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淡水區 ( 臺灣話 : Tām-tsuí-khu ),舊稱「滬尾」,得名自 淡水河 ,前身「淡水鎮」,位於 臺灣 新北市 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與東北鄰 三芝區 ,西北濱 臺灣海峽 ,西南隔淡水河與 八里區 為界,東南鄰 臺北市 北投區 。. 在歷史上曾為 西班牙 登陸 ...

  2. 淡水區 ( 臺灣話 : Tām-tsuí-khu ),舊稱「滬尾」,後稱「淡水」,得名自 淡水河 ,前身「淡水鎮」,位於 臺灣 新北市 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與東北鄰 三芝區 ,西北濱 臺灣海峽 ,西南隔淡水河與 八里區 為界,東南鄰 臺北市 北投區 。. 在歷史上曾 ...

  3. 2023年7月22日 · 淡水Tamsui又譯作Tanshui, Danshui),自古以來就是臺灣島歷史發展的重要人文地區,近代更成為臺灣島對外貿易和國際關係的重要港口。 最早的人文活動信史紀錄,甚至可追溯至古中國的三國時期,有東吳船隻往來淡水、八里等地,替當時還處於石器時代的南島語族帶來文明的開端。 淡水這個名稱是由漢人引入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臺灣島北部的名稱漸漸從「小琉球」轉變為「雞籠」和「淡水」。 根據陳宗仁的考證,「淡水」一詞與鹹水湖形成對比,鹹水湖的水是可以飲用的,所以當時中國的船隻在航行各地時需要補充淡水,「淡水」這個地名的意思是可以停留並補充淡水的地方。

  4. 淡水區 ( 臺灣話 : Tām-tsuí-khu ),舊稱「滬尾」,後稱「淡水」,得名自 淡水河 ,前身「淡水鎮」,位於 臺灣 新北市 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與東北鄰 三芝 ,西北濱 臺灣海峽 ,西南隔淡水河與 八里 為界,東南鄰 臺北市 北投 。 在歷史上曾為 西班牙 登陸臺灣,並在 臺灣北部 建立海上貿易中繼基地的起點。 早期淡水區因港口而發展興盛,市街一帶設有許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之廟宇。 清 末 淡水商港 開港後,成為臺灣的重要國際港口,吸引大量外籍商行、傳教士進入淡水區開發,並且設有不少西洋建築,使其留有特殊的異國風情的文化景觀 [2] 。 日治時期 後因自來水設施的建置, 淡水線 的開通及各項公共建設的推動,呈現異於以往的現代化景觀 [3] 。

  5. 2020年10月30日 · 古稱安東尼堡是一座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古蹟最早建築於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但後來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成原址附近予以重建並命名為"安東尼堡"。 由於當時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稱為"紅毛城",淡水紅毛城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歲月見證了淡水的變遷為國家一級古蹟紅毛城前的九面國旗,相當壯觀,九面國旗分別代表300年來管理紅毛城的國家,包括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中華民國,飄揚在紅毛城的九面國旗,其實就是台灣歷史的縮影,更見證台灣300多年來的多元文化面貌。

  6. 淡水,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 位處臺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臺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 今日的淡水區,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臺灣。 關於「滬尾」這個名稱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語之音譯;一說認為淡水從前有許多捕魚的石滬,在石滬尾端的村莊自然就叫「滬尾」了。 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 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在,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西元1642年荷蘭人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治時代的歷史舊事。

  7. 淡水區位於 台灣省 新北市 西北沿海,位於 淡水河 的出海口北側,北鄰 三芝區 ,南鄰 台北市 北投區 ,西濱 台灣海峽 ,西南與 八里區 以淡水河一水之隔。 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 台灣八景 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在歷史上曾經是台灣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灣北部散播的起點。 今日之淡水區,北鄰三芝區,南以關渡和台北相接,西瀕台灣海峽,並與八里一水之隔。 東西長11.138公里,總面積70.6565平方公里。 淡水區行政區域劃分為33里,計有562鄰, 2006年12月底人口數129898人 (不含外來學生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