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簡介 [ 編輯]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 經文中所載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 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慾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 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 中觀 見地,得到諸法清靜、常應常的「常清靜」。 最後,降本流末,助化眾生,學習「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無限充實與動力,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2. 道書或作清「淨」與「清靜」意略別。《道教義樞》:「慧心明鑑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內容 簡介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

  3. 清靜 ,為 道教 人士修持和處世的基本 信念 ,其含義為清心寡欲, 無為 和靜 [1] [2] 。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中認為,人當效法 大道 清靜本性,遣欲澄心,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 空 」的常寂真境界,契入真道。 概念演變 [ 編輯] 諸子百家 時期, 道家 老子 就重清靜之說,如「清靜為天下正」、「我好靜而民自正」(《 道德經 ‧五十七章》),以之為身心 修養 和治國安民的基本法則 [1] 。 道教 繼承並發展老子的學說, 認為「清靜」是 大道 本性,人若效法道,做到清靜無為,則道自來居 [1] 。 道教早期經典《 老子想爾注 》說「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人法天地,故不得躁入,常清靜為務」。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无量壽經 ,全称 佛说无量壽經 ( 梵語 :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為 釋迦牟尼 佛說的經典,亦為「 土五經一論 」中的一經。 經中介紹 法藏比丘 (成佛後為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樣,有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四十八願,詳見 漢譯版本 ),以及 彌陀土 的樣貌。 此經讲述 憶念 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至心信樂願生 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即現其人前,接引往生安樂國(極樂世界)。 漢文本. 按經錄所載,自 東漢 至 兩宋 一共有八代十二譯,計為漢二、吳一、曹魏二、西晉一、東晉二、劉宋二、唐一、趙宋一。 宋元至今只存五種。

  6. 2024年3月9日 · 淨土宗,簡稱宗、蓮宗、佛土宗等,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 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

  7. 空, AM (1927年3月13日—2022年7月26日),台灣 佛教 講經高僧,俗名 徐業鴻 ,中國安徽省安慶道廬江縣湯池鎮人。. 1959年於 臺北市 臨濟護國禪寺 出家,法名 覺 ,字 空 。. 曾追隨 方東美 、 第七世 章嘉呼圖克圖 、佛教 居士 李炳南 等學習哲學與佛法 ...

  8. 土宗,簡稱宗、蓮宗、佛土宗等,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 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個宗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