者,他冷靜地和尼克森剖析利害,雖然尼克森並不理會,到了最後,尼克森希望葛瑞根能參加大橋的開幕儀式,但葛瑞根卻因為自己心中 ...

  2. 2013年7月22日 · 瞭解 24 小時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是奢侈的,漸漸,我不想再這樣過。 我逐漸覺得讀某些文本讓我失望,因為我嚴重缺乏那樣的生活經驗,今天把《此情可問天》還給了圖書館,那是一本極富睿智的諷刺小說,偉大的英國小說家 E.M. 佛斯的作品,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社會階級間的故事,很 ...

  3. 2015年11月26日 · 話劇時代對易先生心理的著墨不多,電影在這階段只給觀眾關於「漢奸」處境的印象,王佳芝和易先生約會,從易先生口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他的生活非常緊張 (「這樣輕鬆說話,對我來說,真的很難得。 」),易先生的工作場所很黑暗,充滿尖叫與鮮血 (「我不看電影,我不喜歡黑的地方。 」),最後是他講到電影中重要的主題──「恐懼」,易先生說,他交往的都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千秋萬代掛在嘴邊,......從他們眼睛裡我看到的是同一件事......恐懼。 易先生是影片中擁有最多恐懼的人,他心懷恐懼,自然容易在別人眼中看到恐懼,和別人不同的是,他同時也是最會隱藏恐懼的人,這是他維持在黑暗中主宰地位的方式。 關於這點,我們在下一篇分析床戲的文章中也能看到。

  4. 2015年11月21日 · Nov 21 Sat 2015 15:38. 我的家、我們的家──《慕尼黑 (Munich)》文本分析. close. photo credit: http://ppt.cc/K99Gl. 《慕尼黑》這部電影反對恐怖主義,也反對西方國家發起的反恐戰爭,這部長達兩小時四十四分鐘的巨製以「家」的意象反覆辯證來控訴戰爭的不合理,《慕尼黑》的野心很大,它想交代的事情太多了,以致讓很多觀眾覺得影片枯燥冗長,所有的場景如果以「家」的辯證關係串聯起來思考,就會發現沒有一個場景是多餘的。 當然,有些場景無法歸納進辯證關係中,因為它們還負有其他任務,像是揭露角色性格,或是單純表示復仇行動之無謂等等。

  5. 2016年1月18日 · 照柯郁琦的說法,在軍中唱的歌就算是軍歌,我卻不這麼認為,〈高山青〉有它 出於其他軍歌的意義,在這首歌裡,我聽不到金戈鐵馬、聽不到殲敵致勝、聽不到血流成河,聽了那麼多所謂的「軍歌」,它們有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歌頌戰爭,但在 ...

  6. 等了三十分鐘,學姊總算把退伍令生出來了,一張制式的紙,抬頭寫著「陸海空軍士官退伍令」,至於我的職銜和姓名則是學姊的手跡,「陸軍步兵下士葉竟源」,為了這張退伍令,我捱了三百多天,拿在手上,竟然沒有特別的激動,不知是因為退伍令格式太倉卒、簡陋,抑或是這個環境真的太過 ...

  7. 2013年2月5日 · 有些書,我可以吸收得很快,像是大部份詩學專著 (宇文所安除外),像是中國文化相關的,能對上我的熱情,還有一個類別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作品。 讀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很感激那些作家在文字上的用心,他們把心靈攤成一幅地圖,用極其精細的筆觸描繪地圖上所有巷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